在承德外八廟中,名氣最大、游人最多的,當屬俗稱“大佛寺”的普寧寺。在來承德的路上到處都能看到大佛寺的巨幅廣告牌。其次,就是號稱“小布達拉宮”的普陀宗乘之廟了。須彌福壽之廟置身二者之間,規(guī)模不小,聲名卻遠沒有那般顯赫。尤其是在以避暑山莊盛名的承德,須彌福壽之廟就更少被游人念及了??墒?,須彌福壽之廟在承德卻是最重要的一座寺廟,因為它是乾隆皇帝給藏政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六世建造的行宮,其意義非同一般。承德的大型文化實景演出《康熙大典》里康熙有一句臺詞:“敬一人而使千萬人悅,修一座廟勝養(yǎng)十萬雄兵?!蔽闹挝涔ιw世的高宗乾隆皇帝深諳此道真諦,并且將祖父的意愿發(fā)揮到極致,把歷代解決不了的民族、宗教、文化等諸多問題以一座廟宇得以解決。由此可見,修筑這座須彌福壽之廟的政治意義遠遠大于廟宇本身。
須彌福壽之廟建于乾隆四十五年,當時清朝正處于鼎盛時期。曾歷經(jīng)憂患的西藏,在清政府平息了策旺阿喇布坦的叛亂后,又對其實行了廢除藏王,設噶廈,規(guī)定四個噶倫的職權等政治改革,相應地限制了一些大農(nóng)奴主的勢力,使得班禪、達賴執(zhí)掌了實權。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西藏保持了和平穩(wěn)定的安定局面,清政府與西藏的關系也密切起來。在乾隆三十九年,英國殖民主義者以狡詐的手段進入日喀則,要求和西藏訂立經(jīng)營礦砂合約,六世班禪站在維護民族統(tǒng)一的立場上,態(tài)度鮮明地表示:“西藏是屬中國大皇帝管轄,須聽命中國皇帝。”以未經(jīng)清政府皇帝批準而予以拒絕。可是,英國殖民主義者野心不死,多次派侵略分子進藏采取陰謀手段,制造班禪和達賴之間的矛盾,離間西藏地方和清政府的關系,以達到侵略分裂西藏的目的。西藏政教首領認識到要抵抗侵略就要緊緊依靠清政府,因此,六世班禪在得到乾隆舉行七旬慶典的消息后,通過章嘉國師,主動要求入覲朝賀。
乾隆對班禪六世的不招而至欣然應允。六世班禪在西藏問題上是有功之臣,乾隆對此極為重視,決定在承德隆重接待六世班禪的到來,而且動用和珅這個股肱之臣操辦接待事宜,還命和珅長住承德長達一年之久,專門督建這座須彌福壽之廟,也就是六世班禪的行宮,他自己還先后三次親赴承德巡視,足見乾隆對須彌福壽之廟的重視程度。
陪同我們游覽的小彭是承德最優(yōu)秀的導游之一,曾獲得過“河北最佳導游”稱號,他子承父業(yè),對導游事業(yè)非常熱愛,從他的言談舉止不難看出,他對宗教旅游極其虔誠。選擇游覽須彌福壽之廟,是小彭極力向我們推薦的。小彭說,到了承德,須彌福壽廟是一定要朝拜的。他說的是朝拜,而不是游覽,足以打動我們。在承德,我們只有一個下午的時間,在這么短的時間里,還有別的安排,那怕只是一個瞬間,我也想要看看,乾隆建造的“班禪行宮”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
不過,我對乾隆把六世班禪行宮建在承德而不在京城深感疑惑。小彭說,當時京城常有天花疫情,為了確保六世班禪不被傳染,乾隆才把接待地點定在了承德。承德是皇家的避暑勝地,又是清政府的第二大辦公地點,僅次于北京。
據(jù)史料記載,在承德獅子溝北山坡上仿班禪居所——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形制,興建須彌福壽之廟,僅用一年時間即建成,并配造了儀仗七十二對。乾隆先后發(fā)出六道諭旨,催促駐藏大臣留保柱專程前往扎什倫布與六世班禪商議入覲事宜,并征詢章嘉國師意見,確定迎接等事宜。為了能與班禪直接對話,縮短彼此間的距離,已近七十歲高齡的乾隆還特意學習了一般常用藏語,研習了藏史,考慮到六世班禪一路長途跋涉,車馬勞累,令沿途官衙為他備轎迎接送行事宜。
走進氣勢不同于一般的廟宇山門,小彭介紹道,須彌福壽之廟的建筑形制,特點可歸納為三方面。一是均依中原地區(qū)修建佛寺按中軸線向縱深布置對稱建筑的形制,前后營建了數(shù)重院落,保持著漢族傳統(tǒng)宮殿的格局。如從山門至碑亭、琉璃牌坊、妙高莊嚴殿、萬法宗源、琉璃塔都位于中軸線上。中軸線東西側建筑如東西山門、琉璃牌坊及坊前白象、大紅臺四個角殿,御座樓與吉祥法喜、東西護法臺都呈對稱形式。這確實是中國漢人的平衡建筑傳統(tǒng)。二是根據(jù)地形起伏,依山就勢因地制宜,打破了傳統(tǒng)布局的呆板。如主體建筑大紅臺就是相互對應。吉祥法喜與御座樓一東一西,都是一前一后,吉祥法喜雖與生歡喜心東西對稱,但吉祥法喜與大紅臺相連,而生歡喜心卻與大紅臺相隔。又如寺廟中部的萬法宗源殿與吉祥法喜殿缺乏聯(lián)系,可又在萬法宗源殿東側建有白臺,使得斜角呼應,富于變化和靈活造型。三是從建筑形式上看,大紅臺、吉祥法喜等都是藏式建筑,大紅臺北角的吉祥法喜和大紅臺后面的萬法宗源,群樓圍著主殿,具有藏族寺廟“扎倉”的布局特征??勺鳛椴厥浇ㄖ拇蠹t臺宙頭嵌的琉璃垂花門卻又是漢式裝飾。
總體上看,寺廟的建筑布局因山就勢,錯落有致,主體突出,金瓦生輝,十分壯麗,充分顯示了漢、藏兩族文化交融的建筑藝術,形式上的確很獨特。
我們緩步進入中軸線上南北向的五孔石橋。橋架在獅子溝上,長約120尺,寬約20尺。山門辟三個拱口,上建門樓,懸掛著乾隆御書“須彌福壽”匾額,門前列石獅子一對??蓜e小看了這對石獅子,它們在全國絕無僅有,高出其他石獅子一個頭。山門正北為碑亭,亭四面墻壁開有拱門,內(nèi)有乾隆四十五年立的《須彌福壽之廟碑》。碑文用四體文字鐫刻,高八米。碑頭碑身為一塊整石所造,周圍和兩側都刻有云龍紋樣,碑座為一巨石雕成龜趺,下部基石刻有波濤紋樣,四角還有魚、蝦、蟹、龜?shù)葎游镅b飾。令人驚奇的是,這四個角內(nèi)常年汪著一灘積水,從來沒干透過。小彭說,這是個沒人解釋得了的奇跡。在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的全部裝飾中,此碑的形制和規(guī)格是最高的。碑亭以北,地勢逐漸高起,有不規(guī)則的石級三處,可登達精美至極的琉璃牌樓,牌前兩側有一對石象,高2.45米,雕刻精美。在封建社會,皇宮里的大象是和平景象的象征,寓意“萬象更新”。而佛像后背光或菩薩坐騎的大象,則寓意佛法無邊,神圣不可侵犯。此處的石象象征著大乘教有最大法力,能普渡眾生。頂端是乾隆親筆書寫的“總持佛境”四字,喻意六世班禪總領佛界,乾隆的這個評價相當?shù)母摺?/p>
乾隆還在《須彌福壽之廟碑記》中給予了六世班禪極高的贊譽:“黃教之興,以宗喀巴為鼻祖。有二大弟子:一曰根敦珠巴,八轉世而為今達賴喇嘛;一曰凱珠布格塔克巴勒藏,六轉世而為今班禪額爾德尼喇嘛。是二喇嘛,蓋相遞為師,以闡宗風,而興梵教。則今之班禪額爾德尼喇嘛,實達賴喇嘛之師也。達賴喇嘛居布達拉,譯華言為善陀宗乘之廟。班禪額爾德尼居扎什倫布,譯華言為須彌福壽之廟。是前衛(wèi)、后藏所由分也?!?/p>
廟建成后,六世班禪歷時一年,率領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堪布及高僧百余人,隨從僧俗官代表約2000多人,浩浩蕩蕩,從后藏扎什倫布寺出發(fā),途經(jīng)青海、寧夏、歸化(呼和浩特)、多倫諾爾,繞過北京,到達了承德。這里面還有一段插曲:六世班禪不遠萬里來朝賀,顯見他對乾隆的敬重。當時因為京城有天花疫情,加上天氣炎熱,極易傳染,所以,在六世班禪快到承德的時候,乾隆專門派御醫(yī)前去給他們打天花疫苗。一行2000多人,唯獨六世班禪一人拒絕注射疫苗。
為何六世班禪拒絕打針?小彭說史料上沒有記載具體原因。是六世班禪對天花之疫不以為然,還是不相信大清政府提供的疫苗?或是他對乾隆安排在承德見面心存不悅?這段歷史已無存考證,只能任憑后人猜測去想像了。但是,六世班禪后來從承德到了北京,在西黃寺圓寂,的確是命喪天花,享年才42歲,這在史料上卻是真真切切有記載的。
再說六世班禪來到承德,乾隆在避暑山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并破例允許六世班禪乘大黃轎進入避暑山莊大門。到澹泊敬城殿,六世班禪敬獻了象征幸福吉祥的哈達、金佛像、法器等,并欲行叩拜禮。大器天成的乾隆皇帝隨即下座相扶,令其免拜,還用藏語親切問候。六世班禪在乾隆的寵愛下,游覽了山莊,后回須彌福壽之廟休息。第二天,乾隆又到須彌福壽之廟看望六世班禪,六世班禪向乾隆呈獻物品40件和途中日記一冊,記錄了他在途中每至一站,必祈皇帝萬壽的誠意。乾隆將自己的畫像送予班禪,并在妙高莊嚴殿舉行盛大法會,由班禪講經(jīng),章嘉國師翻譯給他聽。
這次君臣會面,乾隆與六世班禪君臣倒也其樂融融。
往前走,就是著名的大紅臺了。大紅臺由三層群樓圍繞三層閣樓組成,平面呈“回”字形布置,群樓東西各十三間,南北各十一間。群樓內(nèi)正面五間突出,北面七間突出,檐柱之間裝以隔扇。外墻下部裝花崗巖條石,上部砌磚,抹朱紅灰面。壁開矩窗,窗頭嵌琉璃花罩,真窗、盲窗相間。小彭特別介紹,盲窗上的空間全用云母片鑲嵌,異常珍貴。中間做琉璃門,由東西踏道上達。
由底層南面大門可進入群樓。群樓為木結構,分隔成四百余間。第一層東面有四大天王坐像、十六羅漢像和喇嘛教噶舉派祖師那若巴、回洛巴等佛像。小彭說,大家見到的大多寺廟中四大天王都是站著的,唯有這里的坐著,并且笑容可掬,完全沒有怒目威嚴的兇相,這個很有講究,在皇家廟宇里才能如此,可見這個寺廟的規(guī)格之高。還有,在藏傳佛教中,歷來只有十六羅漢一說,至于為什么后來有些寺院建造的是十八羅漢,就不得而知了。小彭又介紹道,當年,班禪六世第一眼看到大殿里坐著的四大笑容天王和十六羅漢,深感欣慰?;蛟S是在遠離故土數(shù)千里之外的皇家廟宇里追尋到了對藏傳佛教的一種膜拜之情。
第二層東南角有八角形的三層轉塔,塔上有龍鳳呈祥雕刻,精細美觀。妙高莊嚴殿高聳在群樓中央,象徵黃教始祖宗喀巴成佛的佛境,六世班禪曾在此為乾隆講經(jīng),并把從西藏至熱河途中的每一站對乾隆的祈禱、祝福記錄獻給乾隆。乾隆在此回敬禮物40余件,并題“寶地祥輪”匾額。此殿一層前面供宗喀巴,西面寶座為班禪講經(jīng)之用,正面寶座為乾隆聽經(jīng)之用,后供釋迦牟尼;二層中供釋迦牟尼,左右為阿難、迦葉。
第三層供三尊密宗佛,是佛家禁地,即使歲月被風侵雨蝕,面對這樣一種信仰和這樣一段歷史,我們這群被世俗生活浸染的俗人,只能與其擦身而過,是無緣面佛的。下樓參觀主殿——妙高莊嚴殿。妙高莊嚴殿平面為正方形,位群樓正中央,楹額“妙高莊嚴”。三層上下貫通,重檐攢尖屋頂,上覆銅制鎏金魚鱗瓦,角脊下面做成龍頭形,脊身波狀,匍匐金龍兩條,一只朝上,一只朝下,每條重量都在一噸以上。屋上八條金龍,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金光閃爍,活靈活現(xiàn),大有跨空欲躍之勢。據(jù)說整個殿頂用了頭等金1.l5萬余兩,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金碧輝煌,莊嚴富麗。可見,乾隆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方面是毫不憐吝的。大殿與群樓形成全封閉內(nèi)院,光線暗淡,氣氛肅穆,神秘莫測。
大紅臺東為御座樓,供皇帝禮廟使用。高兩層,平、立面處理與大紅臺相同,正面紅線向前跨出兩米,群樓中央設小佛一座。御座樓北殿門額“南無阿彌陀佛”;殿內(nèi)條幅有“到來佛相原如是,靜處塵心那更生”;“功德無邊復無量,因緣非色亦非空”。南殿條幅“象法涌祥輪西方震旦,智光騰寶炬海藏天宮”??吞妙}額“萬法宗源”,聯(lián)“便有香風吹左右,似聞了義示緣因”。大紅臺西北角利用地勢建殿,名吉祥法喜,方形五間兩層,為六世班禪的起居之所。重檐歇山,上覆魚鱗鎦金銅瓦,前后檐裝隔扇,東西山墻直貫到頂,墻上設藏式小窗兩層,東西間設扶梯通達二樓。一樓為班禪住所,設佛床六張,明間供釋迦牟尼,地面與大紅臺外頂部持平。二樓為佛堂,設寶座床、楠木屏風、佛龕等。殿內(nèi)陳設琳瑯滿目,富麗堂皇,俗稱金殿。殿內(nèi)有聯(lián)“寶閣護香云靜資禮梵,靈峰呈壽相妙悅安禪”。殿前以群房相圍,外墻封以實壁,正南開門。門前陡坡按山地園林手法順坡勢曲折以大塊自然石料蹬道,間植高大挺拔的油松,行宮特征突出。
大紅臺地勢繼續(xù)升高,中軸線上建有金賀堂和萬法宗源殿,組成一獨立院落,原為班禪眷屬及弟子住所,后為經(jīng)堂,又合稱“萬花仲院”,院平面呈凸字形,外觀為一白臺形式。庭院北面是萬法松緣殿,闊九間,深三間。據(jù)傳,此殿原有“萬法宗源”題額,可能“萬法松緣”一名即由此訛傳而來。殿前為中庭,東西兩側有深一間的廊廡。南面正中三間,又向南突出二間之深,稱“金賀堂”,前間單層,后面兩層,都是平頂結構。
建筑是個深奧的學科,一般人只是懂得欣賞不同建筑的美感,至于每一個建筑的特色卻并非無限關注。所以就算感覺這個院落的別具一格,卻并不深究它的特點。倒是小彭深諳人心,說是這個院門與其他院門不同,樣式別致,是印度佛堂式建筑,在中國絕對獨一無二。
萬法宗源殿后山還建有萬壽塔一座。琉璃萬壽塔巍踞于須彌福壽之廟中軸線最北山巔,建在方形基壇上。塔身為八角形,鑲嵌綠色琉璃磚,飾以精致的佛龕。塔下有云形基壇,南有踏道,上置石欄桿。底層有寬闊的木柱圍廊,其頂部復黃色琉璃瓦。塔高七層,寓意乾隆皇帝七十大壽,故此又稱萬壽塔。塔身結構秀美,色調古雅,突破了全廟的空間輪廓線,豐富了建筑群體的藝術效果,在兩側白臺襯托下,顯得十分秀麗。同時,也不難看出和珅對乾隆的忠心不二。在六世班禪的行宮里,和珅也能匠心獨運,處處體現(xiàn)出以主子為中心的內(nèi)容來。我想,這就是和珅一直能討得乾隆歡心的秘訣吧。
夏日午后的細雨中,雖說是陰雨天氣,但這里畢竟是塞上,并不感到濕氣熏蒸。站在細雨里,眺望妙高莊嚴殿金頂上的鎏金騰龍,或是在碑亭里辨識乾隆皇帝手書的碑文,想象乾隆與六世班禪在此會見的種種情景,盤繞在大腦里的絲絲疑惑,像六世班禪的圓寂之種種,令人難以釋懷。
這次承德之行,讓我難忘的,還有向導小彭。這天下午結束所有游覽之后,我們一行在飯店里就餐的時候,誰都沒想到,小彭卻在飯店的大廳一角默默地候著,只為等待與我們飯后一別。小彭身材略顯微胖,說是節(jié)食,并未與我們一起共進晚餐,足足等了我們一個半鐘頭。天色將晚時,酒足飯飽的我們從餐廳出來,他過來與我們一一握手告別。我們臉紅心熱,不好意思起來。
雨不知什么時候已經(jīng)停歇,西邊的火燒云把傍晚燃燒得異常熱烈,上車的瞬間,我回望了一下遠處的須彌福壽之廟的妙高莊嚴殿金頂,金碧輝煌,正放射著灼人眼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