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參加語文教研活動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語文課堂像時裝展一樣,總是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一會兒流行這種款式,一會兒流行那種衣料。流行之源頭,往往是一些著名教師在大型公開課上某一招式的亮相,青年教師們聽了看了,立即將其搬到了自己的課堂上。用不了多久,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風靡大江南北了。一些大腕級名師的公開課,前期準備一般是不會叫“備課”的,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叫“開發(fā)”,仿佛就是一項重大的工程。他們每年都會開發(fā)一兩節(jié)課,但每節(jié)課往往會打磨出一個足以讓青年教師們眼睛一亮,甚至驚嘆不已的新招術。名師引領時尚,一些青年教師緊隨其后;名師不斷開發(fā),青年教師趨之若鶩。在跟蹤過程中,有的教師是照搬照抄,有的教師會創(chuàng)造性運用,有的可能在邯鄲學步,但不管怎么樣,都當作時尚流行起來了。最近,小學語文教學中又有一些什么新的流行招數(shù)?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呢?在此,筆者試從辯證的角度,列舉最火爆的若干招,一一作些陳述與剖析。
一、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何疑問
[新招陳述]
在上一篇新的課文之前,教師往往先進行一番導入,然后出示課文標題。接下來,就拋出此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想問的?此問一出,立即會有一些學生舉起手來。如果這節(jié)課上的是《草船借箭》,那么,學生所提的問題大概是這樣一些:為什么要借箭?箭借來干什么?誰向誰借箭?怎樣去借?借到了嗎?為什么要用草船?當然,有些問題是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才想到的。學生在提問時,教師會在板書的題目旁打上一個個問號。學生提問后,教師往往會這樣處理:下面請大家?guī)е鴦偛盘岢龅膯栴},自己認真地閱讀一遍課文,看看哪些問題能自行解決。等學生讀完課文,教師又會問:“剛才大家提出的問題,哪幾個已經(jīng)能夠解決了?”
[理性審視]
采用這一招數(shù),所教學的通常是記敘性課文,有故事,有人物,題目通常也是陳述性的。這一招術的積極意義表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1)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一般學生都能問出幾個問題來,你問我問,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如果是借班上公開課,一開頭的氣氛非常重要。開頭大家積極提問,能大大增強師生雙方上好課的信心。(2)有利于猜想能力的培養(yǎng)??吹竭@個題目,你有什么要問的?這是一種無羈絆的猜想。它可以根據(jù)題目提供的信息,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推測文章所寫的內(nèi)容。提出的問題越多,想象的空間也就越大,越有利于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3)有利于培養(yǎng)作文過程中的審題能力?,F(xiàn)在的學生作文,大多是根據(jù)題目來寫,這就需要對題目進行認真審視,否則就可能偏題。根據(jù)課文題目提問,實際上是一種反向審題。因為文章總是圍繞題目寫的,問題提得對不對,就是審題清不清。(4)有利于提高閱讀課文的效果。這種帶著問題的閱讀,效果肯定比無目的地閱讀要好得多。
但是,這一招術也可能出現(xiàn)消極的一面,主要有:(1)由假性提問而逐漸形成假性學習。有些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并不是自己真的不明白,而是為了配合教師而故意問的。不少學生在上新課之前已經(jīng)閱讀過課文,對文中的大致情節(jié)已經(jīng)有所了解。學習應該實事求是,應當有一種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不懂裝懂不行,故意裝作不懂也不行。假性提問一多,免不了變成假性學習。(2)有可能逐漸演變成一種沒有思維含量的程式化提問。這種見題而問,一開始,是需要動一動腦筋的,但幾次下來,就會形成一種提問模式,看到任何一個記敘性的題目,都可以套用:誰?為什么?怎么樣?結果如何?如果是這樣,那就是沒有思維強度的提問了,還會有什么意義呢?(3)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容易弱化閱讀的意義。閱讀應當是開放和自由的,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產(chǎn)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火花。教師要學生根據(jù)自己提出的問題去讀課文,學生就會被問題所束縛,以尋找答案為己任,閱讀的功能就被大大弱化了。
[處置意見]
1.減少該問的頻次,不要每學一篇新課,出示題目后都這么問。
2.課文已經(jīng)要求學生預習的,就不要用此招。否則,就會出現(xiàn)大量明知故問的淺層次問題。
3.提出該問后,不能只停留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淺層次問題上,而要逐漸引導學生問出深度來。比如對《草船借箭》一文,可引導學生這樣去思考:借,總是要還的,這里要還嗎?為什么不用“騙”而用一個“借”?
二、這個版本你是否能讀
[新招陳述]
題解或導入新課之后,教師在屏幕上出示與課本中版式相同的文本,請學生誦讀。隨即,教師點出一個新的豎排右起的文本,說:這個版本大家會讀嗎?學生稍一停頓后說:會。怎么讀?從右到左。于是學生讀。接著,教師又點出一個版本:繁體字,沒有標點的。問:這個會讀嗎?學生勁頭十足:會。讀后,教師解釋說,我國古代的文章就是這樣的,繁體、沒有標點,從右往左看。現(xiàn)在,港澳臺仍然在使用著這樣的文字和排版。下面這個版本會讀嗎?老師點出了行書的文本。學生一看,笑了:會。讀后,教師說,這個恐怕要難倒大家了,隨即點出草書的??蓪W生照樣說會,并搖頭晃腦地讀了起來,聲音越來越大。教師贊揚道:了不起??!那么,這個版本呢?教師點出了刪去部分文字的版本。學生會心一笑:一點也不難,照樣順順溜溜地讀了下來。接著,教師又點出了刪去更多文字的版本:這個能讀嗎?學生依然信心滿滿地讀著。就這樣,教師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內(nèi),呈現(xiàn)了七八種不同版本的文本,學生集體讀了七八遍,差不多能順利地背誦全文了。
[理性審視]
此招是最近才開始流行的,且勢頭強勁,一下子就被廣大教師所追捧、效仿。此招得以迅速流行的原因主要有:(1)能激起學生極大的閱讀好奇心。因花樣不斷翻新,且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能牢牢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凝聚出濃厚的課堂人氣。(2)能提供給學生一種廣闊的文化視野。不同版本的課文文本呈現(xiàn)過程,等于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了豎排、繁體、行書、草書等多種文字形式,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綜合文化的感染。(3)是一種由易到難的背誦訓練。教材中的古典詩詞和文言短文一般都要求熟讀或背誦。這不同版本的七八遍誦讀,學生不會感到厭煩,讀著讀著,不知不覺中差不多就能背誦了,效果比較理想。
當然,這一招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1)備課的時間成本過高。要找到這七八種不同版本的文本,談何容易,有的只能自己書寫或請人書寫。(2)集體誦讀掩蓋了部分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況。每一版本出示后,如果要求個體誦讀,形不成氣候,還可能斷斷續(xù)續(xù)而拖延時間,一般都是集體誦讀,這就讓部分并不能誦讀的學生也可以不費氣力地跟著過關。
[處置意見]
1.不可蜻蜓點水。要少用,但用時一定要用到位。比如講清楚哪幾個是繁體字,講一講現(xiàn)在為什么左起橫排,講講行書與草書的特點等,更多地滲透一點文化常識,也可以只出示某版本的其中一句或一詞要學生認讀。
2.不可重復使用。在同一個班級中使用一次為宜。如果學納蘭性德的《長相思》用此招,學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也用此招,那就會大倒胃口。
三、讀過課文后,你對哪個場景感受最深
[新招陳述]
用這一招之前,往往走過了這樣幾步:已經(jīng)揭示了課題,已經(jīng)解決了生字新詞,已經(jīng)通讀了全文。此招意味著進入另一個主體環(huán)節(jié),是品讀的開始。此問提出后,用不著等待很久,肯定會有學生舉手響應。此時,教師就會讓學生來說,學生說哪一個場景,教師就順著學生所說的來品讀。比如教《最后一頭戰(zhàn)象》時,第一個學生說的是“告別村寨”的場景,教師就會要學生找到這一部分,再讓這個學生說說為什么最感動,然后要大家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是不是感動。此場景品讀完后,教師就轉入下一步,問其他學生:你最感動的是哪個場景?第二個學生就會說另一個,比如說“見到象鞍”,教師就會要大家品讀這個,然后問第三個學生,再問第四個學生……直到所有的場景都說到為止。
[理性審視]
采用這一招數(shù)的通常是情感性比較強烈的、由若干個情節(jié)組合而成的課文,其篇幅也相對長些。采用此招的積極意義有:(1)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此招的出發(fā)點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最直接的感受,并先讓他們自己來表達對文本的認識。它不是由教師的感受來牽引學生的感受,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得到充分彰顯。(2)能迅速進入文本的核心內(nèi)容。感受最深的、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學生肯定會優(yōu)先說到,這就能保證花足夠的時間把核心內(nèi)容品讀到位。(3)可避免按部就班、面面俱到的品讀。此招便于省略一些細小的情節(jié)分析,也能掌控課堂時間,當行則行,當停則停,時間安排相對靈活。
此招數(shù)的消極一面同樣是明顯的:(1)容易出現(xiàn)虛假的“最感動”“最深刻”。第一個學生說的“最”也許是真的,因為情景的不可重復性,第二個必須另說,這就意味著不一定是真的了,第三、第四就更難說了。最后變成全部都是最感動的,必定會有虛假存在其中。(2)跳躍性過大而影響邏輯性和完整性。第一個學生所說的“最”可能是第一個場景,第二個學生可能說的是最后一個,第三個學生說的又可能是中間一個,跳來跳去,就必定影響情節(jié)的邏輯性和完整性,從而影響對內(nèi)容的正確把握。(3)主導性容易缺位而影響到理解的深度。形式上是學生說一個場景師生來品讀一個,教師是跟在學生之后的,教師的主導性稍不留意就會被忽視。每篇文章,其內(nèi)部都有清晰的思路,品析時,應當遵從其思路,把握其文脈。如果教師的主導性缺位,學生就有可能無法正確理解文本的思路和文脈。
[處置意見]
1.先梳理全部情景后,再提出該問。比如《最后一頭戰(zhàn)象》,讓學生先明白文中有這樣四個主要場景:看到象鞍、告別村寨、重返戰(zhàn)場、自挖墓穴,然后再討論你最感動的其中之一。主要場景品讀后,要引導學生概括和小結。
2.要說出最感動的具體理由,不能毫無依據(jù)地隨口說。理由是檢驗真假的試金石,說不出理由就意味著虛假。
3.要根據(jù)感情基調(diào)進行朗讀訓練。感動的情感類型是不一樣的,有的悲壯,有的是凄涼,有的可能是激動。學生說最感動的某一場景后,要求用相應的基調(diào)進行朗讀。
4.要根據(jù)文本特征有選擇地采用。場景相對單一的文本就不適宜此招。
5.教師要充分考量自己的課堂調(diào)控能力。運用此招,要求教師自身有較強的課堂調(diào)控能力和應變能力。
四、如果文中的主人公在你的面前,你有什么話要對他說
[新招陳述]
課文解讀到高潮或接近尾聲時,當學生對主人公有了足夠的認識后,教師就會提出上面這個問題。這里的主人公,一般都選擇正面形象,與學生有某些相同點的、可以進行對話的人物,比如《頂碗少年》中的少年、《橋》中的老支書、《夢想的力量》中的瑞恩。問題提出后,給學生一些時間思考,然后一個個讓學生說。學生所說的通常是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贊頌主人公,二是表示要向主人公學習。比如這位頂碗少年演出結束后,來到了我們中間,請問:你有什么話想對他說?學生們所說的也許就是這樣一些:你真了不起,失敗了多次都不灰心喪氣;你是我學習的好榜樣,今后如果遇到失敗,我一定堅持不懈;你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雜技演員,你真棒等。也有的要求寫在紙上,作書面練筆。學生寫時,教師在巡視,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做上記號,然后要他們一個個朗讀展示。
[理性審視]
這是新課程實施以后就開始流行起來的,時間跨度有些長了。推測流行的原因,不外乎這樣三點:(1)能充分體現(xiàn)對話意識。新課程理念十分重視對話,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學生與文本對話。此招便是最直接不過的對話形式:用一個假設,與文本中的主人公對話。(2)能檢測學生對人物的認識與理解程度。與主人公說些什么,說得是否得體、是否真誠、是否有新意,可以檢測出學生對人物與文本的理解程度。(3)能體現(xiàn)讀寫結合的原則。如果要求學生直接把想說的話寫下來,就是一種情景性的課堂小練筆,同時也豐富了課堂形式。
從課堂的現(xiàn)實來看,這一招同樣存在著負面影響,主要有:(1)容易使學生說些空話、大話、套話,或是直截了當?shù)刭澝?,或是赤裸裸地表示向主人公學習,言不由衷者多。(2)此問題相當寬泛,學生所說的就必然沒有邊界,這給評價帶來麻煩,教師只好都認可,這就降低了這一招的實際意義。
[處置意見]
1.可把情景設計得更具體些。此招是一個情景性對話,但有過于籠統(tǒng)之嫌。如果設計得更加具體一些,比如在學《頂碗少年》時設計成這樣一個對話:假如這位頂碗少年是比你大一兩歲的表哥,那天演出,你就在現(xiàn)場目睹了全過程,演出結束后,你到他家,你會對他說些什么?或者假設這個頂碗少年就是自己學校里的學哥,這就有可能說得更真實、更生活化。
2.要盡量打開學生的思路。此招提出后,可這樣啟發(fā)學生:我們可以對主人公說哪幾方面的話呢?除了贊美和表示學習之外,還可以說些什么?表示疑問、詢問了解、今后目標、提出擔心等,也都是可以說的。這樣,學生所說的話就可能會豐富一些。
3.努力使對話走向深入。觀察課堂現(xiàn)狀,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不少教師采用此招,但流于形式者多,不少只是為了走過場,對話普遍膚淺。建議先分小組討論,小組內(nèi)推薦最佳者,在班級中展示自己所說的。也可以教師指定:這一組專說贊美主人公,這一組專說向主人公詢問,另一組專說其他。這樣,就有可能使對話更加深入。
論述至此,有必要作些進一步的梳理與概括。
名師們憑著自己的才華與智慧,在閱讀教學中殫精竭慮地開發(fā)出一些新的招數(shù),這是應當充分肯定的。這雖然算不上重大的改革舉措,但也是教學方法層面上的有益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為教改注入了新鮮元素。同時,也是閱讀教學研究到了精細化程度的標志。
課堂教學要不要流行?可不可以有時尚?這是兩個復雜的問題。流行的不一定能積淀成經(jīng)典,但成為經(jīng)典的一定是曾經(jīng)長期盛行過的。閱讀教學方法的大范圍的流行與嬗變,同樣應該用理性的眼光辯證看待,它既是對現(xiàn)狀不滿的表現(xiàn),也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象征。
名師或非名師開發(fā)出來的新招在廣大青年教師中迅速流行,這無可厚非。青年教師應該有一個學習模仿的過程,特別是向名師學習。關鍵在于如何學習和模仿。從上述解析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任何一個招數(shù),都具有兩面性,都需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