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會覺得選舉就像是裙擺,人們今年喜歡長一些的,明年喜歡短一點的?!奔磳⑿度渭~約市市長的邁克爾·布隆伯格如此輕松地調(diào)侃著本次市長選舉。不過,他也不無嚴肅地強調(diào),“這顯然不是反對我、反對現(xiàn)況的競選,這是改變,人們都需要改變”。但事實上,紐約市公共利益倡導官比爾·德布拉西奧的確以極端自由派的觀念進行了一場反對布隆伯格的競選,并大獲全勝??陀^而言,德布拉西奧的勝出并不會太多影響布隆伯格的政治遺產(chǎn),因為他執(zhí)政紐約的12年已經(jīng)稱得上是“獨一無二”的了。
崛起之路
1981年夏天的一個上午,華爾街巨頭所羅門兄弟公司的大型會議室內(nèi)人頭攢動。公司63位股東全部被召集到此,氣氛極為神秘。所羅門的合伙人向與會者證實了此前沸沸揚揚的傳聞:這家具有70余年歷史的金融集團,不久后將被一個化工企業(yè)并購。作為公司經(jīng)營合伙人之一,當時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亨利·卡夫曼緩緩地走到會場上一位年輕紳士身邊耳語說:“你該走了?!?/p>
在此前的15年里,這位紳士一直為“所羅門”效力,從最基層的股票交易操作,到掌管全公司的金融業(yè)務和計算機系統(tǒng),最終躋身所羅門合伙人之列。而如今公司并購使裁員在所難免,作為補償,公司決定支付給他1000萬美元。這位“下崗白領”就是布隆伯格。
邁克爾·魯本斯·布隆伯格,1942年2月14日出生于波士頓一個俄裔猶太人中產(chǎn)家庭,父親是地產(chǎn)經(jīng)理人,母親是公司職員。在少年時代,布隆伯格就表現(xiàn)出極為突出的掌控力,“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能主導,他就愿意嘗試”。這種桀驁不馴的性格使他無法適應波士頓郊區(qū)平淡的生活,于是到了上大學的年紀,布隆伯格南下去了馬里蘭州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專業(yè)選擇上,布隆伯格最初并沒有考慮金融或媒體,而是延續(xù)了他兒時對科學的興趣,主修了電機工程。
不久,大學生涯開始讓他意識到自己并不適合做工程師,他真正擅長的是與人打交道。于是,在大學即將結束時,布隆伯格轉而申請了哈佛商學院攻讀碩士。經(jīng)過數(shù)周的等待,他終于收到了哈佛寄來的一個棕色大信封。當時布隆伯格馬上邀請同學一起慶祝,同學建議他先打開來看看再說,布隆伯格的回應卻是:“有這個必要么?他們不要我就不會寄這么厚的信了,拒信都很薄的!”
1966年,自信滿滿的布隆伯格面臨哈佛學業(yè)結束后的人生選擇。原本由于學業(yè)推遲了越戰(zhàn)服役,因此畢業(yè)后的布隆伯格應當先入伍,但扁平足的“小缺陷”卻把他留在了華爾街。按照布隆伯格自己的說法,他不僅僅是因為金錢才喜歡華爾街,而是那里的生活方式能夠讓他這樣一個來自邊遠小鎮(zhèn)的年輕人感受到足夠的充實與成就感。在哈佛同窗的推薦下,布隆伯格進入了當時名不見經(jīng)傳的所羅門兄弟公司。這是一個“沒有機會直接與洛克菲勒交談或父親無權無勢”的年輕人不錯的去處,看似雜亂無章卻十分民主,給予每個人機會。于是,布隆伯格最終從交易分析員做到合伙人,而所羅門公司也躋身華爾街翹楚。
1981年的裁員,似乎是命運給予布隆伯格一個重拾雄心壯志的機會:“做了15年的忠誠士兵后,我也想當將軍了。”于是他用那筆“遣散費”開辦了一家名為“創(chuàng)新市場系統(tǒng)”的公司,專門為金融企業(yè)提供財經(jīng)信息的電腦終端系統(tǒng)。這個買賣使他交叉的專業(yè)知識得以最佳融會貫通,又加之其長期在金融業(yè)積攢的人脈,公司馬上搶占了先機,并在最初時就達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成為行業(yè)領軍企業(yè)。而在這個過程中,布隆伯格從一開始的“事必躬親”逐漸轉變到了最后的“放手不管”。雖然布隆伯格本人對這種轉變的感覺并不太舒服,但他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從“實踐型”轉為“戰(zhàn)略型”領導者的關鍵一步。
1997年,布隆伯格把公司直接冠以自己的姓氏,并同步創(chuàng)辦了“彭博新聞社”,主打最全、最新、最具權威的財經(jīng)新聞與數(shù)據(jù)服務。在布隆伯格的領導下,彭博社在十幾年中就躍升為在全世界設有兩百余個分支機構、雇員超過8000人的龐大新聞數(shù)據(jù)帝國。與此同時,布隆伯格很快進入了《福布斯》富豪榜前列。按照2013年的最新排行,他以310億美元的身家位列全球第13位。
世界之巔
不過,單純只做個媒體大亨,顯然不是布隆伯格的設想。按照他學生時代的想法,這輩子至少要做到三個位子中的一個:美國總統(tǒng)、聯(lián)合國秘書長、世界銀行行長。隨著境遇與政治現(xiàn)實的變化,布隆伯格適時調(diào)整了設想,希望從某個具體的職位上起步,而2001年終于等到了最佳時機。時任紐約市市長的共和黨人朱利安尼因任期限制而無法連任,與民主黨長期保持親密關系的布隆伯格為了避開民主黨內(nèi)太多的競爭對手,決定轉而以共和黨人的身份參選。按照布隆伯格本人的回憶,競選一開始很不順利:一方面,公眾認定這位富翁要“收購市政廳”,因而心生厭煩;另一方面,布隆伯格本人雖然習慣了人際管理,但仍舊不習慣把自己無限暴露在公眾面前,甚至不知該如何公開講話。索性,他開始極為固執(zhí)地競選,“不是贏就是輸,但得是我自己的方式”。
9.11事件的不期而至,徹底打亂了選情,朱利安尼為了重振城市信心高調(diào)地采取了積極應對。這位共和黨人暴風驟雨式的兩個任期本來就具有強大的民意基礎,其在危急時刻的堅守更是頗得民心。這樣一來,2001年的市長選舉儼然成了對朱利安尼滿意度的投票,而他對本黨候選人布隆伯格的支持則成為壓倒性決定因素,扭轉了選情。雖然有強大的黨內(nèi)支持,布隆伯格還是采取了放棄公眾募款而自掏腰包的競選方式。據(jù)媒體統(tǒng)計,布隆伯格為登上“世界之巔”紐約市的市長寶座共燒掉了7400萬美元,是民主黨對手的五倍。
2002年1月,布隆伯格正式掌舵“世界之巔”紐約市。原本希望追逐影響力的他,必須考慮的是應該給予這座城市的公眾以何種影響。事實證明,布隆伯格將高效的公司管理移植過來的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他大刀闊斧地推進公共教育改革、致力于降低城市的貧困率和犯罪率;同時,他嘗試以一種績效導向的統(tǒng)計評估體系來管理市政,任命在專業(yè)領域極為優(yōu)秀的市政委員,并全面放權,實現(xiàn)一種負責任、流暢且重視效率的市政治理模式。
布隆伯格的市長角色很快就贏得了紐約市民的廣泛認同,以至于2005年他以共和黨身份謀求連任時,僅用了100萬美元競選經(jīng)費就以20%的優(yōu)勢輕松獲勝,而且其支持者中不乏死忠的民主黨人,紐約市民都對這位把“紐約有限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條的市長愛戴有加。
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們的市長雖然富可敵國,但卻從不擺闊。布隆伯格上任以來從不住在市長專屬官邸當中,每天都要搭乘城市軌道捷運上下班,與民同行。2012年曾經(jīng)有媒體觀察到,布隆伯格在當市長的十年期間,竟然只穿過兩雙皮鞋。有一次,當布隆伯格與第一夫人米歇爾并肩坐在一起談話時,他下意識地將兩只腳團縮在一起,似乎是不好意思地試圖將腳上的舊鞋藏起來。
2008年總統(tǒng)大選年,已經(jīng)在紐約市長位子上大獲成功的布隆伯格卻公開宣布希望謀求市長的第三任期。這應當是他反復斟酌的結果,按照他母親夏洛特的說法,她深知兒子終會競選總統(tǒng),也會給予支持,但還是很擔心反猶情緒可能對兒子產(chǎn)生負面影響。為了能夠三度競選市長,布隆伯格不得不推動市議會修改關于市長只能連續(xù)兩屆的法律限制。他給出的理由是:“應對金融危機、強化城市基礎服務,是我責無旁貸的使命……一旦市議會同意修改規(guī)則,我將請每個紐約市民基于我的從政記錄來評判我是否應該繼續(xù)堅守崗位。”結果,市議會投票同意修法,布隆伯格也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以獨立人士的身份贏得了第三個任期。
2010年11月,紐約市市議會再次動議,將市長任期限制修改回兩個任期。這一決定不但意味著布隆伯格成為在可以預見的時間段內(nèi)惟一一位在任12年的紐約市市長,也說明在位良久的市長已然遭遇了民意的瓶頸??陀^而言,布隆伯格在城市事務上很多主張的確符合自由派利益,特別是在同性婚姻、控槍等社會議題上,但在稅收等財政議題上則表現(xiàn)得比較保守,展現(xiàn)了其上層經(jīng)濟精英的一般立場。更為嚴重的是,布隆伯格治下的紐約市政府似乎把觸角太多伸向了普通民眾的生活,比如為了維持治安而幾乎隨便搜查少數(shù)裔的“攔截搜身”就引發(fā)了極大的爭議。而更為有趣的例子是,布隆伯格為了營造“健康紐約”,花大力氣徹底禁止了在公共場合吸煙。這本來是好事,但他卻要走得更遠,要求在紐約市內(nèi)禁止販售大號包裝的軟飲料,以此保護公眾健康。這種做法,無疑挑戰(zhàn)了自由與管制的疆界,站在了民意的另一邊。
布隆伯格模式
雖然已是71歲的老人,但媒體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布隆伯格卸任市長后下一個政治目標的猜測。從目前的政治走勢看,不能排除布隆伯格在下一個競選周期以獨立人士參選總統(tǒng)的可能性,但其勝算應當比較有限。
縱觀12年的市長生涯,布隆伯格的從政之路明顯有別于其他一般的選任政治人物。首先,布隆伯格最為特別的風格在于他是完全憑借個人資產(chǎn)參與競選,而不接受其他任何人的資助。雖然這一做法為了遵守競選法律而需要某些周折的安排,但卻令布隆伯格徹底擺脫了競選財政的束縛,不需要討好金主,而可以自由進退。第二,也正是因為是“自給自足”的選舉,布隆伯格可以自由地在不同議題上表達個人立場,不需要顧及政黨或者利益集團的訴求,充分將自己的執(zhí)政理念貫穿到紐約市的城市治理當中。第三,正是由于紐約市這樣一個適當大小規(guī)模的選民基本盤,布隆伯格的“個人政治”模式才足以覆蓋或動員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因而才造就了以個人為中心的競選和治理,而非政黨或利益集團驅動的一般方式。這些也就共同構成了布隆伯格在紐約市實踐出的某種從政模式。這一模式概括而言即:一個對政治感興趣、具有社會責任感并具有高超管理能力的經(jīng)濟精英加上一個適當大小的選民范圍,等于較為高效且能令公眾基本滿意的政府治理。
這樣看來,布隆伯格如果將在紐約市的成功模式照搬到聯(lián)邦層次,估計不會一帆風順,最為首要的問題就是聯(lián)邦層次跨度與范圍太大,布隆伯格個人主義的競選幾乎是不可能實現(xiàn)全面覆蓋的。換言之,在聯(lián)邦層次,任何候選人都不得不借助已存在的政黨體系來擴展影響力。這是布隆伯格前景的局限所在。
美國政治理論家本杰明·巴伯曾在今年早些時候出版了一本名為《如果市長統(tǒng)治世界:失能的國家與崛起的城市》的書籍。按照巴伯的說法,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里,人類面臨著氣候變化、恐怖主義、貧困、毒品、槍支、人口販賣等等眾多挑戰(zhàn),而來自國家層次的應對似乎彌散在權力與黨爭之中,幾乎失去了應有的功能。在巴伯看來,城市在全球范圍內(nèi)已成為人類活動的中心,為全球經(jīng)濟、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貢獻著力量,且并不存在著國家層面需要處理的主權、邊界等問題的負擔。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城市領導的市長,往往更少地被黨爭驅動甚至是超越黨派限制的政治人物,他們更為直接地回應著市民的需求。正是在這樣的預期下,巴伯認為以城市為中心的全球治理,將為人類帶來更為美好的前景。
有趣的是,巴伯本人正是紐約城市大學的教授,我們無從知曉他這本書的理念是否來源于對布隆伯格的觀察,也無法預期反過來是否會激發(fā)出更多布隆伯格式的市長。但布隆伯格的實踐和巴伯的理論,無疑為今天支離破碎的美國政壇提供了一些新的方向性思考。
一個對政治感興趣、具有社會責任感并具有高超管理能力的經(jīng)濟精英加上一個適當大小的選民范圍,等于較為高效且能令公眾基本滿意的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