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妹”事件發(fā)酵了許多天后,最新消息是,“房妹之父”翟振鋒已被逮捕,這當然是個令人欣慰的消息。但更多的疑問,卻并沒有因為翟振鋒被刑拘而煙消云散。
關鍵詞:相比許邁永的“許三多”,翟振鋒同樣有三多:一是房子多,二是公司多,三是戶口多。
“房妹”多房,腐敗花樣翻新
“房妹事件”可謂是一波三折,堪稱為一部懸疑大戲,令人大開眼界,欲罷不能,之所以抓人眼球,乃因近期類似事件太多,諸如“房叔”、“房嬸”、“房爺”等層出不窮,他們所擁有的房子數量之多,令公眾嘆為觀止。在普通民眾備受高房價困擾之際,大部分人欲做“房奴”尚且不夠格,“房叔”、“房爺”們卻動輒擁有數十套房子,差距之大何止千里。時下,普通人購房要花費掉幾十年的血汗錢,而“房妹”尚在讀書就坐擁11套房產,天壤之別豈能令人心安。
更何況,“房妹事件”黑幕重重,彌漫著權力與腐敗的氣息。父親是房管局局長,母親則是地產商,要說沒有權力勾兌,恐怕只能哄哄小孩子。按照現(xiàn)行戶籍管理規(guī)定,每個人都只有唯一的合法戶口,“房妹”為何卻擁有兩個戶口?到底是戶籍管理部門的工作錯誤,還是“房妹”父母替其違法操辦的,必須查個水落石出。
綜合來看,“房妹事件”反映出的社會不公平現(xiàn)象,并非罕見,在過往的腐敗丑聞中亦經常見到?!胺棵檬录敝徊贿^是一個縮影,在權貴主導的社會格局之下,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日益懸殊,社會階層嚴重割裂,權貴與平民之間缺乏基本信任,已經形成阻礙社會發(fā)展的因素,并埋下制造社會動蕩的隱患。
查清“房妹事件”的真相并不難,只要相關司法機構介入調查,核查“房妹”父母有無依賴權力染指房產投資,有無違法操作兩個戶口。事實上,在之前房管局的回應中,就間接證實翟振峰因家人開公司而違紀,但為何沒有做細致調查,僅僅對其以免職處分,是否也有不察之嫌,亦有袒護之意。因此,司法機構需要追根溯源,查清“房妹事件”的前因后果,查清其父母的問題,給公眾一個交代,還社會一個公平。
反腐還需“自身硬”,要破解腐敗這一“國家級”的難題,讓“房妹”事件水落石出,監(jiān)管部門就應該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主動找茬兒,及時“亮劍”,即使當不了“反腐神算子”,起碼也要做個“事后諸葛亮”,聞過則改,切不可再睜眼說瞎話,亂折騰。
“房妹”事件的渾水究竟有多深
據京華時報報道,1月4日下午5點24分,爆料人趙某致電記者,稱自己在20分鐘前接到顯示為“無號碼”的威脅電話,“我剛接電話,對方就說,姓趙的,閉上你的嘴,如果再向記者透露任何消息,不光工程款拿不到,而且命給你干掉”。趙某稱,對方是操著河南口音的男性,“我緊接著喂了一下,問他是誰,那邊就沒音了,電話就掛斷了”。趙某稱,他懷疑受到威脅與他向媒體舉報翟振峰有關,“我平時沒得罪過別人,而且對方說不光工程款拿不到,而且命給你干掉”。
我們常說,正氣勝過邪氣,邪不壓正,但現(xiàn)實生活中,邪氣猖狂的現(xiàn)象的確不少Jc36LJPZHlE4GrcvqVcUHQ==,雖然是最后的瘋狂,但也足以讓人憂心,足以輻射負能量,“房妹”爆料人接死亡威脅就是“邪氣猖狂”,對于打造這種“邪氣猖狂”的家伙,我們必須堅決給予反擊。
有人說,一則“房妹帖”讓翟振鋒落馬,這足以顯現(xiàn)網絡反腐的威力,這話當然有道理,但其實,“房妹帖”讓多年來逍遙法外的翟振鋒落馬也正是傳統(tǒng)制度性反腐的困境——沒有爆炸性的爆料,不能形成全國性的持續(xù)關注,即使一名官員問題叢生,被舉報來舉報去,也有可能像翟振鋒一樣成為不倒翁。
“泥人經不起雨打,謊言經不起調查”。翟振鋒的倒掉,固然是因為網絡反腐和輿論監(jiān)督的威力,但翟振鋒多年來的貪肥坐大,乃至邊腐邊升,何嘗不是當地反腐機制的處處失靈所致?既然2011年當地就發(fā)現(xiàn)翟局長“利用職務便利為親屬牟取利益及其他違紀行為”,那就應及時處罰,以儆效尤,不能讓事情一拖再拖,不了了之;既然網友爆料“‘房妹’疑擁多套經適房”,就該認真調查,讓真相大白,莫要文過飾非,找理由搪塞。敷衍了事的工作作風,必然導致反腐陷入責任難查、“板子”難下的窘境,極大滋生貪腐者的囂張氣焰。
這個時代,運氣只能成就一時一事,權力威懾加上利益回報才能條條大道通腐敗,雖不能肯定“房妹”事件本身就是一個窩案,但事件波及的范圍,也恐怕絕不止“房妹”一家。1月2日新華網的新聞說,在媒體和公眾的合力之下,不少貪官落馬。然而,仍有不少輿論熱點的反腐事件有成為“半拉子工程”的傾向?!胺棵谩笔录臎_擊波已顯而易見,熱鍋上的螞蟻絕不止一兩只。相比于官方態(tài)度否認、搖擺與沉默,爆料人的鍥而不舍和媒體所體現(xiàn)的專業(yè)態(tài)度、執(zhí)著精神是令人欽佩的。
萬事只怕“認真”二字。超生是如何不聲不響進行的,雙戶口是怎樣辦成的,“房妹”親人與親屬是怎樣賺錢的,“房妹”家的房子是怎樣來的,經濟適用房是怎樣變身商品房的,15歲的未成年人是怎樣注冊公司,公司的業(yè)務是怎樣開展的,是哪些人為這一連串的奇跡提供了“方便”,得到了怎樣的利益回報,目前的調查又是哪些人在設置障礙、目的何在,背后還藏著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等等,只要認真,就不可能沒有真相。但問題是,如果調查仍停留在鄭州市二七區(qū)委的層次,誰能相信最后的真相呢?
“房妹”事件的渾水究竟有多深?越是復雜懸疑的腐敗,越是傷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但危機也提供了契機,越是認真,越能彰顯反腐敗的勇氣與決心,越能提供一個公信重建的機會,越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胺棵谩笔录膽乙蛇B續(xù)劇還在上演,時間是最好的稀釋劑,也是最好的試金石,難道只能靠公眾高漲的熱情和媒體不顧審丑的執(zhí)著,才能消除“房妹”事件“爛尾”隱患?
每一次腐敗,都有官員財產申報公示的呼聲,但“房妹”事件其實告訴我們,僅有官員財產申報公示,恐怕還遠遠不夠,即使期待讓權力完全沉浸在陽光之中還有點早,但至少也應該讓官員家庭成員共受陽光的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