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利用統(tǒng)計分析法,對清刻本書名頁上鈐有的“木記”材料及清代前期、中期和晚期的清刻本書價進行分析,并對書價與物價、俸祿、工價、米價等進行比較,歸結(jié)出清刻本圖書價格在清代的總體走勢。
[關鍵詞] 清刻本 圖書價格 雕版印刷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4-0100-06
[Abstract]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ice of block-printed books from “ wood recorded” material on the title page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and compares the book prices with salary, wages, prices of rice, and concludes books price trend of block-printed edition book of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 Block-printed edition book of the Qing Dynasty Book prices Woodblock printing
所謂清刻本,是在清代出版商用雕版印刷技術(shù)刊印的圖書。對于清刻本圖書價格的研究,應主要從原始的文獻材料入手。清代有的書肆在圖書出版時,在刻本的書名頁上鈐有“木記”,“木記”的材料為木,非石質(zhì),其圖形呈方形,或長,或圓。其位置在乾隆朝時往往在書名頁的右下角,嘉道以后者,則或左下角,或右下角,位置不一。因“木記”內(nèi)容多是該書售價,為當年坊肆書賈所鈐,是第一手真實的、不可或缺的資料,故此研究者可借助“木記”鈐記書價和其他文獻的原始記載對清代圖書價格進行梳理、分析。
1 清朝初期清刻本價格
根據(jù)沈津的《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1]、雷夢水的《古書經(jīng)眼錄》[2]、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圖書館編的《柏克萊加州大學圖書館中文古籍善本書志》[3]、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編的《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錄》[4]、山東大學圖書館編的《山東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王重民的《中國善本書提要》[5]等圖書相關記載的鈐記書價和其他原始文獻資料,筆者進行歸類分析,以考察清前期清刻本圖書價格。
材料1:清初葵錦堂刻本《醫(yī)門法律》6卷。書名頁刻“醫(yī)門法律。豫章喻嘉言先生著。是集窮致物理,發(fā)明心地,法開廣大之門,律簡微細之慝,言言閫奧,字字竿頭,儼具藥王手眼,醫(yī)圣爐鞲。敬授之梓,以為世范。葵錦堂主人識”。并鈐有“價紋一兩二錢不折”木記?!安徽邸闭撸床淮蛘劭?。計每卷價格為0.2兩銀。
材料2:清順治十六年(1661),左廷鑨刻《明史輯略》30冊,曾委托湖州葉圣基書坊代為銷售,每部價銀6兩。計每冊價格為0.2兩銀。
材料3:清康熙十一年(1672),嘉興楞嚴寺經(jīng)坊刻本《天臺三圣詩集和韻》(不分卷),有“時康熙十一年三月朔日,計字十四萬零,該刻資金百金,及板存嘉興楞嚴寺”。計該書的制作成本為100兩銀。
材料4: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北京萬古齋朱墨套印刻本《大清律集解附例》30卷5冊,此書扉頁后鈐有“大清律例朱批注釋定價紋銀二兩四錢”,由此推知,該書價格每卷0.08兩銀,每冊0.48兩銀。
材料5:清康熙歸莊??瘫尽墩鸫ㄏ壬?0卷6冊,為亦樂居士陳春瀛以12金購得。計書價每卷0.4兩銀,每冊2.0兩銀。
清代順治、康熙年間的書價資料較少,從上面所列5則材料來看,除嘉興楞嚴寺經(jīng)坊刻本外,書價平均每卷0.227兩銀,每冊0.498兩銀。
2 清朝乾嘉時期的刻本價格
清代乾嘉時期,社會趨于穩(wěn)定,國強民富,政府大興文教,加之學院數(shù)量增多,官刻、坊刻和私刻興盛,圖書市場日趨繁榮。
2.1 乾隆年間的清刻本書價
對清乾隆時期的刻本書價考察,可以從如下材料入手:
材料1:乾隆十年(1745)刻本《景州志》6卷,卷末有刊書牌記6行,云“是書選材鐫刻頗費心力,校對字畫一無舛訛。用粉連紙刷印,細藍布做套,每部需工料銀錢五分,用太史連紙減銀五分。但刷印、裝訂本地并無良工,鄰境德州尚有能手。嗣后刷印此書照數(shù)發(fā)價,責成禮房萬勿克減,委之拙匠,致書不堪寓目也”。
材料2: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經(jīng)史待問三略》不分卷,清辛子成撰。書名頁刻“經(jīng)史待問三略。乾隆癸巳仲冬。經(jīng)史識略附策。經(jīng)濟要略附策。經(jīng)史紀數(shù)略。一本堂藏板”。并鈐長形木記“甲午增校定本,實價紋銀一錢,不折不扣”。甲午,當乾隆三十九年(1774)。此書稀見,不見各家書目著錄。坊賈深知,顧客討價還價,頗費口舌。此書價僅壹錢,索性開誠布公,“不折不扣”,即沒有商量余地。計書價一冊為0.1兩銀。
材料3:乾隆三十八年(1773),朱筠椒華吟舫刻本《說文解字》15卷8冊,該書扉頁鈐印“每部工價紋銀五兩”。計書價每卷約0.88兩銀,每冊0.62兩銀。
材料4:乾隆三十九年(1774),影抄清古愚堂刻本《字貫》40卷,《檢字》12卷,跋有“是役也,自編次計年者八,自開雕計年者二,刻工二百,費愈千金”。則書價每卷價格為19.23兩銀。
材料5:乾隆四十五年(1780)周氏壽南堂刻本《安居金鏡》8卷,清周南輯。書名頁刻“安居金鏡。錢塘周梅堂手輯,仁和王司直參閱。壽南堂藏板”。鈐有“仙根周氏圖書”及“每部紋銀實價四兩”木記。周南序署“錢唐周南梅堂氏書于壽南堂中”,壽南堂為周南堂號,則此為其自刻本。此為趨避書,民間百姓、富商大賈,均以冀求平安為要務。此書價甚貴,當非一般人所能購買,乃奇貨可居之書。計書價每卷為0.5兩銀。
材料6:乾隆六十年(1795)沈青等刻本《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部,扉頁上鈐有紅色圓印“遵照文瀾閣本敬刊”。又有長方印,鈐“奉憲印行。每部制錢二十四兩,定價不貳”。末有阮元撰“恭紀”,云:“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告成,特命如內(nèi)廷四閣所藏,繕寫全冊,建三閣于江浙……《四庫》卷帙繁多,嗜古者未及遍覽,而《提要》一書,實備載時、地、姓名及作書大旨”?!扒∥迨拍暾憬鸩颊顾境贾x啟昆……恭發(fā)文瀾閣藏本???,以惠士人。貢生沈青、鮑士恭等咸愿輸資鳩工蕆事,以廣流通。六十年工竣”。24兩銀是在這幾則鈐記書價中最高的,當然,此書是大部頭,有120冊之多(藏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計每冊價格為0.2兩銀。
從上面所列6項材料統(tǒng)計來看,乾隆年間刻本平均每卷6.87兩銀,每冊0.31兩銀,平均價格比清初有所上漲。
2.2 嘉慶年間的清刻本書價
根據(jù)繆荃孫《藝風堂文集續(xù)集》卷七記載有黃丕烈滂喜齋書籍鋪刊發(fā)的《士禮居刊行書目》[6],此書目實為圖書廣告,上面詳列書籍鋪刊印的圖書價格,據(jù)此制成表1:《士禮居刊行書目》所載刻本書價統(tǒng)計表,對嘉慶時期刻本書價可窺一斑。
從表中可以看到,雕版刊印的書籍平均售價為卷均價0.130兩銀,冊均價為0.211兩銀,從刊刻的時間上看,除了《夏小正》附集解(道光元年刊刻)、《傷寒病總論》(道光三年刊刻)外,其余為嘉慶五年(1800)至嘉慶二十四年(1819)的書價。
為了進一步探析嘉慶年間的刻本價格,根據(jù)嘉慶年間“木記”鈐印書價資料制成表2:嘉慶年間清刻本書價統(tǒng)計表。
從表中所列數(shù)據(jù)來看,卷平均價格為0.142兩銀,冊平均價格為0.364兩銀。與《士禮居刊行書目》所載書價相比,書價要稍高一些。若兩個表中的數(shù)據(jù)取平均值,則每卷的價格為0.136兩銀,冊均價為0.288兩銀。乾嘉時期的清刻本書價,若將乾隆與嘉慶年間的清刻本相比,書價有所下降。
3 清朝晚期的清刻本價格
對于清代晚期的清代刻本圖書價格的分析,可以從以下涉及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的16則史料入手進行考察。
材料1: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群芳列傳》4卷。書名頁有“道光癸未年新鐫,歺秀閣藏本”,下鈐“每部板□工價紋銀六錢”。計每卷價格為0.15兩銀。
材料2:清道光十五年(1835),嘉定刻本《戒士圖說》一冊,書名頁刻“是書足錢。頭號毛太紙二百文,次毛太紙每部足錢一百六十文。加布套四十二文。凡好善信士發(fā)心印送者,向嘉定只南翔鎮(zhèn)東街漱芳齋范綬章刻字店承辦,庶不致誤。特此謹白”。是年,一兩銀按1200文折算[7],計1冊價格為0.167兩銀(毛太紙),或0.133兩銀(次毛太紙)。如果加布套,需加24文,即合0.02兩銀,計1冊價格分別為0.187兩銀(毛太紙),或0.153兩銀(次毛太紙)。
材料3:清道光十八年(1838),天津文遠堂刻本《警世教銘》1卷1冊,封面刻有牌記3行:“板存天津東門外天后宮南文遠堂李姓刻字鋪,每部紙張工價用杜連紙九十文,用粉連紙一百二十文”。是年,一兩銀按1 600文折算[8],計1卷與1冊價格為0.056兩銀(杜連紙)、0.075兩銀(粉連紙)。
材料4: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關帝覺世真經(jīng)闡化編》16卷,書名頁刻“關帝覺世真經(jīng)闡化編。道光乙巳年重鐫。板存京都琉璃廠廠東門外桶子胡同內(nèi)路南會文齋刻字鋪每部工價紋銀八錢”。計1卷價格為0.05兩銀。
材料5: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海寧楊氏述鄭齋刻本《撫黔奏疏》8卷,書名頁有“道光二十有五歲在乙巳春三月海寧楊氏述鄭齋重雕”牌記,左下有“每部大錢一千四百文”。是年,一兩銀按2 000文折算[9],計1卷價格為0.088兩銀。
材料6: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蘇州陳氏掃葉山莊刻本《詩毛氏傳疏》(中國國家圖書館藏)30卷10冊,為清陳奐撰。封面有“每部工價紋銀六兩”墨記,各卷末左欄外有“武林愛日軒朱兆熊鐫”一行。按:此書為家刻,印量定然不多,成本也高,雖甚貴,但和書坊之書不同,應屬不牟利者,故書價6兩銀。計1卷價格為0.2兩銀,1冊價格為0.6兩銀。
材料7: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蘇州刻本《思適齋集》18卷,書首鈐印有“蘇州府前涵輝閣書坊紋銀一兩”,計1卷價格為0.056兩銀。
材料8:清咸豐七年(1857),刻本《普濟應驗良方》書名頁刻有“板存寧郡又新街三味堂元記書坊刷印,其竹紙每部錢一百十二文,連史紙每部一百六十八文”。每卷價格為10文或15文錢,每冊價格為112文或168文錢。是年,一兩銀按1500文折算[10],計每卷價格為0.007兩銀或0.01兩銀,每冊價格為0.075兩銀或0.112兩銀。
材料9: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春暉堂試帖詳注》4卷2集。書名頁刻“春睜堂試帖。分韻詳注。退思書屋藏板。同治六年孟春新鐫”。有木記,“每部一百八十文”。是年,一兩銀按1500文折算[11],計1卷價格為0.03兩銀。
材料10:清同治九年(1870),北京奎文齋刻本《產(chǎn)科新法》2卷l冊,封面牌記刻有“泰連紙每本錢一千二百文,板存大柵欄東門口內(nèi)奎文齋刻字鋪”。計每卷價格為600文,每冊價格為1200文。是年,一兩銀按1856文折算[12],計1卷價格為0.323兩銀,1冊價格為0.647兩銀。
材料11: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最樂編》書名頁刻“板存浙省大井巷內(nèi)張翰文齋刻字鋪。刷印白竹每部制錢一百六十二文”。是年,一兩銀按1887文折算[13],每部價格為0.086兩銀。
材料12: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隨山宇方抄》1卷1冊,書后攜刻有“紹城寶珠橋朱增耀刻宇店每部竹紙錢四十四文”。計每卷價格為44文錢,每冊價格為44文錢。是年,一兩銀按1760文折算[14],計每卷與每冊價格均為0.025兩銀。
材料13:清光緒七年(1881),刻本《檀弓論文》(2卷)書名頁刻“檀弓論文。光緒七年重刊。常州狀元第荘藏板?!庇心居洠懊坎抗ち嫌⒀髢山恰?。計1卷價格為0.145兩銀。
材料14: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本《今文房四譜》1卷。書名頁有木記,“一得閣寄賣每部京錢一千文”。是年,一兩銀按1500文折算[15],計1卷價格為0.667兩銀。
材料15:清光緒十七年(1891),刻本《重鋟產(chǎn)科心法》2卷1冊,封面牌記刻“板存嘉興中街從坦公制每部八十四”。計每卷價格為42文錢,每冊價格為84文錢。是年,一兩銀按1500文折算[16],計1卷價格為0.014兩銀,1冊價格為0.056兩銀。
材料16: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甘棠轉(zhuǎn)舍刻本《天咫偶聞》10卷。書名頁鈐“洋一元四角”,計1卷價格為0.478兩銀。
從以上16則史料中鈐記的晚清書價統(tǒng)計來看,考慮紙張因素, 平均每卷價格為0.163兩銀或0.145兩銀,平均每冊價格是0.306兩銀或0.320兩銀。如果按照冊均價來看,書價最高者是清同治九年(1870)北京奎文齋刻本《產(chǎn)科新法》,每冊價格為0.647兩銀。最低者為清咸豐七年(1857)寧波三味堂元記書坊刻本《普濟應驗良方》,每冊價格為0.075兩銀或0.112兩銀。同為醫(yī)學方面的圖書,價格懸殊較大,其真正原因是,傳統(tǒng)中醫(yī)學雖然重視婦科和產(chǎn)科,總結(jié)出不少行之有效的諸如《普濟應驗良方》中的驗方,書中多為治療各種疑難雜癥的應驗良方,但其局限性較大,遠未達到近代科學的水平。在19世紀下半葉,西醫(yī)婦產(chǎn)科技術(shù)發(fā)達,融進了新的人文理念,發(fā)展成為近代醫(yī)學的重要分支。隨著西學東漸,西方傳教士把西醫(yī)婦產(chǎn)科知識與技術(shù)傳入我國,《產(chǎn)科新法》內(nèi)有保胎、臨產(chǎn)、接生等新法,有利于促進婦女的生育健康,使女性的生育主體地位得以提高,圖書廣受歡迎,價格較高,亦不足為奇。
但是,這16則晚清書價材料屬不同坊刻本的價格,較為分散。在清光緒年間,南京的李光明莊刊印的各種圖書,數(shù)量較大,所列書價數(shù)據(jù)更具代表性,圖書品種有蒙訓、閨訓、史類、經(jīng)類、文類、詩類、雜學、良方等,其圖書名稱及價格如下。
一類是蒙訓(14種):《圣諭廣訓》200文、《狀元紅執(zhí)筆法》20文、《名人摹本》另有價單、《歐三字經(jīng)》60文、《歐百家姓》26文、《歐千字文》42文、《歐體格言》30文、《圣賢孝經(jīng)》50文、《三字孝經(jīng)》24文、《弟子規(guī)》40文、《古事廿四孝》100文、《日記故事》《昔時賢文》17文、《空谷傳聲》100文、《三字經(jīng)圖考》60文、《殿試摹本詩品》30文。
二類是閨訓(3種):《鳳鳴女兒經(jīng)》20文、《女四書》140文、《醒閨編》140文。
三類是史類(4種):《宛志》50文、《三才論略》200文、《龍文鞭影》 200文、《監(jiān)略四字書》100文。
四類是經(jīng)類(30種):《四書集注》 560文、《易經(jīng)集注》220文、《書經(jīng)集注》350文、《詩經(jīng)集注》400文、《春秋杜林》1200文、《禮記集說》900文94c1da636d55b24d7f6846bfc54c6628eb5c340745b31e32d3497c79fa64f2b1、《周禮節(jié)訓》160文、《孝經(jīng)集說》22文、《易經(jīng)本義音訓》270文、《易經(jīng)程傳》300文、《小學集注》200文、《尚書離句》150文、《左傳句解》500文、《爾雅蒙求》、《孔子家語》、監(jiān)本《四書》500文、監(jiān)本《詩經(jīng)》360文、《太史四書》800文、《太史易經(jīng)》300文、《四書便蒙》1000文、《四書合講》《四書備旨》800文、《易經(jīng)旁訓》140文、《書經(jīng)旁訓》160文、《詩經(jīng)旁訓》200文、《春秋旁訓》140文、《禮記旁訓》460文、《學庸示掌》100文、《二論引端》300文、《十三經(jīng)集字》100文。
五類是文類(8種):《古文觀止》460文、《初學求源》70文、《童蒙易悟》70文、《玉玲瓏》140文、《目耕齋初二刻》280文、《目耕齋小題》140文、《六朝文絜》70文、《揭夏小正》30文。
六類是詩類(17種):《神童詩》10文、《唐詩近體》《青云集》180文、《唐詩三百首》120文、《注釋千家詩》120文、《五言千家詩》26文、《七言千家詩》30文、《國朝千家詩》50文、《小學千家詩》40文、《律詩六鈔》40文、《唐詩合解》460文、《朱批七家詩選》350文、《佩文詩韻》160文、《詩韻集成》囗百文、《詩品注釋》20文、《江南試帖》70文、《解學士詩》30文、《勸善老人詩》30文、《陰隲文詩》70文。
七類是雜學(15種):《幼學句解》180文、《幼學瓊林》240文、《字學舉隅》140文、《百千音義》40文、《對相雜字》44文、《益幼雜字》40文、《群珠雜字》40文、《養(yǎng)豪針度》180文、《對類指掌》48文、《春聯(lián)分類》30文、《武經(jīng)三子》40文、《算法指掌》20文、《感應篇補注》40文、《道德經(jīng)》220文、《見心集》120文。
八類是良方(7種):《增藥性賦要訣》200文、《增玉匣匯》160文、《達生編》30文、《催生符》20文、《婦科秘生篇》160文、《驗方新編》600文、《驗方續(xù)編》140文、《敬灶全書》各種有價、《醫(yī)宗已任》、《醫(yī)綱提要》。
以上98種圖書,平均每冊185.194文,按一兩銀折合1 200文錢折算,每冊折合0.154兩銀?!度纸?jīng)圖考》《歐體格言》《圣賢孝經(jīng)》等,每冊銷售價格多在三五十文錢(合銀不足0.03兩銀),是普及讀本很好的例證。
晚清時期,官書局興起,發(fā)行有營業(yè)書目,上面列有書名、冊數(shù)、紙張名稱、價格等,其數(shù)據(jù)較為集中,數(shù)量較多,頗具代表性,根據(jù)《湖北官書局書目》所列的書價資料,制成表3:《湖北官書局書目》所載書價統(tǒng)計表,可考當時刻本書價。
從表中可以看到,采用竹連紙的圖書價格平均每冊為0.123兩銀,官堆紙的圖書價格平均每冊為0.064兩銀,每冊差價多為0.059兩銀,平均冊差價為0.009兩銀。平均價格低于南京李光明莊刊印的圖書平均價格0.154兩銀。
4 清刻本價格與薪俸、工價、物價的比較
鑒于清代各時期的書價的差異較大,為了便于更好地分析,將清刻本圖書價格與對應時期的文官薪俸及物價略作以簡單比較,見表4。
從表4所列數(shù)據(jù)來看,將清代的前期、中期和晚期相比較,由于清代前期圖書的制作方式多為雕版印刷,成本較高,前期的刻本每冊價格約為1.03兩銀,乾隆與嘉慶時期刻本的價格約為0.288兩銀。至清代晚期,民間坊肆刻本價格每冊約為0.154兩銀,官書局的刻本書價每冊約為0.123兩銀(竹連紙)或0.064兩銀(官堆紙),低于坊肆的價格,其原因是自同治三年(1864年)始,清大臣曾國藩首創(chuàng)金陵書局,數(shù)年間有江蘇官書局、浙江書局等十數(shù)家書局相繼成立,并大規(guī)模地刊印書籍。由于官書局有清政府支持,資金雄厚,編輯水平高、不以牟利為目的,故此,刻印的圖書品種多、印量大、質(zhì)量好、價格廉,誠如當時人稱道:“四史局價甚廉,金陵書局《史記》錢三串二百,《兩漢》錢六串,《三國》錢一串八百”。相比較官員俸祿,普通官員購買圖書不成問題。與工價和米價相比,顯而易見普通百姓購買力有限,一天的苦力所得在清代的前期和中期平均購買不到一冊圖書,而到后期隨著書價的下降,普通百姓才能夠有財力購買。
5 結(jié) 語
清代刻本圖書從清代初期到晚清時期,總體呈下降態(tài)勢,而同比印刷技術(shù)更先進的活字本、石印本和鉛印本,其價格在晚清時期又降低許多。清晚期書價的大幅度降低,還與大批官書局的迅速崛起有關,尤其是晚期官書局的興起,因其質(zhì)量高、價格較為低廉,在圖書市場上頗受歡迎,同比書價下降。隨之,包括西學圖書在內(nèi)的書籍在晚清中國流布日廣,為西方文化的快速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
注 釋
[1] 沈津.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2] 雷夢水.古書經(jīng)眼錄[M].濟南:齊魯書社,1984
[3] (美)柏克萊加州大學圖書館.柏克萊加州大學圖書館中文古籍善本書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錄[M].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5]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清)繆荃孫.藝風堂文集續(xù)集[M]. 民國九年(1920年)刻本
[7][8][9][10][15][16][17]黃冕堂.中國歷代金、銀、錢、鈔比價考[C]// 黃冕堂.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M].濟南:齊魯書社,2007:12,12,12,12,12,12,12
[11][12][13][14]余耀華.中國物價史[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0:862,863,863,863
(收稿日期:201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