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了解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認識身心發(fā)展的關系;正確理解體育活動與自尊、自信的關系;學會通過體育活動等方法調控情緒;形成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品質。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學會獲取現(xiàn)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
據(jù)調查,在我國一些大中城市,10%以上的小學生存在學習焦慮。由于小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學生身心健康受到了極大損害。此外,小學生還存在人際交往焦慮問題、自責傾向、挫折適應問題以及不良情緒等。數(shù)據(jù)顯示,30%-40%的小學生表示與同齡人在一起未感到快樂,其中12%的學生感到孤獨,甚至有2%的學生感到自卑。針對小學生出現(xiàn)的上述心理問題,我認為體育活動對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
可以將體育活動看成是整個社會活動的縮影,或者說是社會活動的模擬游戲化。人沉浸在體育活動中,會感受到豐富多變的刺激,會體驗到和社會活動中類似的精神磨難與心理沖動,這種感受對人心理過程的發(fā)展產(chǎn)生微妙而深刻的影響。
體育運動能促進學生情感過程的發(fā)展。體育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強烈而又深刻。不管是在中小學的體育課上,還是在競技運動的賽場上,成功與失敗、進取與挫折共存,歡樂與痛苦、憂傷與憧憬相互交織,同時人的情感表現(xiàn)也相互感染、融合在一起。這種豐富的情感體驗刺激有利于人的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發(fā)展。
體育運動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體育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喜歡參與,它能改善學生情緒狀態(tài),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顯示,體育活動對學生的情緒和情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它能直接給人愉快和喜悅,并能降低緊張與不安,從而調節(jié)人的情緒??梢?,體育活動是一種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可行有效、且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后能產(chǎn)生愉悅、舒暢的心情,使得自信心和能力感不斷增強。所以,經(jīng)常組織小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尤其是組織他們喜愛和擅長的體育活動,可以使他們從中得到樂趣,振奮精神,陶冶情操,從而形成良好的情緒。
體育運動能促進意志過程的發(fā)展。體育常常意味著競爭,意味著要達到某級運動水平或鍛煉標準,而這一過程則要求參與者付出努力與汗水。如某一學生要達到體育鍛煉的標準,就必須意志堅強,刻苦鍛煉。而當他通過努力達到標準時,則會為自己的成功而高興,從而樹立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勇氣與自信。如攀巖原本是屬于成年人的一項冒險運動。然而,在德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也開始迷戀上攀巖。有些德國中小學校特別開設了攀巖課,由攀巖高手擔任教練。據(jù)統(tǒng)計,目前德國至少有200余所學校的10萬余名中小學生在接受正規(guī)的攀巖訓練,并以此培養(yǎng)他們勇敢、頑強、堅毅等品質以及集體主義精神。
因此,體育教師可以設置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或游戲,有意識地通過體育活動磨練學生的心理品質,引導學生不斷地克服困難,校正他們心理上的不足與缺陷。體育活動可以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體育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一般比較融洽,也可以適時運用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與方法,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體。總之,體育教師只要掌握一些心理調節(jié)的方法,并把其與學校體育活動密切聯(lián)系,使學生樂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體,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就可以充分發(fā)揮體育活動健心的功能,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p>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