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僅擅寫意、工筆國畫,亦兼詩文、書法、篆刻、京劇、古琴,并均不是一般的涉獵
有些人注定了是為藝術而生的,宋唯源就是其中一個。他自幼學畫,儒雅清致,成績斐然,游歷海外十余年,吸取西方文化精髓同時,又將中國畫的純正血脈傳承的淋漓盡致。宋唯源說:“中國的傳統(tǒng),不但不能遺棄、放棄,只能發(fā)揚光大。”這是這位當代國畫大師的心聲,也是他永恒的追求。
天資聰穎
勤奮成就中國畫壇“黑馬”
宋唯源1957年生于北京,從小便與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孩提時代因為他喜歡舅姥爺的一手小楷,長輩們投其所好著意培養(yǎng),從此他的童年里便是滿滿的畫冊,還有那些大大小小的美術展覽。那時,他不懂線條之美,不諳意境之道,畫畫基本是天賦及興趣使然,所繪作品得到長輩們的夸獎和小朋友的艷羨,這使得年幼的宋唯源的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從此畫筆就如同影子一般,跟隨他穿梭于時空隧道、飽嘗世間百態(tài)。19歲時,他的作品 《秦氏好古》被《連環(huán)畫報》采用,從此嶄露頭角,后來全國各地有多家出版社、報社找他約稿。
宋唯源聰穎的天資加上他的勤奮努力,很快,他如一匹脫韁之馬,在中國畫領域飛奔馳騁,并顯露出其鮮明的藝術個性。經歷了三年的部隊生活,1980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畢業(yè)后留校,成為最年輕的留校藝術教師。他性情灑脫爽直,文思敏捷,于中國書畫藝術見地獨到。無論他的藝術思想和繪畫實踐,始終延續(xù)著一條純粹的中國畫的路線。早在上世紀80年代,宋唯源(當時用名宋筱明)畫的10幅工筆肖像寫生畫就在當時的藝術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這種將純粹中國明清肖像手段用于現(xiàn)實人物的寫生作品,在20年后的今天仍無人能望其項背。
以禪入畫
國內畫壇罕見的“中國風”
中國畫家在創(chuàng)出自己風格的新路上,分為兩派。一派吸取西方的養(yǎng)分,如徐悲鴻、林風眠等;另一派向中國的傳統(tǒng)中發(fā)掘,如齊白石、黃賓虹等。宋唯源是屬于后者,他認為,在中國傳統(tǒng)中繼承以求發(fā)展,無疑是一條最佳的捷徑,無異于站在巨人的肩上。
宋唯源畫花鳥,也畫水墨山水、人物肖像。他的畫有筆墨,皴擦、點染、勾勒、設色,張弛有度,一任天然。
宋唯源不走中西結合的路,他的作品多以禪入畫,內涵取勝,在畫面中追求中國繪畫的理想性與隨意性。他的花鳥、山水題材廣泛,摒棄了客觀摹寫,禪味十足,水墨淡逸而意境高雅;人物肖像以形寫神,多取材于戲曲場景或文學作品。無論是《玉堂春》中的蘇三,還是虞姬,皆通過選材,注入了是非分明的情感,表達清新的立意,對所畫人物的心理描寫入木三分,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不同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將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的神韻發(fā)揮到極致,并推展到了新的高度。
翰墨戲韻
“血統(tǒng)純正”的全能藝術家
中國畫是靠筆墨來反映大千世界、宇宙自然的,又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F(xiàn)今中國畫家很多,但真是精通詩書畫印琴棋者,怕是很少。因此,也難有震撼心靈的杰作。宋唯源之喜歡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是滲透到骨髓里去的。他不僅擅寫意、工筆國畫,亦兼詩文、書法、篆刻、京劇、古琴,并均不是一般的涉獵,堪稱為“血統(tǒng)純正”的全能藝術家。
宋唯源癡迷摯愛京劇,其唱腔作品、道白及臺上臺下的風度在京劇圈內亦居名流。唱工方面他曾多次向臺灣余派名票林彬清女士請教,技藝不斷精進,主演過《法門寺》、《龍鳳呈祥》、《斷臂說書》、《坐宮》、《打漁殺家》、《借東風》、《文昭關》等作品。筆者有幸曾經聽過他的清唱和彈奏,頗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勢。至于他的詩詞,格調高、重性靈,而且幽奇冷雋。他的篆刻風格在漢人與明人間,以古樸奇崛為寶,勁道非常人可及。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就在加拿大舉辦摹印展,共展出二百多方從殷周至明清的摹印,在當地引起了轟動。他的書法大體上屬畫家字,爛漫淋漓,不矜細節(jié)而大處著眼,不見來路,不名一家,而其氣息沛然渾淪,有一種脫落風度,一似其為人。
所謂隔行如隔山,那些非專業(yè)人士的各界的精英們,皆以為他終日是一個“玩”字。但他們哪里曉得,作為一個真正成功的國畫藝術家,恰恰需要各種姐妹藝術的滋養(yǎng)。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藝術家人格品質自身的陶冶;二是中國畫藝術內在規(guī)律與其他姐妹藝術互為交融、互為啟發(fā)的湛化作用——看似“玩”兒,恰恰是中國畫家當下的一門功課。
游學十年
首提中國畫的“血統(tǒng)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一中國藝術家們作為提高修養(yǎng)的“古訓”,業(yè)已為當代的藝術家們奉為圭臬,宋唯源也不例外。1991年后,在國內畫壇“反傳統(tǒng)”成為主流之際,他避開這種喧囂的環(huán)境,遠赴加拿大,開始了海外十余載的游歷。在海外期間,他走遍了北美及歐洲的各大博物館,認真研究西方繪畫,對中國畫的實踐及理論進行了全面的研習及再認識,在此基礎上對中西方文化進行了較深層次的比較,隨著研究的深入,他越發(fā)感覺堅持中國畫“血脈純正”的必要。
宋唯源說:“西方土地的風貌造就了西方油畫,中國的悠久歷史成就了中國畫,中國才是國畫的土壤,也只有中國才是國畫唯一發(fā)展的環(huán)境?!睅е@種信念,他又回到了中國,同時首次提出了中國畫的“血統(tǒng)論”,主張中國繪畫要“血脈純正”。
面對國內畫界的時尚畫風,宋唯源雖偶或口稱“我的畫太老了”,但手筆并不改弦,觀念也未更張,仍然沉潛在傳統(tǒng)之中,一意孤行,不趨時好。
畫如人品
在淡薄名利中大放異彩
俗話說,“畫如人品”。日本著名畫家加山又造評價宋唯源說:“你有一雙很好的眼睛,你是個天才?!彼挝ㄔ丛诋嫿缑魅χ谐煽儌涫懿毮浚趪鴥却蟠笮⌒〉恼褂[或美術活動中卻鮮見其人。采訪中提及此事,宋唯源哈哈大笑,言語中透露出對名利的淡薄。他說自己從未在美展上獲過獎,也拒絕參加任何此類的展覽,更表示藝術是私人的東西,展廳并不是一個能夠欣賞中國畫的環(huán)境。宋唯源說,藝術是純粹的,是用心來創(chuàng)作的,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更是如此。
回想采訪宋先生的過程,他說話簡短有力,不喜歡啰嗦,但在話語空隙間,又能體貼地不讓話題冷下去??渌侨牛麉s說:“創(chuàng)作要堅持所長,不應追求全面而變得沒有個人特點。創(chuàng)作之路是一個人的苦行,沒有長年累月的堅持和努力,是不會成功的,就像西藏朝佛的一步一拜,心里有信仰,自然一步一如來,苦了身子,凈了心靈?!?/p>
祝愿他在這條“血統(tǒng)純正”的中國畫藝術之路上大放異彩。
責任編輯 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