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旨在呈現(xiàn)讀者對本刊文章的評論及見解。我們會定期通過商業(yè)評論網(www.ebusinessreview.cn)向大家推薦雜志文章,歡迎廣大讀者踴躍發(fā)表評論。
《伊誠地產:文化滲透“七化法”》
(2013年2月號)
2008年和2011年,房地產中介市場遭遇了兩次行業(yè)低谷,但伊誠地產這兩年的業(yè)績逆勢增長了30%,這一切都歸功于它的企業(yè)文化。企業(yè)文化該如何塑造?伊誠地產董事長徐萬剛總結了一個公式:企業(yè)文化塑造=提煉+滲透。企業(yè)文化必定反映領導人的理念,發(fā)動員工參與提煉討論,效果更好?!疤釤挕敝笮枰獫櫸餆o聲的“滲透”。徐萬剛還總結了滲透“七化法”,包括考核化、故事化、日記化、討論化、榜樣化、可視化、儀式化,通過硬措施來保證軟文化的滲透。
王海杰:為了使企業(yè)內部步調一致,為了把無序的“布朗運動”化為“上下一心,其利斷金”的群眾運動,企業(yè)必須采用一些強制性手段來推行文化建設。只有當員工擁有同樣的價值觀,企業(yè)內部才能形成強大合力。但是由于怕被質疑“洗腦”,很多企業(yè)主不敢貿然對員工進行價值觀教育。那么,企業(yè)的文化建設是不是一種洗腦?如何區(qū)分洗腦與教化?
我的觀點是,洗腦還是教化,就看企業(yè)主的發(fā)心。如果發(fā)心是利己,文化建設就是洗腦:如果發(fā)心是利他,文化建設則為教化。假如統(tǒng)一思想是為了讓員工給老板賺更多的錢,那么這種文化建設就是“為人民幣服務”;假如統(tǒng)一思想是為了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那么這種文化建設就是“為人民服務”。當老板確信自己是基于大愛之心,是為員工著想而教育、規(guī)范員工時,即可打消心里的百般顧慮,大膽在企業(yè)里推行價值觀教育。
但是在推行價值觀教育時,企業(yè)不能忘記給予員工“愛的滋養(yǎng)”。“教化”與“教育”雖一字之差,但教化是“教育和感化”,其手段的高明程度遠非教育可比,其效果要比單純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
徐萬剛:陽明先生告訴我們“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不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如何才能“知”呢?如何才能“真知”呢?
我認為,一個人從不知到真知可分為四個階段:不知(或不相信)、知道(變?yōu)橄嘈牛?、體驗到(上升到信念)、悟道(變成信仰,即真知)。人們對大多數(shù)事物的認知一般只能達到“知道”或“相信”這個階段(例如,知道鍛煉身體對健康有好處),這個階段的“知”不會產生持續(xù)性的“行”,此時人的感受就是不易堅持。只有上升到信念階段的“知”,才能產生持久的“行”,變成一種習慣(例如,只有體驗到鍛煉身體帶來的好處,才能每天堅持鍛煉)。最后,當信念變成了信仰(所謂信仰就是你堅信的東西,達到能夠用生命來交換的程度),即達到了“真知”階段,自然會產生“真行”,這就是我理解的“知行合一”。
拿我們公司伊誠地產的企業(yè)文化落地來舉例。2007年時,當我意識到企業(yè)文化的價值時,就開始在公司內部推動。通過宣導,大家在思想上認同了、相信了,但行為上卻跟不上(處于“知道”階段)。通過一年多堅持不懈地踐行正確的價值觀,我們體驗到了企業(yè)文化帶給我們的超乎預期的好處,從此之后,公司高層開始發(fā)自內心地相信文化的力量,并持續(xù)推進文化建設(上升到了信念階段的“知”)。我相信,通過我們十年如一日的持續(xù)努力,伊誠文化一定能成為一大批伊誠人的信仰。
我看到,很多企業(yè)的文化建設之所以未見成效,主要是沒能從“知道”階段上升至“體驗到”階段,過早的就放棄了。
有一話講,高手以心修行,低手以行修心。高手從心里明白了、頓悟了,行為馬上就做到位了,不需要被要求、被強迫??墒俏覀兇蠖鄶?shù)人都是低手,沒有那么多頓悟的機會,所以就必須以行修心,先有行動,不停地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就會慢慢地悟出道理,最后就會發(fā)自內心地改變行為習慣。所以,軟文化的建立要靠硬措施來保證。
總之,要從“知道”到“真知”,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我們必須先實踐,拼命努力,在事上磨練,才能“體驗到”,最后“悟道”。正如稻盛先生所說“體驗重于知識”。
白立新:從不知到真知的四個階段中,“不知”到“知道”最容易,上MBA讀書就可以了;從“知道道理”到“感受到價值”,則需要堅持不懈地付諸實踐。這里存在一個關鍵問題:在大家尚未體驗到實際價值以前,誰能帶領大家走出黎明前的黑暗。答案是,領導者。因而真正優(yōu)秀的領導者總是能提早一步修煉自己,并能在事實發(fā)生以前悟見到真知。正如我認識的一位副總所言:心念一轉,一切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