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研究中,我們會涉及到魯迅先生很多作品,其中有一部分文藝評論,包括他的一些雜文、關(guān)于文藝作品的序跋、關(guān)于美術(shù)書籍和畫展的前言、小引等等。這些作品顯示出魯迅先生一貫的深邃的思想、獨特的見解、高度的概括力以及形象精當?shù)恼Z言,尤其是魯迅先生善于從獨特的角度發(fā)掘出個別文藝現(xiàn)象中帶有普遍性原則的獨到見解,給我們的語文教學研究以很大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一、魯迅的文藝評論在思想內(nèi)容上具有獨創(chuàng)精神
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中國現(xiàn)代進步文學的主將和旗手的魯迅先生,對于文學作品或文藝現(xiàn)象,要么不說,要說就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說出自己要說的話。他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有自己的思想,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不同于別人的新的思想,能給人一種新的啟發(fā)。《二心集·關(guān)于小說題材的通信》中,他說自己的評論大都是“取其有意義之點,指示出來,使那意義更加格外分明,擴大”,因而會使人印象鮮明深刻。魯迅先生從對個別文藝現(xiàn)象的具體分析中,概括出帶有普遍性的道理來,這種普遍性原則為人們所接受,并產(chǎn)生指導意義。
例如,魯迅先生在《流氓的變遷》一文中評論經(jīng)典文學《水滸》:“《水滸》中的好漢們反對的是奸臣,不是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于是奴才?!薄端疂G》思想的最大弱點是“不反對天子”,“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則是《水滸》的根本轉(zhuǎn)折點;“終于是奴才”,便是結(jié)局。從“不反對天子”到“終于是奴才”,這是一部《水滸》的根本傾向和必然趨勢。魯迅先生站在很高的立足點上抓住了作品的基本情節(jié)、基本傾向,并用簡潔通俗的語言概括出來,突顯了《水滸》的指導思想。在評論文學作品時,魯迅先生把被評論對象——作品結(jié)合成一個整體,他能看到作品的有機性和完整性,把握住作品的核心思想;他不為某些枝節(jié)所惑,不囿于某些個別描寫。他的評論,絕不會隨著情節(jié)脈絡(luò)而一般性地作些復述,不會只是對作品的題材、主題、人物、故事作些簡單的介紹,然后說說優(yōu)點和缺點,如隔靴搔癢一般。魯迅先生的評論注意到了整篇作品的思想精髓,并且還善于把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濃縮成一幅更集中更鮮明的畫面,這正是魯迅先生獨創(chuàng)精神的體現(xiàn)。
王國維曾論作者創(chuàng)作對生活要能入能出:“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边M行文學評論也要“入乎其內(nèi)”和“出乎其外”,既進入藝術(shù)世界、進入角色,獲得美學感受,同時又應(yīng)當與角色擺開距離,站在藝術(shù)世界之外的高處,進行觀察評論,這樣才能科學地“以賞鑒的態(tài)度去欣賞它”。魯迅先生對于所評論的作品,入乎其內(nèi)而出乎其外,達到了言語簡潔而意味無窮的境界。
在為柔石《二月》作的”小引”中,魯迅開篇寫道:“沖鋒的戰(zhàn)士,天真的孤兒,年青的寡婦,熱情的女人,各有主義的新式公子們,死氣沉沉而交頭換耳的舊社會?!绷攘葞拙湓挘銟O為精當?shù)馗爬ǔ觥抖隆分械母鞣N人物與社會環(huán)境。在介紹中,魯迅先生提煉了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中各種不同人物的精髓特質(zhì),組成一幅典型的畫面。這幅畫面,凝練簡潔而極為鮮明,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震撼,使人印象相當深刻,這種效果就是魯迅先生在文學評論中再創(chuàng)造的結(jié)果。這樣夾敘夾議、敘議結(jié)合的文學評論語言,遠遠超過那些機械復述情節(jié),簡單介紹人物環(huán)境,最后發(fā)發(fā)議論的一般性評論,實在是高超之舉。魯迅先生在評論一部作品時,不會只是停留于作品原有的創(chuàng)作水平之上,而是對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客觀形象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提煉、加工,使人們對原作品有更加鮮明的認識,這就是魯迅先生文藝評論中所體現(xiàn)出的創(chuàng)造精神。
二、魯迅的文藝評論在藝術(shù)上是多樣化的
魯迅先生認為,評論文學藝術(shù)作品,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標準,而正確的標準,又不是主觀隨意性的東西,應(yīng)當根據(jù)不同的對象,確立不同的標準,即用什么“尺”來衡量。
魯迅先生的文藝評論就是這一觀點的最好印證。他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不同場景,分別采用適當?shù)脑u論方法。如《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一文,文章短小精悍,表達了一個觀點:為人類的藝術(shù)是沒有的,有的只是兩種藝術(shù),一是故意將題名題得“香艷,飄渺,古怪,雄深”“連騙帶嚇,令人覺得似乎了不得”,一是“新的,年青的,前進的”藝術(shù)。一八社的習作,就是屬于后一種。這些作品,表現(xiàn)出“清醒的意識”和“堅強的努力”,是“健壯的新芽”,“這是很幼小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這一面”。這篇評論中,魯迅先生針對當時反動勢力的文化圍剿和反動文人的所謂“為人類的藝術(shù)”的反動觀點,一方面揭露了反動派殘害革命文藝和進步作家的令人發(fā)指的暴行,另一方面有力地抨擊了反動文人粉飾太平的丑惡行徑,明確指出希望就在年青的、前進的革命文藝這一面,有力地支持了進步文藝。文章篇幅短小,言簡意賅,語言鏗鏘清亮,在當時具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
在一些美術(shù)書籍和畫展的有關(guān)評論中,魯迅先生善于將造型藝術(shù)中的視覺形象,通過文學語言轉(zhuǎn)化為文學形象,給人以鮮明生動的感受。如《看司徒喬君的畫》一文中,評論在北京的畫家,“終日在畫古廟,土山,破屋,窮人,乞丐”,畫家筆下的“深紅和紺碧的棟宇,白石的欄桿,金的佛像,肥厚的棉襖,紫糖色臉,深而多的腦上的皺紋”,“都在表示人們對于天然并不降伏,還在爭斗”。文中用了一系列色彩鮮明而又富有立體感的形象,語言顯示出極強的造型美。這里也可看出魯迅先生善于借助文學形象來再現(xiàn)視覺形象的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
魯迅先生的文藝評論中也善于用洗練的語言創(chuàng)造簡明的圖畫來評價文學作品。例如,他評論蕭軍的《八月的鄉(xiāng)村》,他說:“雖然有些近乎短篇的連續(xù)”,“然而嚴肅,緊張,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難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蟈蟈,蚊子,攪成一團,鮮紅的在讀者眼前展開,顯示著中國的一份和全部,現(xiàn)在和將來,死路和活路。凡有人心的讀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這里,魯迅先生說明了作品的內(nèi)容,指出了作品的思想傾向,作品在當時和未來的意義,評論語言概括、生動、準確,還帶著與原作一致的一股濃濃的地方色彩。
魯迅先生的文學評論大多數(shù)既有邏輯的判斷和推理,又有極具特征的具體可感的形象,他的評論文章總是給人呈現(xiàn)出一種經(jīng)過批評家再創(chuàng)造的、帶有批評家的評價的畫面,這些畫面中蘊涵著的意義有時超越了原作本身,充分顯示出魯迅先生思想的博大精深。
三、魯迅的文藝評論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凡思想浩瀚廣闊的人,感情也越豐富。文藝創(chuàng)作需要充沛的感情,文藝評論也必須用全部感情去體驗和品味藝術(shù)作品。魯迅先生提出,文人“得像熱烈地主張所是一樣,熱烈地攻擊著所非”。批評家“一定得有明確的是非,有熱烈的好惡”。這里的“熱烈”,實在是情感的升華。他的評論文章,用飽含著感情的語言去議論、評述、判斷,用極強的思辨力影響人們,召喚著人們。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常常被那明察秋毫的邏輯力量所折服,同時也能觸摸到他心靈中感情的火焰。
在《〈孩兒塔〉序》中,魯迅先生寫道:“整天的下雨,淅淅瀝瀝,深夜獨坐?!薄傲钊擞行┢鄾觥保鋈唤拥揭蠼o殷夫的遺文寫序的信,使人“更加惆悵”,于是殷夫“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現(xiàn)”?!耙粋€人如果還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遺文真的如捏著一團火,常要覺得寢食不安,給他它企圖流布的?!边@些話語就如同飽含情愫的海綿一樣,我們從中感受到魯迅先生寫作時的悲傷心情,對亡友的深摯友情以及對殺害殷夫年輕生命的黑暗勢力的憤激之情。然后魯迅先生以飽含感情的筆調(diào)高度評價了殷夫的詩作:“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于前驅(qū)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于摧殘者的憎的豐碑?!奔ぐ旱那榫w,濃烈的感情,有力的召喚,讀來激情彭湃,令人動容。這里,魯迅先生以著意鋪排渲染的形象,蘊藉著極其深邃的思想,讓人們憑借視覺所及去觸動情愫得到啟迪,從而明白作者的內(nèi)心意圖和感情要求。黑夜如磐,腥風血雨,年青的殷夫被反動統(tǒng)治者殺害了,那是一個有著堅定信仰的青年,他與家庭決裂,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但這樣的熱血青年卻慘遭殺害,“這是怎樣的世界呢?”這個世界使正直的人看到了它吃人的本質(zhì),讓勇敢的人挺立起來,讓心憂天下的去執(zhí)著地愛,切齒地恨。魯迅先生在文藝評論中運用這種節(jié)奏鮮明、形象生動的語言,可謂獨具特色。
魯迅先生一生為培養(yǎng)新的文藝人才和新的藝術(shù)傾注了真摯的感情,耗盡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他的文藝評論于平靜中蘊涵著憤激,笑口中透露出悲哀,思索后召喚著前行。在漫漫長夜里,魯迅先生懷著滿腔的悲憤控訴著反動勢力對革命文藝的破壞,用充沛的激情預(yù)言新的、革命文藝的光明未來:“目前的中國,在文藝上,僅存的是冷淡和破壞”,“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遺產(chǎn)的保存者,而且是開拓者和建設(shè)者”(《集外集拾遺〈引玉集〉后記》)。
總之,魯迅先生的文藝評論以高遠的立意、高度概括的藝術(shù)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飽滿的感情,彰顯出無窮魅力。由于思想的深邃,他總是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對文藝作品內(nèi)容作出高度的提煉。他的文藝評論是說理,是以情動人。讀魯迅先生的批評文章,能感受到他評價作品時的精神活動,他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在評論當中,感動了自己,更感動了我們。他的思想光輝照亮了過去,并光照未來。
(責任編輯 關(guān)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