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是伸手拿過手機,按開屏幕,不是看天氣預報,而是點開空氣質量指數,看一下顏色和數字。
如果看見屏幕是綠色或藍色,數字是兩位數,立馬覺得世界美好了起來,一骨碌就爬了起來。當然現(xiàn)在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更多的是面對100多和200多的指數猶豫:今天要不要戴口罩出門?或者,就是面對著300以上的數字,告訴自己今天根本不要出門。
12月初,是上海重度霧霾的一周,一位美國朋友在她的微信里發(fā)了兩張從27樓同一角度拍攝的照片,一張藍天白云,一張煙霧繚繞---她寫的解說詞是“僅僅一周”,加上一張淚臉。“真開心我們這周末要休假一個月回國過圣誕了,”她說。
國外的朋友發(fā)來郵件,現(xiàn)在最常用的一句問候語是“請在霧中保重身體”(Do take care in the haze)。在中國的朋友們聚會吃飯,聊的話題也開始“三句不離空氣”:哪個牌子的口罩最好,空氣凈化器最好,霧霾出現(xiàn)的頻率會有多高……,當然還有未來要不要繼續(xù)在中國生活。這樣的擔心,在看到街上“口罩族”日益壯大之后,變得越發(fā)強烈。
在中國生活的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這里經濟發(fā)展速度全球最快,工作機會最多,與歐美相比充滿活力,每天都有變化,永遠充滿未知,將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我一直覺得,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不斷戰(zhàn)勝自我努力攀升,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歷史瞬間,有幸遇到并親歷其間,是值得珍惜的人生經歷。
但在中國生活的缺點也同樣是顯而易見的:商業(yè)競爭環(huán)境不夠透明、生活成本越來越高、食品安全成問題,現(xiàn)在又加上了空氣質量堪憂,特別是要為孩子的健康考慮的話,這是個重大的不利因素。因此,生活在中國,本身也成為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曾在媒體上讀到過,一位來自倫敦、生活在北京的英國裝置藝術家打造出了一輛 “會呼吸的自行車”,這部從沃爾瑪200元買的自行車上裝備了一部小型發(fā)電機組、一個工業(yè)變壓器、一條消毒導管、一個戰(zhàn)斗機飛行員呼吸面具等“道具”,在馬路上被很多中國人圍觀。
我想,與很多當代藝術家一樣,他的意圖多半是用夸張的藝術手段,來喚醒高速發(fā)展的中國對于環(huán)境的重視。確實,沒有了基本的潔凈的空氣和水,再快的發(fā)展速度和再高的GDP又有什么意義呢。
這也是歷史要中國記取的重要一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現(xiàn)在的中國正在為過去30年的過失付出代價。但我仍然相信“霾時代”遲早是會終結的,如同數十年前的倫敦一樣---如果中國人從每個人做起,敬重天地,并以法律的形式嚴懲敢于不敬者。
我想所有的中國人也一樣,正在霧中期待下一個藍天白云的好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