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世紀以來,我國逐步邁入改革的深水區(qū),社會表達語境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傳媒公共領域不斷健全,表現(xiàn)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傳播媒介,傳播技術,公民的素質等三方面發(fā)生了變化,在促進傳媒公共領域的健康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公共領域 媒介 傳播技術 公眾
構建健康的傳媒公共領域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所謂公共領域,是指我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傳媒作為信息傳播和民眾意見表達的重要平臺,其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以及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干預能力,成為構建公共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播媒介作為重要的公共領域,公眾可以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就社會事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展開討論??茖W、健全的公共領域有助于提升公民的話語權,實現(xiàn)對公共權力的監(jiān)督和批判,從而影響執(zhí)政部門的決策,推動社會朝著科學健康的方向發(fā)展,這也是公共領域的功能之一。新世紀以來,我國在傳媒公共領域的構建上,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
一、傳播主體理念的轉變
媒介在傳媒公共領域構建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有人認為,在全媒體時代,報紙、電視等面臨的競爭歸根到底不是在于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海量、便捷和迅速,最根本的是在于傳媒所發(fā)揮的公共功能。的確,傳媒的公共性越強,越能反映民眾的心聲,就越能得到受眾的青睞,生命力也就越強。因此,傳媒要高度重視加強自身的公信力,這是媒介贏得競爭的關鍵所在。
媒介通過自己的視角觀察社會,對社會事件進行重構。在這個過程中,媒介是處于主導地位的,媒介反映的只是自己的觀點,傳播的只是自己的價值理念。受眾只能被動的接受媒介的信息,與媒介缺乏有效的互動和信息反饋。尤其是在我國,媒介承擔了作為黨的喉舌的重要使命,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往往反映的只是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其所構建的也僅僅是屬于高層和精英的公共領域,只有社會的高層和精英人士才擁有社會話語權,有機會在媒體上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普通民眾很難有機會通過媒介表達自我,以至于一旦某個人上了報紙或電視,就會在身邊的圈子中引起不小的反響,這其實是一種不正常的現(xiàn)象。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本應成為反映民眾意見看法的平臺和討論交流的陣地。雖然在過去,媒體或多或少的也反映了一些群眾的看法,但這種反映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制約,尤其是出于宣傳的考慮。毫無疑問,在進入新世紀之前,我國傳媒在公共領域的構建上做得還相當不夠。
新世紀以來,這種情況發(fā)生了變化。隨著傳播理念的轉變,傳媒逐漸從一個高高在上的信息傳播者變身為一個貼近受眾需求的服務者。隨著“三貼近”原則逐漸貫徹落實到我國新聞傳播的實踐中,傳媒逐漸把視角轉向了人民群眾,普通群眾的聲音在傳媒所傳播的信息中比例逐漸增大。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大背景下,我國傳媒逐漸實現(xiàn)了自身的改革,形成了“事業(yè)性質,企業(yè)經(jīng)營”的運作方式。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受眾為主的市場理念逐漸融入到傳媒的運作過程中。傳媒開始觀察受眾的需求,反映受眾的心聲,給予受眾討論和發(fā)言的空間,為公共領域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和平臺。
隨著傳播媒介理念的轉變,公共領域得到了發(fā)展,公眾的接收習慣成為傳媒關注的焦點。但如今這種理念出現(xiàn)了扭曲,對傳媒公共領域的構建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一些傳媒為了追求受眾,出現(xiàn)了過度娛樂化、低俗化等現(xiàn)象,這必然會弱化公共領域的討論和監(jiān)督功能,如何克制傳媒過程中不健康的傾向,構建起一個合理有序的公共領域,值得我們思考。
二、傳播技術的迅速發(fā)展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在公共領域的構建中,傳播技術將發(fā)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只有先進的傳播技術才能使公民進行充分的溝通,從而在溝通過程中展開討論,獲得共識。
滯后的傳播技術顯然不利于傳媒公共領域的構建。以前,我國的信息傳播技術明顯落后于美英國等發(fā)達國家,以至于我國公眾沒有一個便捷的渠道來表達自己。即使公民有參與公共討論的意愿,社會卻不能夠提供適合的平臺。當時,報紙、廣播、電視是僅有的幾種方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大眾的表達意愿。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傳播技術不斷發(fā)展,尤其是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為公眾表意帶來了新的平臺。DV、論壇、博客、微博等讓人們真正獲得了社會話語權,給了受眾隨時隨地表達意愿的機會,這是過去所不能比擬的。作為新興媒體的互聯(lián)網(wǎng),具有開放性、互動性、草根性等特點,使得普通受眾獲得了自由開放的傳播空間,人們可以在這個空間里平等、自由、便捷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同時,網(wǎng)絡所具有匿名性和開放性保障了言論的自由,減少了來自某些方面的壓力。
受眾在網(wǎng)絡上就某個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逐漸形成反映民意的公共輿論,并對政府的決策產(chǎn)生影響。這是公共領域的重要作用之一,近年來,一些新的傳播手段所塑造的公共空間促成了一系列社會事件的改良和推進。如人們對“郭美美事件”的討論推動了紅十字會的改革和公共慈善事業(yè)的透明,對“7·23”動車事故的討論更是推動了鐵路部門的變革,對“小悅悅事件”的討論則促進了社會道德的建設。這些無不彰顯了網(wǎng)絡媒體作為公眾發(fā)言席的作用,推動了相關事件的解決和社會的進步。而這一切,在沒有網(wǎng)絡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在公共領域的構建中,較之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還存在諸多優(yōu)勢。首先,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屬于大眾傳播,是一個點對面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其版面、時段等限制,缺乏與受眾的互動,難以反映多數(shù)受眾的意見的,這也預示著公共領域僅僅被限制在了一個小范圍內,并不能成為大眾化的公共領域。其次,在傳統(tǒng)媒體中還存在一個“把關人”的概念,“把關人”往往按照自己所代表的利益對信息進行有意識的加工和篩選,民眾的聲音只有符合媒介所代表的利益時才會被當成正確的意見發(fā)表出來,不符合自己理念的信息就會在一層層的把關中被篩選掉。最后,傳統(tǒng)媒體在一些敏感事件前往往會出現(xiàn)選擇性失聲,并在經(jīng)濟利益的驅動下出現(xiàn)商業(yè)化傾向,在反映民眾聲音方面略顯不足。當前,雖然新興媒體中也存在“把關人”和商業(yè)化傾向,但是兩者在民眾意見表達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無疑大大減弱了。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新興媒體還在不斷的發(fā)展進步,新的傳播技術的出現(xiàn)使得公眾表意交流變得更加便捷和迅速,隨著新的傳播技術的發(fā)展,我國傳媒公共領域將愈加完善。
三、公眾表意素質的提高
公共領域是和輿論的概念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輿論是普通民眾意愿和觀點的集合,能夠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從而影響到政府的決策。公眾輿論的順暢表達是公共領域成型的典型標志,而在傳媒公共領域中,輿論表達則呈現(xiàn)出了批判性的特點,也正是這種批判作用,才是推進社會發(fā)展的動力。而公民的意見表達是輿論形成的基礎,只有正確、理性的表達才有助于建構健康合理的公共領域,公民素質是公共領域構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過去,面對一些社會熱點事件,廣大公眾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較深,奉行“明哲保身”的理念,對事件持一種觀看的態(tài)度,并不愿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同時,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視野普遍比較狹窄,缺乏自主表達觀點的能力和素養(yǎng),這是由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成為限制傳媒公共領域的構建的原因之一。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民主化進程的不斷前進,中國的傳媒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表達意愿逐漸提高,看問題也更加理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公眾表意意愿大大增強。公眾意愿的表達是構建傳媒公共領域的重要基礎,在面對一些社會事件時,人們愿意通過各種傳媒渠道表達自己的觀點,闡明自己的立場。這就使得公共領域的構建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這種態(tài)度的轉變對公共領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民眾表達素質大大提升。當前,對社會熱點事件闡明自己的觀點使得公眾在公共領域構建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一些批判性意見,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但是,只有理性的、科學的意見表達才有助于構建健康的公共領域,那些不假思索、有失偏頗、隨意發(fā)表的意見對于公共領域的構建顯然是有害的。如今,人們接觸的信息量變多了,視野變得開闊了,知識面和思維能力都大大加強,在面對一些社會問題時,觀點的表達變得越來越趨于理性和成熟,不再像過去那樣極端和隨意,這也為公共領域的構建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
最后,社會民主化的推進,給了公眾很大的表達空間和話語權。如今,我國的民主化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人民的民主權利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隨之而來的一些敏感的話題也被解禁,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自由的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并就這些觀點進行討論。這些都推動了傳媒公共領域的不斷發(fā)展。
當然我們也要理性地看到,隨著公民話語權的提高,傳媒的公共領域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虛假消息和謠言泛濫等使得信息傳播的自由變成了一種濫用, “人肉搜索”、“網(wǎng)絡紅人”、“網(wǎng)絡水軍”等不健康的傳播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了傳媒的公共領域,這些不理性的話語權抑制了公共領域的正能量,帶來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我們要充分的認識到這一點,在公共領域的構建中要注意提升公民的傳播素質,防止不健康的傳播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①楊仁忠,《論公共領域對培養(yǎng)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獨特作用》[J].《理論探討》,2013(1)
②彭玥,《淺析我國傳媒公共領域的構建》[J].《新聞世界》,2012(8)
③楊仁忠:《公共領域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④鄭萍,《中國傳媒公共領域探究——基于學界的爭論》[J].《中國行政管理》,2010(1)
⑤石義彬、張卓,《中國傳媒公共領域角色的重建》[J].《現(xiàn)代傳播》,2005(3)
(作者: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傳播系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