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我國連續(xù)發(fā)生多起校園投毒事件,人們在震驚于校園慘劇的同時,也引發(fā)了關于媒介審判,未審先判的探討。本文擬結合最新案例,從媒介審判形成原因出發(fā),探討新媒體時代下媒介審判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媒體應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校園投毒案 媒介審判 新媒體
所謂“媒體審判”最早來源于英美法系國家,主要是通過媒體影響由普通公民組成的陪審團來間接影響司法審判的公正裁決。而現(xiàn)在“媒介審判”指新聞媒體利用公開傳播的新聞報道或評論,搶先對案情作出判斷,明示或暗示地干預、影響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或?qū)ι鐣l(fā)生的相關事件作出公開的判斷和結論。以其主觀傾向性來引導受眾,使他們失去原來的客觀公正立場。①
無論是曾經(jīng)的“揚州大學秋水仙堿投毒事件”、“清華女生‘鉈’中毒案”、“北京大學‘鉈’投毒案”,還是近幾年的“靜海一中有機磷投毒案”、“中國礦業(yè)大學校園投毒案”,直至今年的“復旦投毒案”,無不帶有媒體審判的痕跡。而新媒體時代下,媒體審判則有愈演愈烈之勢。當媒體和網(wǎng)民對案件進行不問證據(jù)、不問程序式的“圍觀”之時,我們的司法更容易被“民意”所綁架,公民隱私權、名譽權更容易被侵犯。同時,傳播學研究表明,大眾傳媒對于暴力和兇案作案手法過于具體的報道,可能會引發(fā)社會中的暴力和更多犯罪行為。比如,在1995年清華女生朱令鉈中毒一案披露后,北大和中國礦業(yè)大學都陸續(xù)發(fā)生鉈中毒案。
本文從媒介審判形成原因出發(fā),探討新媒體時代下媒介審判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媒體應采取的措施。
一、“媒體審判”的原因分析
1、聲稱型事實不等于聲稱所指的事實
記者采集和處理的對象是事實,但是事實本身是多層次和多類別的,其中需要明確區(qū)分的是聲稱型事實和聲稱所指的事實。比如引用別人的話,就是典型的聲稱型事實。斯坦福大學的克拉克教授和耶魯大學的格里格教授曾合寫過一篇長文《作為“演示”的直接引語》,詳細探討了直接引語在使用和效果上的特點。他們認為,直接引語作為具有“演示”功能的特殊語言現(xiàn)象,是一種不需要實際對應的“聲稱”。②
在“復旦投毒案”中,大部分媒體就是將警方的聲稱型事實當做了聲稱所指的事實。4月19日,上海警方通告:“經(jīng)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瑣事與黃某關系不和,心存不滿,經(jīng)事先預謀,3月31日中午,將其做實驗后剩余并存放在實驗室內(nèi)的劇毒化合物帶至寢室,注入飲水機槽。”這段陳述僅僅代表了警方在刑偵階段向外界公布的“初步”結果,是警方的聲稱型事實,甚至林某本人的“認罪”、“供認不諱”,都只能是聲稱型事實。而4月25日《南方周末》報道的《與自己的戰(zhàn)爭 復旦研究生為何毒殺室友》以及《博客天下》報道的《完美學生的不完美毒殺》都采用了直接認定事實的方式,沒有區(qū)分聲稱型事實和聲稱所指的事實,將犯罪嫌疑人的“罪行”當作確定無疑、不需再審判的“事實”來處理,導致所謂的“媒介審判”——先于司法“定罪”的形成。
2、媒介社會責任和權利濫用
新聞媒體作為“第四權力”,肩負著監(jiān)督社會的責任和權力,但是任何權力都有被濫用的時候。媒體為了能在第一時間,向受眾傳播最新信息,形成轟動效應,常常在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還存在很多沒有確定因素的前提下,貿(mào)然下定論,導致權力濫用。
“復旦投毒案”的報道源于復旦大學官方微博于4月15日發(fā)出的一則通報,通報內(nèi)容說明該校研究生黃洋因中毒生命危在旦夕,并證實“基本認定同寢室某同學存在嫌疑”。此消息一出,國內(nèi)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復旦大學研究生被投毒身亡一案。某報以“下毒人是好友的室友,放了10倍劑量的實驗用藥在飲水機里,導致好友幾天內(nèi)迅速肝衰竭肺氣腫繼而腦死亡”展開下文,在當時各方信息以及事件真相尚未明確時便對嫌疑人作出如此武斷的有罪認定,作為一個引領公眾輿論的報紙媒體,實為有些不負責任。
3、商業(yè)利益的驅(qū)動
在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動下,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受眾,一些媒體不顧社會效益,在報道中使用大量的驚人之語,這在“復旦投毒案”的報道過程中得到了完全體現(xiàn)?!稏|方早報》4月17日的《27歲投毒嫌疑人的謎樣人生》,《三聯(lián)生活周刊》4月27日的報道《復旦投毒案疑問》,《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4月18日的《復旦投毒案遇難者同學:嫌犯已供述出作案動機》以及在文初提到的《南方周末》的報道《與自己的戰(zhàn)爭 復旦研究生為何毒殺室友》等都是媒體為了趕上趟兒,在商業(yè)利益的驅(qū)使下,不顧事件的真實細節(jié),斷章取義,抓住事件中的某一點無限制的放大,制造聳人聽聞的新聞。
4、媒介功能地位決定
“傳媒道德審判”主要是由媒體角色越位或錯位造成的。中國的新聞媒體大多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質(zhì),依托強大的政治權威,傳媒或多或少都有評判是非、解決糾紛的能力。③
新媒體時代下,傳媒的導向功能可能不如以前強大,但傳媒道德批評經(jīng)過大眾傳媒渠道,依然會被公眾認為是主流和準確的聲音,由于社會“沉默的螺旋”作用和從眾心理的影響,持有不同觀點的人不斷沉默,而從眾者日益增加,傳媒的聲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最終使傳媒道德審判成為社會壓倒性意見,出現(xiàn)輿論一律局面。在“復旦投毒案”等一系列校園投毒事件中,當媒體主觀的將警方鎖定的犯罪嫌疑人同案件的真兇完全等同的時候,當公眾處于媒介審判而引發(fā)的全民道德譴責的氛圍中,很少有人敢為當事人辯護,由此更加助長了媒體以輿論監(jiān)督為名義,以審判者自居的氣焰,給他人定下罪狀,扮演非媒介的角色,出現(xiàn)道德審判現(xiàn)象。
二、“媒介審判”的影響及對策
1、影響司法公正與堅守傳媒責任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明確規(guī)定: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所以在法院未作判決之前,嫌疑人理論上是無罪的。但是在“媒介審判”中往往不是這樣,他們以道德評判取代司法審判,利用輿論影響人們心理、態(tài)度和行為,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強勢的審判預設,違反無罪推定、罪刑法定、罪罰相適應等原則。
例如鳳凰網(wǎng)一篇名為《復旦投毒嫌疑犯同學:他還活在自我的世界中》的報道中,網(wǎng)站特意做了一個新聞鏈接,里面詳細介紹了嫌疑人的背景情況、同學對他的評價,極易給讀者造成的印象是嫌疑人已經(jīng)是兇手。在其他媒體報道中,也不乏“復旦學生遭室友投毒身亡”等做出判斷的標題,而在新媒體時代下,網(wǎng)絡中的一系列傳聞,都或多或少地被傳統(tǒng)媒體所引用。像這樣進入司法程序的事件,本應由相應的司法機關公正地作出最終結果,而媒體卻對其預先進行評判,極大影響了司法的獨立和公正。使得一些法官往往礙于當時強大的輿論壓力,輕程序法,重實體法,不注重證據(jù)的搜集,草率判決,造成司法不公正。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傳媒要明確角色定位,正確認識自己在社會系統(tǒng)中的責任和義務。在法院未審判前,為防止媒體審判,影響司法程序的獨立和公正,媒體應避免對案件有關的犯罪嫌疑人的背景、作案動機、犯罪方法,作案工具及其來源,甚至是犯罪嫌疑人的姓名、身份的報道。我國司法界和新聞界需要在司法公正與新聞自由之間找到平衡點,在沒有確鑿證據(jù)的情況下,應該做無罪推定。
2、侵犯公民隱私權和名譽權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在義憤填膺護衛(wèi)道德準則的旗號下,傳媒道德審判的語言暴力剝奪當事人正當表達的權利和機會,會傷害報道對象的隱私權和名譽權。④
“復旦投毒案”最初的消息來源,是復旦大學的官方微博,隨后犯罪嫌疑人林某的真名、微博、真人照片、教育經(jīng)歷等信息不斷被媒體曝光出來,甚至有媒體開始從林某此前的微博信息中推斷其“作案動機”,以致流傳出“情殺”、“競爭”、“誤殺”和“痛恨醫(yī)生”等多個版本。在媒體報道中,不乏“復旦學生遭室友投毒身亡”等做出判斷的標題。而網(wǎng)絡中的一系列傳聞,也都或多或少地被傳統(tǒng)媒體所引用。
媒體如此大規(guī)模的報道,引來公眾一陣唏噓,有網(wǎng)友發(fā)微博質(zhì)疑,這些報道對林某造成的心理壓力和名譽損失。林某的幾個朋友甚至一致地轉(zhuǎn)發(fā)了一條微博:“真心希望媒體在報道這件事的時候要尊重事實,什么連續(xù)投毒,什么誅姜成,什么家境殷實……犯下了過錯要接受懲罰,但是無謂罪名的疊加,可能會永遠毀掉一個人。”
因此,在此事件中,傳媒應該時刻保持理智和警醒,傳播正確的價值觀,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研究媒體侵權的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立新則認為,在公安已經(jīng)介入,并對嫌疑人采取措施后,客觀地對嫌疑人進行一般報SNYPoqp8dtvG8VBWsuNgEQ==道并無不妥,但是要切忌不能過度披露信息,也不能下定論。
3、背離新聞專業(yè)主義與堅守職業(yè)道德
新聞專業(yè)主義理念強調(diào)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平衡,但在復旦投毒案中,媒體的報道用詞激烈失當,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媒體的主要職能是報道新聞、提供信息、引導輿論,如果超越此職能,轉(zhuǎn)而擔當“民間審判”的角色,將自身權力無限放大,是一種職能錯位。⑤當真相大白后,必然傷害媒體的公信力。
復旦投毒案的傳播及公共討論路徑,和過往的其他傳播案例不太一樣。它最初的消息來源,是復旦大學的官方微博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公共媒體,隨即在微博上引起各種猜測、討論,后續(xù)的媒體報道亦根基于此。那條微博迄今被轉(zhuǎn)發(fā)了12萬多次,新聞的生產(chǎn)、傳播以及討論掀起的二次傳播,是在微博上以共時性的形態(tài)發(fā)生的。傳統(tǒng)媒體在趕不上趟兒的節(jié)奏下,跳出了過往新聞生產(chǎn)傳播單向性的時間推進,經(jīng)由一個引爆點,對微博的雜亂話語進行萃取與再造,背離了新聞職業(yè)主義。
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傳媒恪守職業(yè)道德以免誤傷弱者固然很重要,更要緊的還是如何避免被網(wǎng)絡的話語狂歡傷到。傳媒在客觀陳述和記錄事實的同時,應注重提高自身素養(yǎng),保持獨立、客觀、公正的立場,在媒體行業(yè)內(nèi)部形成自控自律的氛圍,在評論和報道中保持克制和冷靜,遵守道德規(guī)范與倫理原則。
參考文獻
①潘麥,《對“媒體審判”現(xiàn)象的思考》[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2(10)
②Herbert H. Clark & Richard J. Gerrig,Quotations as Demonstrations,Language,Vol.66,No.4.(Dec.,1990),p764-805
③慕明春,《“媒介審判”的機理與對策》[J].《現(xiàn)代傳播》,2005(1)
④陳世華、邵滿春,《傳媒“道德審判”新探》[J].《中國出版》,2012(9)
⑤馮宇飛,《從法理學的視角看“媒介審判”的負面效應》[J].《新聞戰(zhàn)線》,2002(11)
(作者: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