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造假,筆者認為有兩種情況,一是不采而寫,通篇捏造;二是作風浮躁,渲染夸大。防范新聞造假,應該從自律和他律兩方面著手。
【關鍵詞】新聞 真實 自律 他律
央視《焦點訪談》,開篇第一句話:“用事實說話!”,道出了新聞報道的一項基本原則。
這個原則就是,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屬性,時效性、思想性、趣味性等均居其后。真實,是新聞的生命!
新聞的真實性,是指新聞報道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原因和經(jīng)過以及描述的細節(jié)、引用的資料,都要真實。
想到“假新聞”,皖南花鼓戲傳統(tǒng)小戲《假報喜》的劇情,便浮現(xiàn)眼前:
年關將至,姚妻給姚大金三百文錢,去買些年貨回來準備過年。好吃懶做的姚大金,把老婆給的錢拿去賭博輸光了。為了能騙得年貨回家,他竟跑到丈母娘家去“報喜”,說老婆剛生了娃娃。丈母娘信以為真,高興地將一擔雞鴨魚肉蛋和不少錢幣給他帶回去慶賀。當幾天后丈母娘和幺妹來姚家看娃娃時,騙局才被戳穿……
我眼中的一些假新聞的始作俑者,和上面的“姚大金”,可謂一丘之貉。他們制造的假新聞,毒瘤般侵蝕著新聞行業(yè)的信譽。他們或是別有用心,或是工作不扎實,有意無意地造了假,產(chǎn)生不良影響,甚至侵害他人利益和觸犯法律。
回顧我所遇見的一些假新聞,其產(chǎn)生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兩種。
不采而寫,通篇捏造
例如,2007年8月30 日,我瀏覽即將付印的《宣城日報·皖南晨刊》的版樣時,看到一篇“現(xiàn)場新聞”。它講的是頭天晚上,一家企業(yè)在城區(qū)彩螺廣場舉辦 “舞獅子晚會”的事。稿子現(xiàn)場感強,生動描述了舞獅隊的演員們是如何兩人一組,披著“獅子”道具,跳上高高的木樁,表演令人咋舌的“高空走梅花樁”;觀眾如何喝彩,如何贊揚等等。
我看了后,當即告訴該版編輯,這是一篇假新聞,建議撤掉,并講了 “假”之所在:原定的這場演出,是某公司成立慶典活動的一部分。當天,這家公司請來了南方一個大型舞獅表演隊助興演出。中午,在公司大院內(nèi)表演了一場后,海報預告晚上在彩螺廣場再演一場。晚上7時許,我也隨著擁擠的人流,走到彩螺廣場。廣場人山人海,擠滿了觀眾。等了一個多小時,也不見開演。之后不久,我看到演員們擠出人堆,往廣場外撤退,我擠到他們跟前問“不演了?”,他們回答“這么擠,再演的話,會出危險的!不演了!”
演出因故被取消了,而那位作者事后卻能把 “演出”寫得惟妙惟肖。他肯定沒到過現(xiàn)場,而是靠想象炮制出這篇“生動新聞”。
作風浮躁,渲染夸大
有的記者,采訪時,工作作風不扎實。或是走馬觀花,被表象、假象遮住視線;或是在寫稿時,發(fā)現(xiàn)情節(jié)不生動,就想象、發(fā)揮,添油加醋。這樣一來,不失實才怪。
例如,2008年9月26日,我在編稿時,看到一位通訊員的來稿,講的是頭天晚上,市民在宣州城區(qū)的府山廣場,在大型電子屏幕下,觀看神舟七號成功發(fā)射直播新聞的事。稿件中講,偌大的廣場,人山人海,觀看的市民近5000人。我當即刪除了這段描述人多的句子。因為,當晚我在現(xiàn)場。當時廣場上觀眾大約二三百人,與“5000多人”相去甚遠。市民在廣場觀看新聞直播,這是事實,但作者畫蛇添足,過分夸大觀看人數(shù),讓主體屬實的新聞,失實于細節(jié)。
還說一個事例,2012年8月底,我送兒子到北京某大學報名入學?;氐郊?,我在網(wǎng)上偶然看到一篇北京某報記者采訪我兒子報名的失實新聞。
這篇題為《北京××大學新生入校即簽就業(yè)協(xié)議》的新聞說道:
“‘剛來報到就能簽訂就業(yè)協(xié)議?’對于北京××大學文化藝術學院新生翟××來說,入學的同時就能簽訂就業(yè)協(xié)議的消息讓他不敢相信。
來自安徽的翟××表示,父母對他最大的期望是上一所好大學,畢業(yè)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令翟××和他父母意外的是,開學報到第一天這個愿望就實現(xiàn)了?!@不僅免除了我們的后顧之憂,孩子在學校也可以更踏實地學習本領?!浴痢恋母改刚f。根據(jù)與北京××大學的就業(yè)服務協(xié)議,大三期間,翟××將可以到北京××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帶薪實習……”。
看后,我啞然失笑:這名記者可真能信口雌黃。盡管我兒子在報名時,確實簽了上述協(xié)議,但,一是他母親沒去,怎么能說“他父母……”,二是當時并沒有記者采訪我,怎么會有我的一番感言?
編輯工作中,我還核實修正過一些因為作者粗心,而在細節(jié)上失實的新聞稿件。諸如把新聞主人公的職務弄錯了、把時間搞錯了、新聞標題對所報道的新聞事實概括得不準確而讓人產(chǎn)生歧義等等。
如果說,上述失實新聞寫作者的初衷可能不是為了牟利,只是因工作不扎實造成的,下面的例子展示的就是惡意造假者的下場。他們或因釣名沽譽,或因造謠敲詐:
事例一:1980年9月28 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登女記者珍尼特·庫克寫的一個博人眼淚的故事《吉米的遭遇》:華盛頓貧民區(qū)內(nèi)8歲男孩吉米,成長于毒癮、暴力和絕望之中,小小年紀就在其母親的同居男友教唆下染上毒癮。該文章獲得普利策新聞獎。后發(fā)現(xiàn)此稿是杜撰的,“男孩吉米”,是她虛構的。結果她被報社開除,獎品被勒令退回。
事例二: (央廣新聞報道)知名網(wǎng)絡爆料人周祿寶因涉嫌敲詐勒索于(2013年)8月9日在蘇州昆山被批準逮捕。警方透露,自2011年以來,周祿寶涉嫌先后在桂、浙、蘇等地以“爆料炒作”手段獲取“封口費”,敲詐金額達上百萬元。
這是繼北京警方抓捕“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網(wǎng)絡大謠后,全國公安機關集中打擊網(wǎng)絡有組織造謠傳謠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的又一案件。
如何防范新聞造假
新聞真實性如此重要,所以《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要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堅持深入調(diào)查研究,報道做到真實、準確、全面、客觀。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防范新聞造假呢? 我認為,還是應該從自律和它律兩方面著手。
在“自律”方面,我們新聞工作者,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提高對新聞失實危害性的認識,切實轉變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力求做到《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說的那樣:認真核實新聞信息來源,確保新聞要素及情節(jié)準確;不夸大不縮小不歪曲事實,不擺布采訪報道對象,禁止虛構或制造新聞。采訪中,要扎實細致,努力尋求和反映新聞事件的真實面目。
為了能獲取真實的材料,必要時,還可以運用隱性采訪的形式。我在新聞實踐中,就成功采用了兩次隱性采訪手段,寫出《冰裂聲起——宣州“把子會”危機淺訪》和《敬亭山:南麓裝扮正忙,北腳挖山不止》等新聞稿。它們分別發(fā)表在1995年12月2 日的《皖東南報》(《宣城日報》前身)二版和2001年3月24日的《宣城日報·雙休刊》頭版。
《冰裂聲起》稿,講的是那年宣州市出現(xiàn)的千余人參與的民間非法集資——“把子會”出現(xiàn)危機、瀕臨“崩盤”的事。為了了解實情,我喬裝成一名參與集資的“把子會”會員,冒著被識破后會遭到人身傷害的危險,混在10多名集資人員之中,臥底于一個打算外逃的“把子會”小會頭家里兩天兩夜,收集了大量真實素材,用在新聞稿中。稿件發(fā)表后,一些市民找到報社,要求買這期報紙來了解實情。此稿對阻止更多人上當受騙,起到了輿論引導作用。
《敬亭山》稿的采寫,緣由一封讀者來信。那封來信舉報有關團伙,在敬亭山國家森林公園保護區(qū)內(nèi)的北面(屬于后山,一般很少有人進去),爆破挖山,采石牟利的事。為了不引起采石者的懷疑而阻止我采訪,我請一位女同事陪同,帶著相機,佯裝春游,迂回接近采石場,拍攝了人車采、運的場景。之后,再找多名知情人采訪了解,寫出這篇揭露不法者破壞敬亭山景區(qū)的批評稿件,受到時任市長的關注,“炸山采石”也隨即被叫停。
防范新聞造假,從“它律”角度來說,我認為不僅行業(yè)要制定諸如“職業(yè)道德準則”這樣的“行規(guī)”、各媒體單位自身要有一套能切實防范新聞失實的規(guī)章制度,國家還須盡早制定一部符合我國國情的相關法規(guī),對新聞真實性原則用法律形式給予保證,用法治的“防火墻”來有效堵塞新聞失實的漏洞。
(作者單位:宣城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