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好經濟通訊,必須跳出新聞寫作方式,大膽借鑒文學寫作手法,簡而言之,就是做到經濟通訊寫作的“通俗化”、“故事化”和“散文化”,讓經濟通訊“站起來”、“活起來”和“靚起來”。
【關鍵詞】經濟新聞 經濟通訊 寫作
近年來,隨著經濟活動的頻繁度日趨上升,經濟新聞在各級黨報“出境率”也大幅增長,其中,經濟通訊“版塊”擴張最為明顯。據不完全統(tǒng)計,《宣城日報》2012年經濟通訊占發(fā)稿量的三分之一強,如果除去“規(guī)定動作”的時政報道,經濟通訊的份額更是近占“半壁江山”??梢哉f,經濟通訊的質量關乎報紙的質量。
據此,如何提升經濟通訊的寫作水平,成為當下各紙質傳媒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多年的新聞實踐中,筆者認為,寫好經濟通訊,必須跳出新聞寫作方式,大膽借鑒文學寫作手法,簡而言之,就是做到經濟通訊寫作的“通俗化”、“故事化”和“散文化”,讓經濟通訊“站起來”、“活起來”和“靚起來”。
一、通俗化——讓經濟通訊“站起來”
所謂通俗化,就是要從社會角度去拓展經濟報道的廣度和深度,將純經濟報道感性化,更便于讀者接受。一是善于抓經濟工作中大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這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的眼球,而且能為媒體取得大范圍的受眾效應。二是抓住經濟活動的主體——人的活動,從人的角度來報道經濟新聞,讓經濟新聞不再是單純的數字和術語堆砌,而是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經濟報道傳達的信息。
這里,筆者著重論述一下新聞語言的通俗化?!敖洕侣勈怯嘘P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一切經濟領域新聞的總稱?!边@一定義本身就決定了經濟新聞寫作的特性,即:專業(yè)化的經濟術語頻繁出現(xiàn)。而這種特性,如果寫作時沒有處理好,就會讓普通受眾對新聞作品只能“一知半解”,甚至“囫圇吞棗”,從而影響新聞作品的傳播效果。
解決這一瓶頸,最好的辦法是用通俗易懂的新聞語言替代枯燥干澀的經濟術語,讓新聞作品活生生地呈現(xiàn)在受眾眼前。
新聞語言的通俗化具體表現(xiàn)為:語言比較通俗易懂,即使包含專業(yè)術語也是眾所周知的、簡單易懂的一類。經濟方面專業(yè)術語運用比較少,特點是語言比較生活化和生動形象,運用通俗的語言來講述專業(yè)的經濟問題。
例如:用業(yè)內人士的話評價,目前博瑞特正以厚積薄發(fā)、后來居上之勢勇攀行業(yè)“金字塔”之巔,因為鍋爐制造業(yè)資質共分A\B\C\D四等級,而博瑞特能夠“鳳凰涅槃”,由C級一躍成為我省第二家擁有A級鍋爐制造資質的企業(yè)(第一家企業(yè)1958年就建廠),不能不說為宣城乃至安徽特種設備制造業(yè)爭了光。(《宣城日報》2010年3月27日《勇攀“金字塔”之巔》)
這是一篇關于一家鍋爐生產企業(yè)發(fā)展史的經濟通訊。作者在介紹企業(yè)攀越過程時,摒棄了大量的行業(yè)術語,取而代之的是“一目了然”的生活語言,讓受眾明白了怎么回事。
在現(xiàn)實中,我們還會遇到季度、年終的經濟形勢分析性報道,如果一味的堆砌數字,宣傳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而制作一些生動活潑的統(tǒng)計圖表,讓數字“說話”,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故事化——讓經濟通訊“活起來”
一言概之,故事化就是拋棄死板的報道形式讓經濟通訊充滿細節(jié)和故事。
長期以來,經濟新聞報道專業(yè)性較強,語言較枯燥,受眾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影響到了經濟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筆者以為,經濟新聞的表現(xiàn)形式當前應該來個大解放。避免經濟新聞的的枯燥乏味,就應該多使用細節(jié)描寫,多一些故事和情節(jié)。比如表現(xiàn)農貿集市的繁榮,我們慣用的詞語是“人群熙熙攘攘”、“商品琳瑯滿目”等概念式的陳辭老調,如果我們從切身的體會來寫就會大不一樣,比如“擠進人群,東瞧西看,問這問那”等頗具細節(jié)語言,使語言和環(huán)境都動起來,活起來。這樣,經濟新聞就會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
一些經濟通訊缺乏生活形象的可感性,習慣于輕車熟路、平鋪直敘地表現(xiàn)新聞內容,豈不知這便把好不容易抓住的“活魚”曬死了。當然,學會用“講故事”手法寫好經濟通訊必須舍得下功夫反復磨練。
例如:時任縣招商局常州辦事處主任的祝棟獲知消息后,就忙開了。他一方面通過關系接觸楊國偉,一方面給縣領導匯報。這個信息,迅速引起了郎溪縣的高度重視。郎溪的“丘比特”之箭射向了常州東華,招商局長去了,縣長去了,縣委書記也去了……祝棟回憶說,他還專門扮成客商,潛伏泰州“刺探軍情”,爭取主動權。精誠所至,他們的韌勁和真誠打動了東華企業(yè)的“芳心”,經過雙方反復“蜜”談,最終,東華企業(yè)決定落戶郎溪經濟開發(fā)區(qū)。(宣城日報2012年3月19日)
《三大園區(qū):郎溪集群招商的“樣板田”》在報道郎溪縣集群招商的成功做法時,記者將故事情節(jié)穿插到經濟通訊中,是提高其可讀性的一種有益嘗試,大大提高經濟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
經濟新聞首先要實用,要能夠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有些記者在應用故事化手法的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過分講求文章的波瀾起伏和引人入勝,而對信息的深度和廣度涉入不多。應該避免這種弊端,實現(xiàn)新聞的輕松閱讀與實用全面的平衡。
三、散文化——讓經濟通訊“靚起來”
新聞寫作散文化是新聞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目前新聞寫作實踐中的一個潮流。
所謂新聞“散文化”,即借鑒散文筆法和風格來寫新聞報道,就是說新聞報道的語言和結構具有散文化傾向,結構像散文那樣富于變化,語言像散文那樣生動凝煉,用散文的筆法使新聞具有散文色彩,以增強新聞感染力,引起讀者共鳴。
經濟通訊的散文化一是要做到語言優(yōu)美可讀性強。新聞應有文采,給人以美感,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能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感,從而使閱讀行為在饒有興致中持續(xù)下去。
例如:青山連綿,林海蒼茫。春夏之交,走進寧國,放眼滿目青翠,處處生機盎然。這,都是得益于一場波瀾壯闊的林權制度改革。這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和惠及多方的改革,解決了制約荒山綠化的根本性矛盾,使大批荒山有了新“戶主”,披上“綠衣裳”,成為寧國林區(qū)最活躍的“音符”,奏響了建設“綠色寧國、生態(tài)寧國”的主旋律。(《宣城日報》2007年7月25日《要“綠起來”,須“活起來”》)
這篇關于寧國市林權制度改革的新聞調查稿,以散文詩的筆觸開篇,為“美化”全文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經濟通訊的散文化二是要結構自由靈活多變。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不散”,新聞借鑒散文靈活多樣的結構特征,可以突破傳統(tǒng)結構模式,使稿件形式新穎,生動活潑,給讀者以全新的感覺。
例如:有人說,涇縣是綠色的,因為這里層巒疊翠,碧波瀠洄;有人說,涇縣是白色的,因為這里是“千年壽紙”宣紙的原產地;有人說,涇縣是紅色的,因為這里曾是“鐵軍”抗日救國、馳騁縱橫的沙場……當今的涇縣,色彩繽紛,生機盎然。記者于“綠滿”涇川的季節(jié),踏上這片“紅土”,循著“潔白”軌跡,探尋色彩與整個涇縣經濟社會發(fā)展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宣城日報》2008年5月26日《色彩繽紛著華章》)
這篇涇縣發(fā)展史的通訊以“色”貫穿全文,謀篇布局時,“白”、“綠”、“紅”各自成章,但都在承轉句的“穿針引線”之下,共同服務于“繽紛”主題,不失為一篇經濟通訊借鑒散文結構的范文。
參考文獻
①李玉玲:《新聞傳播》[J].黑龍江新聞研究所,2009(7)
②劉黑枷:《新聞創(chuàng)新談》[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6)
③安徽經記協(xié),《獲獎作品選(2006-
2009)》[Z].安徽省經記協(xié),2010-8
(作者單位:宣城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