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介紹
鄭玄 (127—200)中國東漢經學家、教育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據《世說新語·文學篇》注,鄭玄“少好學書數”,8歲~9歲已學會四則運算,13歲開始學《五經》,同時對天文、歷法、氣象等知識感興趣?!澳晔栐簧裢钡每h令賞識,少為鄉(xiāng)嗇夫(掌聽訟、收賦稅),但不樂為吏,常到學官處去求教。后鄭玄到洛陽上了太學學通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繼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后又去扶風師事馬融,在其門下三年,只由融之高業(yè)弟子傳授。但他日夜鉆研,不曾倦怠。鄭玄游學十幾年回到家鄉(xiāng),已有學生近千人,趙商、張逸、汜閣等皆親受其益。
二、教育思想
作為我國封建社會正統學術,儒學是統治階級思想、文化、教育的綜合體現,它與封建社會的教育密不可分。事實上,儒經即教材,經師即教師,儒家治學思想也即反映了其教育的思想。所以鄭玄雖無專門的教育論著問世,但由于他遍注群經而又長期執(zhí)教,因而對儒家教育思想的整理、發(fā)揮與創(chuàng)造有著系統的、不可忽視的突出成就。鄭玄從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他提出了一些教育觀點。
1. 對古代學制的考證
古代經籍中零散記載的遠古各代學校名目繁多,后代學者均難盡知其詳,鄭玄根據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之左,大學在郊”,認為從殷代開始,學制就分為小學、大學兩大類。因時代不同,校址不同,辦學者或天子、或諸侯之尊卑不同,所以學校的名稱也就不同。并考證上庠、右學、東序、東膠、辟雍、泮宮為大學;下庠、左學、西序、虞庠為小學。還據《尚書傳》“年十五始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認為小學與大學的區(qū)別,主要是學生入學的年齡不同。關于學生來源,鄭玄考證有“國子”與“俊選”兩類。這種求學制度,也是統治階級的選士制度,經鄭玄系統闡釋,對后代的官學及知識分子的仕進制度影響頗為深遠。
2. 對教育作用的認識
教育的作用無外乎對社Rbk2SjqwHyJ//BXaFgrGDC/nvIf5JKuy+isej8LNTmY=會與人的發(fā)展造成影響。這兩個方面鄭玄都有獨到的認識。
首先是以學為本、化民成俗的教育社會觀。鄭玄繼承了儒家以德治教化為本的治國思想,說:“言以學為本,則其德于民無不化,于俗無不成?!本褪钦f要以教育為根本,達到化民成俗的、治國安邦的目的。怎樣化民成俗呢?鄭玄一是主張“行孝于內”。指出“言教不必家到戶至,日見而語之。但行孝于內,其化自流于外”。二是主張“尚賢于表”。指出“人君為政,無強于得賢人。得賢人則天下教化”。三是主張因情而教。指出“圣人因人情而教民,民皆樂之,故不肅而成也”。
3. 對教材刪定的思想及成就
儒家的經便是儒家的教材。鄭玄為改變上述經說紛繁蕪雜,“學徒勞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的現象,他遍注群經,刪定教材,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因鄭玄政治上尚“禮”,所以他盡注“三禮”,使“三禮”之書合為一家之學,是封建社會兩千多年來較完整的教科書。鄭玄同時尚“刑”,因而他也注釋了漢代的律令,其章句一直是儒家的教學內容,直至魏明帝時,仍下詔“但用鄭氏章句,不得雜用余家”。
4. 對教師地位與要求的見解
鄭玄極力推崇儒家尊師重道的思想,他把尊師提到與尊父并列的地位,認為天子對老師也必須執(zhí)弟子禮,這是因為“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在這里,鄭玄概定了教師的本質是傳道的。道是維系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重道當然就要尊師。正因為教師負有“教人以道”的重任,而且“師善則善”,所以在尊師的同時,還要對教師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是教師必須正于己。鄭玄說:“小未有所知,常示以正物,以正教之,無誑欺。”即指兒童是天真無邪的,要以正直的行為教導學生,不能欺騙他們。這既是品德教育的一條原則,又是師德修養(yǎng)的一條要求。二是教師必須精于學。鄭玄在注《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時,主張教師不能不求甚解,照本宣科,要精于學業(yè),先“心解”而后教人。三是教師必須勤于教。說:“人虛己自潔而來,當與其進之”,即只要學生虛心求學,就應當積極施教,予以促進。他主張“乃極說之”,反對“師有所隱”。四是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即善于在教學中“見己道之所未達”,能不斷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無愧于教師的尊位。
三、教育方法
1. 對教學原則的闡發(fā)
鄭玄在長期的學術與教學實踐中,精辟地闡發(fā)并總結了幾條重要的教學原則。一為踐履的原則。鄭玄發(fā)揮儒家重實行反虛言的思想,說:“以行為驗,虛言無益于善也。”為了規(guī)范人們的善行,鄭玄因而重“禮”,說:“禮也者,體也,履也。統之于心曰體,踐而行之曰履。體之為圣,履之為賢。”他把“踐而行之”看成圣賢之道,提得很高,這里論述的“知”與“行”“學”與“用”的關系,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思想反映。二為漸進的原則。鄭玄主張教學要“先易后難以漸入”,即指循序漸進。他十分贊賞《禮記》中關于“不陵節(jié)而施”的主張,并進而闡發(fā)說:“不教長者才者以小,教幼者鈍者以大也。”這里同時具有因材施教與循序漸進的含義。三為“心解”與“啟發(fā)”的原則。鄭玄繼承儒家重“思”的傳統,說,“思而得之則深”,即只有認真思考,才能深刻領會,這就是“心解”。
2. 教學方法
鄭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成功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三點:一是重視訓詁。漢學主張先從文字學入手,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將古書的第一道難關打開,然后再去研究內容。鄭玄正是這方面的典范。他注經時緊扣文義,引文必標明出處;如下己義,句首多有“玄謂”之類的提示語;如果是自己的揣度,句尾還有“其與”這樣的推測語,以便使讀者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