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最重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它具有練達、嚴謹、言簡意賅的特性,但同時又表現(xiàn)出晦澀、艱深之氣,所以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有一種隔膜感,致使課堂效率低下,所以我們要想方設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才能。
關鍵詞:善于引導;閱讀比較;課堂效率;才能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才能呢?我認為這要結合文言文本身的特點,要在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達到兩個目的:①熏陶的目的——通過文言文教學,讓學生了解祖國文化的悠久歷史,了解祖國的文化傳統(tǒng),認識我們民族的道德觀、價值觀及思維方式,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②借鑒的目的——即古為今用,在教學中學習古人的優(yōu)良品質。如愛國主義、自強不息的精神,百折不撓、執(zhí)著追求的堅強意志,豁達寬容、襟懷坦白的人生態(tài)度等;以及學習古人的文章寫作技巧及推敲詞語的技巧。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兩個目的呢?我認為文言文教學不應該僅局限在疏通字詞、梳理文意上,而應該通過閱讀比較來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提高學習效率。
一、在閱讀中比較,在比較中探討,開闊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加深對作者、作品的理解
選入中學課本的文言文雖然出自不同作家之手,但卻有其相通、相似之處,要么風格相似,要么文體相似,要么寫作背景相似……這就為我們在教學時做比較閱讀提供了方便。
(1)在相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中閱讀比較,在比較中品味作者的人格魅力。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下冊里,陶淵明的作品出現(xiàn)頻率較高,如上冊中的文言文《桃花源記》、詩歌《歸園田居》,下冊中的文言文《五柳先生傳》、詩歌《飲酒》,這些作品給我們文言文教學提供了比較的資源,所以在教學《五柳先生傳》時,我們要引導學生把陶淵明的形象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作者一系列作品中,我們可窺見生機勃勃,寧靜祥和的農村美景,那里是陶淵明心靈的歸屬,通過這種閱讀探討,學生對《五柳先生傳》中五柳先生的:“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忘懷得失,以此自終?!睍猩羁痰捏w會,正是基于這種體會,作者淡泊名利、率真自然的人格魅力便容易被學生所品味,陶淵明的人生內涵具有極強的超越性,時至今日仍然具有強大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學生或許能受到影響。
(2)在不同作家的類似作品中閱讀比較,在比較中品味古人的處世態(tài)度。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課本中,有幾篇“記”:《桃園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這幾篇“記”雖然主題不相同,但都是寫景,并在寫景中表達情感的文章,所以教學時,可以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進行探討,探討時注重寫作背景、課文主題的比較。在比較閱讀中,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四位作者政治態(tài)度有很大的不同,陶淵明回避現(xiàn)實,欲求淡忘;范仲淹知難而進,以天下為己任;歐陽修寄情山水,以樂驅愁;袁宏道無意仕途,縱情山水。在閱讀比較中,作者都“樂”,但“樂”的本質卻不同,陶淵明、袁宏道的“樂”是一種自得的田園之樂;范仲淹的“樂”是先憂后樂,憂國憂民,立意更深;歐陽修的“樂”是與民同樂,表明他心中有百姓。同時,“樂”的形式也不同,陶淵明、袁宏道的“樂”是灑脫的,是超脫仕途的;范仲淹、歐陽修的“樂”是沉重的,是心存天下百姓的。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他們不同的處世態(tài)度呢?這就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從背景入手去探討,在探討中學生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秘:陶淵明生活在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晉宋易代之際,雖有濟世情懷不能施展,于是他不得不回避現(xiàn)實,歸隱田園;袁宏道所處的時代宦官專權、政治腐敗,他寄情山水,逃避現(xiàn)實,他們兩人不愿同流合污,于是選擇在逃避中寄情山水。范仲淹、歐陽修都是因為政治改革失敗被貶,但仍關心百姓,心懷天下,因為他們生活在社會相對穩(wěn)定、士人學子人人自奮的北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他們不管自己處境如何,仍存有積極進取之心。
在閱讀中比較,在比較中探討,能開闊學生視野,并有效培養(yǎng)學生思維素質,提高文言文課堂效率。
二、在課內與課外的比較中,開闊學生視野,拓展文言文文本內涵
文言文教學,不應只局限在課文之間的比較,應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延伸至課外,甚至日常生活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融入文本的學習中,才會學有所獲。
如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時,在誦讀、疏通文意的過程中,學生就能體會到作者宋濂學習條件很差:借書之難、求學之艱、生活之苦,但他仍然想辦法克服困難,刻苦求學,最終學有所成。這種苦學的例子比比皆是,可學生只注意字詞句的翻譯,而忽略了聯(lián)系,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內與課外的比較,自然而然,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便一同進入了課堂。這就很有必要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比較:“與宋濂相比,你們在學習上有哪些優(yōu)越性?”在比較中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實在太幸福了,暗自慶幸自己沒有作者那么可憐,“其實你們也有自己的可憐之處,就是優(yōu)越的環(huán)境讓你們缺少刻苦磨礪的經歷,對比之下,你們應該知道該持有怎樣的苦樂觀呢?”學生似乎醒悟:“我們應珍惜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刻苦學習?!闭窃谶@種比較中,學生較好地融入了文本之中。
再如,在教學《馬說》探討“懷才不遇”這個問題時,我進行了拓展延伸:如果你懷才不遇,你會學下列哪位古人?說出原因。A韓愈:懷才不遇寫文章;B蘇秦:懸梁刺股發(fā)憤成才;C韓信:另尋明主創(chuàng)大業(yè);D陶淵明:歸隱田園其樂悠悠。韓愈、陶淵明,通過課內文言文學習,學生是有所了解的,但韓信、蘇秦,對課外知識不太豐富的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這就要求學生立足課內時,還要對課外某些人物的某些經歷要有所了解,這樣才能進行比較,所以在這種課內與課外的比較中,學生的視野得到了開闊,對文本的內涵也能加深認識與理解。
文言文課堂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學生較容易悟出一些道理來,能夠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才能。在文言文教學中,能做到在比較中閱讀,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必能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欣賞能力,思維能力,從而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朱巧元.新課標下的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2(11).
[2]李翠玲.情趣教學讓文言文課堂“活”起來[J].寧夏教育,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