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課程改革實行“三級課程、三級管理”, 校本課程的實施必然涉及校本教材的開發(fā)與應用。而課程作為高度濃縮化的文化, 在全球化時代, 弘揚本土文化, 有利于捍衛(wèi)多元文化中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共享, 從本土文化的視域開發(fā)與應用校本教材, 也有利于全面貫徹和實施素質(zhì)教育。
一、本土文化作為語文校本教材開發(fā)與應用的目的
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內(nèi)容必須充分應用當?shù)刈匀伙L光,民俗文化和著名人物等豐富的資源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里學習語文,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健康樂觀向上的品質(zhì),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永嘉本土文化作為語文校本教材開發(fā)與應用的目的就是想學生通過對本土文化的親歷感受和鑒賞,深化熱愛本土文化的感情,認識永嘉本土文化的豐富和源遠流長,吸收本土文化的營養(yǎng),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養(yǎng)。
永嘉縣位于浙江省東南部,歷史悠久,文物鼎盛,早在新石器時代,甌越人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勤勞、淳樸的永嘉人民,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甌越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東漢的古窯址,宋代獨特規(guī)格布局的古村落及大量明清時期的宅第、牌樓、磚樓、磚塔、路亭、陵墓等古建筑。享“天下第一江”美譽的楠溪江是國家AAA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悠悠三百里楠溪江,融天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于一體。
二、語文校本課程的內(nèi)容設(shè)置
永嘉本土文化語文課程是我們黃田中學開設(shè)的課程,在課程安排中,堅持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提高的原則。從七年級到八年級,共設(shè)置三個課題,各有若干個子課題,學生自由選擇子課題,自由組合成興趣小組,對永嘉的本土文化進行研究和探討。
(1)悠悠楠溪江。這是我們學校作為七年級的語文校本課程,共設(shè)計十二個課時,包括收集材料和實地考察,成果展示。①認識楠溪江。楠溪江東臨雁蕩山風景區(qū),南距溫州市區(qū)23千米,西連仙都,北接仙居,是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三百里楠溪江,逶迤曲折,有三十六灣、七十二灘之稱。楠溪江貫穿永嘉南北,溪流自北往南,注入甌江,流歸東海。共分為大楠溪景區(qū)、大若巖景區(qū)、石桅巖景區(qū)、楠溪江源頭景區(qū)、太平巖景區(qū)、巖坦溪景區(qū)、四海山景區(qū)、珍溪景區(qū)等八大景區(qū)。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qū)中唯一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qū)。②走進楠溪江。a.大楠溪景區(qū)。位于楠溪江干流中游,包括從渡頭至珍溪口大橋的10余千米的水域、灘林及沿江古村落,是整個楠溪江風景名勝區(qū)的中心。由大楠溪自然景觀帶、獅子巖游憩區(qū)、芙蓉——巖頭文化景觀區(qū)、楓林文化景觀區(qū)、芙蓉峰——北坑自然景觀區(qū)、五尺溪生態(tài)景觀帶組成。主要體現(xiàn)為“水秀”“村古”“灘林美”。自然風光絕佳,人文景觀豐富。b.大若巖景區(qū)。位于小楠溪中游,是以宗教旅游和自然山水風光旅游為主的景區(qū),以飛瀑、奇峰、幽洞、秀水和宗教文化濃厚見長。c.石桅巖景區(qū)。位于鶴盛鄉(xiāng)境內(nèi),兼具雄、奇、險、秀、幽等特點d.楠溪江源頭景區(qū)。位于楠溪江源頭的溪下、潘坑兩鄉(xiāng)境內(nèi)。這里山水風光獨特,人文景觀豐富,險、奇、幽、古融為一體,儒、佛、道集為一地。e.太平巖景區(qū)。位于楠溪江風景區(qū)的入口,入口處有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題寫的“漸入佳境”四個筆力遒勁的大字。景區(qū)主要特色為水秀、巖奇、灘林美及宗教文化濃郁。f.巖坦溪景區(qū)。這是一個以楠溪江上游古村落景觀及自然山水風光為主的景區(qū)……
楠溪江,美在原始古樸、野趣天然;楠溪江,美在純凈柔和。溪流清榮峻茂,秀麗多姿,隨江倒影,水清見底,游魚細石,歷歷在目,詩意盎然。
(2)風韻獨具的古村落。這是我們學校作為八年級上冊的語文校本課程,共設(shè)計七個課時,包括收集材料、實地考察和成果展示。
永嘉主要形成于西晉末年。在美麗的楠溪江畔,散布著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古村落,留存著大批完整的宗譜、族譜,給風景區(qū)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賦予楠溪江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形成我國古代“耕讀社會”與“宗族文化”。①“七星八斗”芙蓉村。芙蓉古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巖頭鎮(zhèn)以南。村中并沒有芙蓉。只因村西南有三座山峰,巖石赤紅,狀若含苞欲放的芙蓉,因而得名芙蓉村。始建于唐朝末年,元末明初重建。村莊以天上的“七星八斗”為布局規(guī)劃建設(shè)。意在納上天的星宿,企望后輩簪纓迭出,子孫發(fā)跡。芙蓉村人素尚禮教,民情淳樸,耕讀風盛。②文房四寶蒼坡村。蒼坡村因在蒼山的腳下而得名,有846年歷史的古村落。村落始建于五代后周,村中街巷呈八卦形。同時以“文房四寶”來布局,建長306米、寬2米的直街稱“筆街”,對村西筆架山;以兩方池作“硯臺”;硯臺兩旁擱置長4.5米、厚0.5米、寬0.3米、端頭打斜的條石以為"墨";村四周展開的3 000畝平疇以為紙。意在激勵后代讀書入仕,光宗耀祖。這是耕讀思想在山村規(guī)劃建設(shè)中的充分體現(xiàn)。③傍水而居巖頭村。建于南宋元年,在元代至明代有過幾次規(guī)模較大的修建。規(guī)劃嚴謹,包括水渠、民舍、禮儀中心和公共園林的交互組合,至今仍使人贊嘆不已。所謂“三面石城開四門,護城湖中栽荷花,綠樹叢中隱古塔,楊柳紫藤落湖堤,上下花園紅間綠;橫巷直街行方便,三進兩院大住宅,房前屋后清泉水,亭臺樓閣巧安排”,這種兼顧遠近總體及局部的規(guī)劃,在古代村落規(guī)劃中是難能可貴的典范。
楠溪江古村落的人文景觀。為了解中國古代社會耕讀文化、宗族文化的演變,提供了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在這些千年古村落,現(xiàn)實和歷史永遠緊緊地交織著,延伸著……
(3)謝靈運與永嘉文化。這是我們學校作為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校本課程,共設(shè)計八個課時,包括收集材料和成果展示。學生課外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guān)的詩歌。
永嘉人杰地靈,名賢輩出,自晉、南朝以來,出任過永嘉太守的有不少名人,如王羲之、孫綽、丘遲、謝靈運、顏延之、裴松之等?!叭收邜凵?,智者樂水”,南朝詩人——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的“清旦索幽異,放舟越坰郊……”的詩歌至今仍在耳邊回響。①謝靈運(385——433)南朝宋詩人。出生于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謝靈運出身名門,才華橫溢。曾任永嘉太守,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自己的政治煩惱,謝靈運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這為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豐富了素材和開拓了詩的境界,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一個流派。②永嘉文化。a.永嘉學派。永嘉學派是南宋時期能夠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成鼎足之勢的重要學術(shù)思想流派,創(chuàng)始人是薛季宣、陳傅良,永嘉是當時的州治所在地,故稱為“永嘉學派”。稍后的思想家葉適繼承和發(fā)展了永嘉之學,進一步擴大了“永嘉學派”的影響,在當時的學術(shù)思想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b.永嘉四靈?!坝兰嗡撵`”是南宋詩壇獨樹一幟的詩歌流派,永嘉四靈指:徐照(字靈暉)、徐璣(字靈淵)、趙師秀(字靈秀)、翁卷(字靈舒)。因他們同出永嘉學派葉適之門,其字或號中又都帶有“靈”字,故稱“永嘉四靈”。他們的詩風承襲晚唐,選擇了晚唐詩人賈島、姚合的道路,以清新刻露之詞寫野逸清瘦之趣,繼承了山水詩人、田園詩人的傳統(tǒng)。c.永嘉昆劇。永嘉昆劇為我國古老劇種之一,是在南戲即永嘉雜劇的基礎(chǔ)上吸取昆山腔優(yōu)點而形成的一個劇種。昆劇源于南戲。南戲亦稱戲文、永嘉昆劇,或溫州雜劇,是宋、元時用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在南戲中出現(xiàn)了《趙貞女》《王魁》這樣藝術(shù)性較高的劇本。
永嘉,有著豐富的地方文化課程資源,我們耳濡目染地感受著這些文化,在家鄉(xiāng)歷史文化的情境中受到熏陶。開發(fā)和應用永嘉本土文化,學生在此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資料收集、信息處理、團隊合作以及人際交往的能力;教師則進一步認識到各學科融合在語文實踐中的意義,以及應用永嘉本土資源進行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重要性。將本土文化作為語文校本課程,最重要的是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進一步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