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孩子成為合格的社會人,我想光從成績來看是不全面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培養(yǎng)他們的各種良好習慣,因為良好的習慣,可以受用終生,是學生成才的基石。
一、21天——一個習慣的開始
習慣的養(yǎng)成猶如紡紗,一開始只是一條細細的絲線,隨著我們不斷地重復,最后它便成了一條粗繩。要想讓孩子素質(zhì)高、品德高尚,我們必須先培養(yǎng)他們的好習慣。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21天以上的重復,恰恰相當于我們學生在校一個月的學習生活時間。在這樣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做老師的可以為學生的習慣培養(yǎng)做些什么呢?我想一年級的開始便是我們重點抓好的關鍵。對于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們就像一只只剛剛放出籠子的小雞,很茫然,很驚恐。家長們也是,對于孩子第一次來上小學都有點不放心。所以在9月1日,9月2日兩天時間,我一個人占滿了他們大部分的開學記憶。
從早上7點左右開始到下午15:20。整整兩天時間,我教了他們很多的習慣,9月1日一大早我們就來到教室迎接孩子們的到來。從家長手中接過孩子的手,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但我們卻是接過了一份責任。等孩子們都到齊了,我們就開始給孩子們按照身高排座位,排好座位后又讓他們認自己的座位。從剛開始的30秒到最后的20秒,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參加完學校的開學典禮,我們回到教室觀看《開學第一課》,其間又帶孩子們認識了男女廁所,和各自上廁所的注意要點,還有食堂的認位。中午吃過第一頓校餐后,帶孩子們認識了各任課老師的座位。中午還給孩子們午睡了一會兒。下午又進行了課堂的常規(guī)訓練,舉手、起立、問好、中途出去小便等,都一一教授了他們??旆艑W的時候還帶著孩子們認識了“等候區(qū)”,介紹了等候區(qū)的作用。15:15放學鈴聲一響,我們帶著孩子排好隊出了校門。
9月2日一大早,我又像個服務生一樣在教室門口迎接孩子們的到來。上午把9月1日所教的一些習慣復習一遍,下午我們訓練了握筆姿勢和幾個收本子的小組長,還請孩子們寫寫自己的姓名。放學時,只聽見家長們問:“今天你學了什么???”我們班的大部分孩子都是一片茫然,說不明白到底學了什么。聽到隔壁班的孩子響亮地回答:我們學了“a o e”,家長得意地摸了摸孩子的頭。很明顯,我班家長的臉上有幾分不悅?;氐睫k公室我馬上發(fā)了一個致我們一年級3班家長的路路通:“家長:您好!因為一年級是各種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也是您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過渡、適應時期,所以這兩天我們班主要是訓練學生的習慣,并無筆頭的作業(yè),我們將從下星期一正式進入課文內(nèi)容的學習,屆時每天的作業(yè)我們將通過路路通通知您,請您配合我們在家也形成好習慣。周末兩天休息,您可以問問您的孩子,這兩天學了什么習慣?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理解,謝謝!”
如何使學生既能受到嚴格的行為規(guī)范的約束,又能在寬松自如的氛圍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從而走好人生的關鍵一步。一個班級都要靠班主任來盯著管理,這是不現(xiàn)實的,我先開始慢慢細心發(fā)現(xiàn)適合班干部的人才,并放下話:“誰想當班干部就在這兩個星期好好表現(xiàn)給我們看,沈老師會在兩個星期內(nèi)把小干部們選出來?!边^后孩子們都積極了很多,看得出都很想當班干部。在第二個星期選好后,我還是根據(jù)以前的經(jīng)驗,低年級的小朋友好比賽,什么東西都喜歡拿來比一比。就制定了獎票制度。列出了一系列班級規(guī)則:中午飯菜都吃完,且不講話獎一個章,否則罰一個章,由生活委員負責。值日生“人人崗位制”一個星期評一次,認真主動打掃衛(wèi)生且不被扣分的獎一個章,由勞動委員負責。每個星期突擊檢查兩次指甲和手部衛(wèi)生,干凈的得一個章,由一位班長負責。做好人好事一次得兩個章,壞人壞事扣兩個章,由另一位班長負責。學習委員負責早讀,認真早讀的得一章,否則沒有。語文課作業(yè)三次得“書寫漂亮”的章獎一個“獎”章,語文課上誰發(fā)言一次一個章……集滿10個章可以到老師處兌換一樣小獎品。慢慢地老師可以將班級的管理權逐步放手。
二、85天——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
好的習慣不堅持,壞習慣會不知不覺來占領。再好的孩子沒有好習慣相伴,他的素質(zhì)也不會很高。習慣的養(yǎng)成,不僅靠多次重復,還要靠自身思想和體驗的認同和被認同。
有專家說85天的重復會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恰恰相當于學生在校一個學期的時間。在這小學的的時間里,我們老師對孩子好習慣的真正養(yǎng)成能做些什么呢?
小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主要是家庭和學校,家庭成員之間的支持和認同,學校老師和同學的認同,對于孩子好的習慣的養(yǎng)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上學期,我們班從常熟的一個貴族學校轉(zhuǎn)來一位小朋友。可是,第二天早上,孩子就在教室門口哭,手拉著墻壁的邊角,死活不愿意進教室的門。他爸爸在旁邊軟硬兼施,還是沒用。我要求他爸爸離開,請他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于是我跟孩子聊了一會兒,我發(fā)現(xiàn)他愿意講家里的事情,而且講起來滔滔不絕,漸漸地他愿意拉著我的手,踏進了教室。傍晚,放學的時候,家長進來就很感激我們。但高同學在班級里仍然很孤單,不愿意主動去結(jié)交朋友,上課低著頭做小動作。在無意間聽他媽媽說:孩子很想當個班干部。帶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我讓他和班級的另一位小朋友一起管早操和放學的隊伍,高同學長得高,正好站最后管,“靜、齊、快”他做到了,效率很高。
現(xiàn)在,課上他意識到自己是班干部,所以積極舉手。中午吃飯的時候,如果誰的湯灑了,肯定他第一個沖去衛(wèi)生間拿拖把。我也當眾表揚了他多次,他也慢慢養(yǎng)成了好習慣。
三、行為的自覺——習慣的終極意義
當孩子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獲得了社會的認同,他們才能在習慣行為中實現(xiàn)生命的意義。教師在這過程中,是啟迪學生從習慣中感受生命意義的伙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競爭激烈,為了能在這個世界生存下來,人們有時不得不采取一些損人利己的手段,這種場景電視里屢見不鮮。面對一張白紙的孩子,他們沒有對客觀事物的判斷能力,也越來越多地受到這股風氣的影響。自私、金錢為上、對自己有好處的才干,這樣的行為特征已經(jīng)在他們身上顯現(xiàn)。
我們班有一位王同學,如果我說:“參加某項比賽,你可以得到什么!”他就會很積極地舉手,興致勃勃地參與。而對于那種無償幫助別人的事情他卻低著頭,裝耳朵堵住了一般。對于他的表現(xiàn),我也沒辦法用什么校紀校規(guī)來約束他。只有根據(jù)學生好勝,好比賽的特點,想辦法去激勵改變他。當別的同學在班里做各種好事時,我及時表揚,并作為班級活雷鋒標兵。他見到這情景后,也開始主動拖地,幫忙一起抬水,參與了班級工作。我也在平時晨會或班會課上表揚了他,并舉生活中的例子告訴大家:其實,吃虧是福,吃完虧你會收獲更多的東西,你會感覺更加快樂。通過教師相應放大一些學生好習慣,讓其體會成功感,不僅使其養(yǎng)成了好習慣,還帶動了身邊的學生。如有一次,我突然想起班級圖書角里的圖書,當初是向同學們借來的,現(xiàn)在一年快到了,我也應該說話算數(shù),把書還給他們。我先說了我的要求,因為有幾本書已經(jīng)弄丟了,我說我愿意賠償,還有一點要求,如果誰愿意把書捐出來給班級里的話,我表示非常的感謝。的小朋友拿回去了,但還有的小朋友,他們愿意支持我,愿意把自己的書捐出來。其中就有王同學,他表示老師書不見了就算了,還有兩本我要捐出來。這就是現(xiàn)在的王同學,我真的不知道說什么,千言萬語,只化作一個點頭,一臉微笑,我看到了孩子仁愛之心的凸顯。
“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習慣中?!焙⒆有r候養(yǎng)成的好習慣,長大后,他便會形成生命的自覺,自覺地干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成為一位真正合格、素質(zhì)高的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