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學科涉及的知識具有微觀性和抽象性,且化學概念的形成其實也是一個思維遞進的過程。對于剛剛接觸化學的中學生來說,許多學生都會產(chǎn)生畏難感,無法獨自處理問題,極易產(chǎn)生思維障礙。因此,分析學生思維障礙產(chǎn)生的原因,灌輸正確的學習思維意識對于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中學生思維正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由于知識的欠缺、方法的不當和消極的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更容易出現(xiàn)思維障礙。思維障礙若得不到及時解決,往往會積水成淵,導致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喪失,影響學生的成才。下面,筆者結合具體教學,對初中生出現(xiàn)的幾種常見思維障礙進行分析,并探討相應的解決對策,以幫助學生打破思維障礙,積極有效地學習化學,打好成才基礎。
一、由概念引發(fā)的邏輯思維障礙
化學概念是從化學現(xiàn)象和化學過程中抽象出來的事物本質特征,是解決化學問題和進行化學創(chuàng)造活動的基礎。正常人的思維都遵循一定的邏輯性,概念的形成,思維的判斷、推理,都是遵循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進行的。而中學生的邏輯思維正處于由經(jīng)驗型向理論型發(fā)展的階段,再加上知識和條理的欠缺,在運用概念時,往往會擴大或縮小概念的外延,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容易出錯。
案例1:部分學生認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就一定是氧化物”這句話是正確的。
分析: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其中一種元素是氧。而含氧化合物可以由多種元素組成,不一定非要兩種元素組成,只要在這些組成化合物中含有氧元素,那就都可以叫作氧化合物。因此,含氧化合物包含了氧化物。學生在碰到此類問題時,往往因為邏輯混亂,分不清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
解決策略:有些概念,教師在講解完后,還要再從反面來講,在反復推敲中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如氧化物只有兩種元素,含氧化合物的元素至少有兩種,可以更多,如氧化鎂可以說是氧化物,也可以說是含氧化合物,而氯酸鉀只能說是含氧化合物。結合具體元素從正反兩面,引導學生抓住概念中的關鍵詞句來分析,使學生充分了解所學內(nèi)容,深度剖析所學內(nèi)容的本質,了解規(guī)律及公式的適用條件等。
二、由片面癥引發(fā)的邏輯思維障礙
中學生由于缺乏條理、概括能力差的原因,在考慮問題方面缺乏整體性,不能兼顧,往往會掛一漏萬。每題做會做一點,但又都答不完整,如盲人摸象般片面考慮一個因素就得出結論,而不能全面地去分析問題。所以,就難以把實驗現(xiàn)象、理論知識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尤其是在基本理論、化學實驗及推導判斷的問題上容易犯錯。
案例2:將一生銹的鐵釘放入稀鹽酸中有何現(xiàn)象?有些同學不經(jīng)考慮就會說:“有氣體放出”。
分析:把生銹的鐵釘放到足量的稀鹽酸中,鐵銹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鐵,所以表面的鐵銹先與鹽酸反應,生成的Fe3+顯黃色,當鐵銹反應完后,鐵繼續(xù)與鹽酸反應,才會有氣泡冒出。學生由于接受的知識不完整、思維凌亂等原因,往往只能抓住事物最表面的東西,而忽略了其他的兩點:鐵銹逐漸溶解及生成黃色溶液這兩點現(xiàn)象,最終導致了片面的答案。
解決策略:要培養(yǎng)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采用歸納的方法幫助學生把許多感性材料匯集找出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就本題而言,教師首先可以指導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準確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配平。然后,考慮條件與“↑”“↓”符號,即鐵銹的主要成分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2O3+6HCl═2FeCl3+3H2O,當鐵銹反應完后,鐵繼續(xù)與鹽酸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2HCl═FeCl2+H2↑,所以會觀察到有氣泡冒出。嚴格按照書寫“三步走”, 面對問題時才能夠統(tǒng)籌所有的影響因素,不至于丟三落四。
三、由邏輯混亂引發(fā)的思維障礙
中學生的思維受到知識水平的限制,容易造成邏輯混亂,在面對問題時,還不能完全利用比較、分辨等方法,對化學現(xiàn)象的基本概念、原理、規(guī)律加以區(qū)別,使概念之間的區(qū)別更鮮明。如果學生把物理中的因果關系跟化學現(xiàn)象相混淆,往往會想當然地處理問題,出現(xiàn)思維紊亂。
案例3:部分學生對“氣體溶解度一般隨壓強增大而增大,隨溫度升高而減小”這句話表示不理解。
分析:對于上述一句話,可以分開理解,即壓強不變,溫度越高時,溶解度就越大,溫度不變時,壓強越大,溶解度就越大,這與物理中所說的“溫度越高,壓強越小”的邏輯關系不同。
解決策略:氣體溶解度定義跟固體溶解度不同。氣體的溶解度大小除了跟氣體本性有關外,還跟外界條件,如溫度、壓強等有關。教師在講解完概念后,可以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可樂飲料來進一步闡述。如果將一瓶未開的可樂帶上山,休息一段時間后開瓶,會發(fā)現(xiàn)可樂會“沖”出來,以此來說明山上的氣壓降低,即瓶內(nèi)的壓強降低,氣體的溶解度也隨之降低,氣體才會“沖”出來。而如果對打開蓋子的可樂進行加熱,人喝的時候就會覺得沒氣,以此來說明溫度升高,溶解度減小,氣體都跑掉了。
綜上所述,我們化學教師要尤其留意學生的思維障礙,定時做好輔助釋疑工作,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定期做好整理工作,探究思維障礙產(chǎn)生的根源,積極有效地采取措施,增強學生探索思考的能力,打好成才基礎,讓他們真正會學化學,學好化學。
參考文獻:
[1]顧海東.中學生化學邏輯思維障礙的形成及矯正策略[J].化
學教與學,2012(2).
[2]張華建.中學生學習化學的思維障礙及其克服辦法[J].信息
教研周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