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人對這一基本功訓練認識不足,有的把背誦視作死記硬背而摒棄之,有的因背誦的試題所占分值不重而忽視之,導致了“重講不重讀”的教風盛行。學生在校學習語文幾年、十幾年,但在作文時卻是腹中空空,言無珠璣,常常搜腸刮肚,苦思冥想,仍然是無事可敘,無物可繪,無情可抒,無議可發(fā),難以成篇。小學生正處于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這個時期背誦適量的文章,常常會對日后個人發(fā)展產生積極作用。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多讀多背誦,確實是學習語文的一個有效手段。
一、背誦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填鴨式”的語文教學已經越來越不被接受,古人都倡導學習要“自得”,所謂的自得就是通過熟讀成誦從而達到自己領會所學的知識。在教授《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前,我就提早布置了背誦作業(yè),他們一開始純粹當作任務在背,至于文章內容只是一知半解而已,但在真正講解這篇文章時,由于學生對其中的詞句已經相當熟悉了,我發(fā)現課堂節(jié)奏明顯高于平常的新授課,部分重難點我稍加點播,學生基本能領悟,回答一些問題時也是頭頭是道,前后相連了。我們都清楚學生時期的記憶力是最好的,就應趁大好時光大量背誦記憶,隨著年齡增長,閱歷的豐富,再慢慢地感知領悟,使自己的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
二、背誦能拓寬知識面,增加語文積累
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學生處在一個形成語言能力的非常時期,這時候的模仿能力很強,一定量的背誦,讓他們詞匯量得到不斷擴充,并且也會嘗試著去使用它們。像有些經常接觸的四字詞語,我都替他們歸納整理,方便背誦,如AABC、ABCC、ABAC結構方式的,表示反義近義方式的……他們在背誦的同時遇到這類的題目做起來會得心應手,有時甚至能說出一長串同類的詞語,而不是每次考試遇到時總是望而生畏了。
三、背誦能增加語感
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包括形象感、意蘊感和情趣感。傳統(tǒng)的訓練語感的方法都是通過朗讀和背誦得到實現的。世界上無一人能夠窮盡語言及詞匯的含義,小學生更沒有這個能力。一個同樣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它的意思很多時候是不一樣的,只有反復讀,才能慢慢地領會其中的意思,懂得其中的含義。
一定要把背誦擺到一個高度上來,通過背誦讓學生在中國幾千年文化長流中吸取營養(yǎng),加深對漢語的感情,并且還對他們思維的解放,能力的鍛煉,都有著不同的好處。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如何指導學生背誦呢?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自己理解,使學生自由感悟文章本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耙磺€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獨特的,教師要做到的是不斷啟發(fā)他們的這種思考。學生有惑后,教師再進行傳到授業(yè)解惑,效果一般都不錯。這個方法在古詩學習時體現的尤為突出。先讓學生將古詩讀熟讀透,他們在滾瓜爛熟的背誦過程中往往都能夠理解一些句子意思,剩下的那些是他們難以理解的,這樣一來,他們在聽老師講解的時候會格外認真,例如在教學《江南春》時,對于前兩句江南的美麗春景學生大多都能描述,但對于后兩句筆鋒一轉說到南朝的寺廟,這是他們感知不了的,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幫助了,因為對于內容的熟悉,老師再稍加點播,所達到的效果是相當不錯的。其次,先讓學生理解原文,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不是自己理解的東西,那就不是自己的東西,在老師講解了內容以后,學生再深刻理解,從而對重難點都有一個透徹的體悟。假設文本中有生字詞,疑難句子以及段落學生無法理解,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使他們能在懂的前提下達到記憶的目的。第三,將背誦方法和有關知識教給學生。如按一定的順序記憶法,許多文章都有其內在的邏輯、空間、時間順序,在復述《云雀的心愿》中“森林實在太重要了”這一部分內容時,由于涉及到許多科學類的知識,不易記憶,為了幫助他們,我畫了一棵樹,并采用從上到下的順序來說這棵樹的方法,這時他們就懂得從樹冠一直說到樹下的泥土,不一會兒就會說了。還有速記法等,當然配上多媒體包括圖片、音樂和視頻等都是可行的,甚至可以鼓勵邊學邊畫,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更有利于記憶。第四,課外活動的開展輔助,調動學生主動記憶的積極性和背誦的趣味性。例如,定期開展背誦小能手比賽。背誦內容由老師確定,在每周下午的“放心班”上進行比賽驗收,獎勵那些完成背誦任務的學生,并且讓他們將自己的背誦經驗分享給大家,除此之外,課前預備的五分鐘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背誦利用。
眾所周知,背誦的方法不是單一的,老師在實際教學中,要不斷激發(fā)引導學生,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獨特的背誦記憶方法,從而在背誦中得到快樂,更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