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改革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頭戲。那么,如何深入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呢?筆者以為,契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很重要。中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一旦對某事物產(chǎn)生興趣,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氣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睂嵺`讓我認識到,打造課堂趣味是點燃這“火藥”的方法之一。
教學的趣味性是調(diào)動學生“樂學”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語文教師如果能把課上得趣味盎然,使學生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觸動其情思,開發(fā)其智力,給學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學生就會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就會產(chǎn)生一種持續(xù)不斷的求知欲。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是說,不論干什么事情都必須有興趣,愿意去干,這是干好的前提。試想,一個人本不想干這種事情,你去強其所難,很難設想他能干好。同樣,對語文這門學科來說,也是如此。我國古代教育家程頤早已指出:“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敝挥凶寣W生產(chǎn)生了興趣,他們身上的潛力才能得以開發(fā),他們才會主動地探求新事物,研究新問題??梢哉f,一堂課有沒有趣味性,是一堂課成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衡量教師課堂教學藝術(shù)高低的標準之一。當然,這個趣味不是指一般的節(jié)外生枝、調(diào)笑逗樂,而是從根本上引導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關(guān)注,極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的接受感官處于最興奮的狀態(tài)。 既然“趣味”舉足輕重,那么,怎樣才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打造出趣味呢?
一、 運用精美語言,打造課堂趣味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趣味性。幾句風趣、幽默的語言,能很快地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做到跌宕有致,時而傾盆大雨,時而小橋流水,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婉轉(zhuǎn)低回。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曾說過:“藝術(shù)應該通過什么來感動人呢?一般地說,感動就是感情上的共鳴?!边@種共鳴反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就是力求達到表達悲傷感情,能使學生聲淚俱下;談論高興事,能使學生喜笑顏開;講到憤怒事,能使學生怒目相向;敘說嚴肅事風趣,也能使學生聽課輕松自然,無厭倦之感。當然,練就這些功夫,不是簡單的事,平常就得注意對語言進行錘煉,課堂上講課不拖泥帶水,不說廢話,能用一句話說清楚的問題,絕不用兩句話。注意向社會、向群眾學習,聽到好的語言記下來,看到報刊、書本上的好句子摘錄下來,日積月累,上課時在這些儲存中選擇合適的拿出來,就可以大派用場了。久而久之,也就能形成自己的講課“美言”了。有了自己的講課美言,何愁不能激發(fā)出課堂趣味呢?
二、 采取多種形式,打造課堂趣味
語文課堂教學如果缺乏新意,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學習者就會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不可能學有所得的,即使表面上取得一點成績,那也僅僅是記住了死板的僵固的東西而已。而要提高學生的能力,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那簡直是“天方夜談”。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們身上激發(fā)起來”。這也就告訴我們,在課堂上,我們不能把學生視為只知道吸收知識的“機器”而應把他們當作學習的主人,想方設法地把他們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只有這樣,學生接受知識才會由被動變?yōu)橹鲃?,才能真正地參與到我們的教學中去。
三尺講臺一般都認為是教師的神圣之地,其實有時我們完全可以讓位于學生。讓學生走上講臺,這就好比炒菜時添加調(diào)味品一樣,馬上使課堂變得有滋有味,自然就增添了學生的學習趣味。新時代的初中學生,在各方面都明顯地表現(xiàn)出一種“參與”意識,他們的嘗試精神,以及在“參與”中表現(xiàn)出來的才干都令人為之振奮。他們有他們的思考、見解,也有發(fā)表見解的欲望。如果我們壓抑扼殺這種積極性,那是罪過;如果我們不注意引導培養(yǎng),就會妨礙這些良好習慣、品德的養(yǎng)成。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不好的教師給人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學生去發(fā)現(xiàn)真理。”葉圣陶先生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痹谡n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都更強有力。對于一些故事性比較強、情節(jié)簡單的課文,大可讓學生走上講臺當小老師代課。師生一換位,學生們個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課前小老師認真?zhèn)湔n,為的是不誤人子弟。同學們又在認真預習,為的是支持工作。課堂上往往會妙趣橫生,學生默默配合,思維活躍,其效果怎能不好呢?
提起說明文,不管是講的人還是學的人,都認為枯燥無味,為避免這一點,教師不妨把單調(diào)的書面講解換成解說,讓學生走上講臺當解說員,或讓學生針對實物或掛圖向大家介紹。就拿《中國石拱橋》一文來說,讓一名學生走上講臺以導游的身份結(jié)合彩色掛圖帶領大家參觀趙州橋,游覽盧溝橋,這樣創(chuàng)設一種旅游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既削減了說明文這種文體的枯燥乏味,更主要的是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對趙州橋和盧溝橋高度的技術(shù)水平和不朽的藝術(shù)價值了解得更為透徹。再如講《核舟記》,可以找三個學生走上講臺,擺出船頭三人的造型,讓其他學生通過欣賞這定格鏡頭,來背誦本段內(nèi)容,這樣一來就使課堂趣味盎然,既避免了張冠李戴,同時又能使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背誦任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皇帝的新裝》《變色龍》《蚊子和獅子》《陳毅市長》等課文,可以讓學生編演課本劇。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表演,不僅能增添趣味,而且能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不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是不可能的。事實上,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精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片斷,完全可以讓學生積極表演,激發(fā)興趣?!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中的先生朗讀時的動作、神情、語調(diào),《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和“摸出四文大錢”等片斷,都可以讓學生仔細揣摩、表演,加深體會。讓學生參與課堂表演,既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