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自學習慣形成了,學生就會主動獲取知識,自覺刻苦鉆研、勤奮踏實地學習。而自學習慣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勤于查閱工具書的習慣;敏于思考問題的習慣;樂于評點課文的習慣。這些習慣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耐心引導,俗話說:“久練成習慣?!?/p>
關鍵詞:培養(yǎng);勤于查閱;敏于思考;習慣
教師在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把著眼點放到培養(yǎng)自學能力上,即培養(yǎng)學生鉆研、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必須加強自學輔導教學,自學輔導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輔導下,以學生自學為主進行的一種教學形式。學生在教師指導和輔導下進行自學,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自學習慣的一種教學方法。
俗話說:“久練成習慣?!睂W生在自學輔導教學過程中,自學、自律,不斷體會到自學的甜頭,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逐漸養(yǎng)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
一、勤于查閱工具書的習慣
在閱讀中難免碰到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語,在寫作中也難免碰到不會寫的字或不會用的詞語。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請教“案頭顧問?!狈駝t,將無法閱讀或?qū)懽鳌?/p>
自學輔導教學要重視查工具書的訓練。學生必須自備《新華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因此,每篇課文,都要翻查工具書。不僅如此,我們還根據(jù)課后練習的要求經(jīng)常開展查字比賽活動。為此,曾做過專項“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查字速度有了顯著提高。在班級學生中,90%的學生一致認為,入初中時一般每分鐘只能查2個字,經(jīng)過練習每分鐘可查4至5個。這樣,不僅提高了查閱工具書的速度,而且為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奠定了基礎。
班級中一位同學在“問卷調(diào)查”中如是說:“在小學里讀書是粗枝大葉,浮光掠影。遇到生字新詞,習慣于照抄老師的解釋。不愿動手用腦,不相信自己的理解能力。如今,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我們自己,靠自己,記憶深刻,習慣成自然。查字典詞典既豐富了我們的詞匯,又改變了滿足于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不良習慣。”
二、敏于思考問題的習慣
宋代朱熹說:“看人文字,不可隨聲遷就,我見得是處,方可信。須沉潛玩繹(潛心體會研究),方有見處。不然,人說沙可做飯,我也說沙可做飯,如何能吃?”這段話說明:對事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自學輔導非常重視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yǎng)。其最主要的作用應該是激發(fā)、促進、鍛煉并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展開自學,思維十分活躍,大腦高度運轉(zhuǎn),這就防止了過去那種一味追求表面熱熱鬧鬧的場面。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旁批中“為什么添上‘云雀’?為什么改‘草里’為‘草間’?為什么添上‘一帶’這個詞?為什么改‘如果’為‘倘若’?為什么改‘背脊’為‘脊梁’?為什么改‘剝’為‘拍’?為什么改‘后身’為‘后竅’?為什么改‘一般’為‘一陣’?”這一系列的問題,啟發(fā)性強,難易適度,牽著學生走,引導學生去思考。有思考,就會有所見,有所見,就會產(chǎn)生交流的愿望。在“知”(自學輔導教學五環(huán)節(jié)為:啟、讀、練、知、結(jié))的環(huán)節(jié)中交流思考所得。有交流又可激起新思維。就這樣,同學們逐漸形成了思考的習慣。
三、樂于評點課文的習慣
評點法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閱讀方法,會評點是自學能力強的一種標志。
毛主席就終身應用此法。毛主席閱讀魯迅著作同讀其他著作一樣,常常用筆在書上圈圈畫畫,一邊讀,一邊畫,文章讀完了,書上也畫滿了直線、曲線、圈圈、點點、三角、問號等等多種符號和標志;同時還留下一些簡明的批語。
在評點教學中,教材本身一方面為學生做出評點示范,如《春》;另一方面提出具體評點要求:“評,要求語言準確經(jīng)濟;點,要恰當醒目?!睅啄陙?,我們在教材的引領下,先扶后放,由扶到放,訓練了評點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評點的習慣。
我班一同學在《我學會了評點》一文中寫道;“過去,我愛一邊看書,一邊吃零食,這樣既沒有吃好,也沒有看出味來?,F(xiàn)在開展自學,我在閱讀中堅持寫旁批,并且把課文里與旁批有關的詞語或句子用不同的符號標出來。評點法就是好,它不僅是理解所學內(nèi)容的手段。學會了評點,自然會在知識的海洋里采集珍寶,受益良多。”
四、善于比較異同的習慣
有比較就有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學生在比較中去思考它們的個性和共性,發(fā)現(xiàn)相同、相似和不同的地方,這樣有利于理解特點,抓住重點,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自學輔導體現(xiàn)了比較教學的原則。其中有相同文體或不同文體的比較,有相關內(nèi)容或人物形象的比較,有同一作者不同文體中景物描寫作用的比較等等。如學習《駱駝祥子》時,要求把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與《濟南的冬天》中的寫景進行比較。教師啟發(fā)點撥:①各自描寫了哪些景物?② “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學生即深思熟慮,分析比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最后歸納為:《駱駝祥子》(舊北京人力車夫的辛酸故事),小說寫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遇,在烈日和暴風雨下拉車謀生的痛苦與不幸。本文寫了祥子在這一天中三段時間里的故事,文章或?qū)懕┯?,或?qū)懥胰?,或?qū)戯L塵,作者是渲染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氣氛,表現(xiàn)出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而《濟南的冬天》中描寫冬天氣候溫和、山青水綠、美麗如畫的景色,作用是表現(xiàn)冬天濟南的可愛。如果說前者重在表現(xiàn)“苦”字,那么后者就著重表現(xiàn)“樂”字。
這種比較方法的運用,易于調(diào)動學生在理解新知識過程中思維的積極性,易于培養(yǎng)學生認識規(guī)律的能力。
總之,自學輔導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刻苦鉆研、勤奮踏實的學風。
參考文獻:
[1]李輝.怎樣培養(yǎng)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J].曲靖師范學
院學報,1999(S3).
[2]殷綠俠.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J].學生之友,2011(5).
[3]牛建國.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貴在培養(yǎng)習慣[J].快樂閱讀,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