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是以兒童為讀者對象,具有豐富的審美內(nèi)涵和藝術價值,適于兒童閱讀理解和欣賞,并為他們所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的總稱。兒童文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學生的閱讀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能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為使兒童文學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應根據(jù)兒童文學的文體特點和兒童欣賞文學的特點來組織教學。在進行兒童文學類課文的教學時,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整體感知,讓學生在朗讀訓練中形成語感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兒童文學語言明快凝練,形象生動,并且符合語言規(guī)范,富有兒童情趣,正是訓練學生語感的最好材料。
兒童在欣賞文學作品時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只對作品中的形狀、色彩以及聲音,富于動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感興趣,而對那些抽象的道理往往沒有興趣,甚至反感。他們是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只對文本獲得一種朦朧的感受。這正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新理念所追求的“語感”和“整體性”。因此,教學時切不可在字、詞、句上糾纏不休,切不可把文本肢解得支離破碎,讓整體語感蕩然無存,使學生學得索然無味,而應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整體感知。
如,《做一片美的葉子》、《老師,您好》、《桂花雨》等課文,文質(zhì)兼美、簡約,具有詩一般語言,極富有啟發(fā)性,不論是從文章的情境或是物境而言,都很適合學生朗讀。而學生們也喜歡讀這些充滿詩情、節(jié)奏感強的作品。對這樣的文章,教學時應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多層次、有創(chuàng)意的朗讀感悟。朗讀訓練不僅讓詩意的美文在詩意的課堂上回蕩,而且還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春天葉子嫩綠,夏天葉子肥美,秋葉變黃,冬日飄零——回歸大樹地下的根……”多美的句子呀!這些句子中都包含深刻的哲理,與其教師費力地肢解,講得滿頭大汗,不如整體給學生,鼓勵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文中所包含的哲理他們會慢慢地理解,并會像一杯濃茶那樣,漸漸地會越來越濃。
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共鳴形象中展開想象
愛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蓖陝t是培養(yǎng)想象、發(fā)展想象力的黃金期。孩子們喜歡讀童話、寓言,在閱讀時,還會不知不覺地很快進入作品中,和作品的人物進行角色替換,他們會把自己編織到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里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一旦被牽引到作品的情境中時,他們往往會異想天開,按自己的好惡情感,去改造安排原來的故事情節(jié),創(chuàng)編出一個更符合自己意愿的新故事。鑒于學生的閱讀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chuàng)設與文本相符的情境,使學生通過感官,置身于豐富、逼真的氣氛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教師憑借學生的想象活動,把教材內(nèi)容與所展示、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聯(lián)系起來,從而為學生拓寬廣闊的想象空間。
如在執(zhí)教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用情真意切的言辭、漫天飛雪的畫面,把學生帶進了小女孩五次劃火柴時幻化出的瑰麗藝術境界,使學生的意念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和小女孩相遇、相知,產(chǎn)生共鳴,深深體會小女孩在風雪的大年夜,對溫暖的渴望、對光明的向往、對呵護的乞求的心情。故事中那美麗純潔、衣衫襤褸、孤苦凄清的小女孩深深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他們質(zhì)樸率真的良知被喚醒。
三、建構支架,讓學生在情感迸發(fā)處體會審美情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兒童文學類的課文具備豐富的審美內(nèi)涵,有催人奮發(fā)的社會美、賞心悅目的自然美、啟迪才智的科學美以及匠心獨運的藝術美。它對少年兒童具有獨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和審美教育功能,但是這種教育、審美作用都是以兒童感興趣,樂于接受,并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動為前提條件。因此,教師應成為兒童精神世界的引領者,應該以一顆未泯的童心去換位思考,全方位挖掘文本的美學價值,用已有的情感體驗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架設情感的橋梁,讓學生在情感迸發(fā)處體會審美情趣。
如在執(zhí)教《月光啟蒙》一課時,教者首先營造夏夜月光下,母親為“我”唱民歌童謠講故事的情境,再現(xiàn)童謠在孩子腦海中產(chǎn)生的畫面,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為愛母親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接著,在一遍遍地賞讀交流中,學生感受著文字的美、月光的美、母親的美,感受著作者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對母親深深的懷念。當學生以為課文就此結(jié)束時,教者又巧妙地引進未選入課文的一段文字:“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shù)刈谔僖卫?,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痹诼暻椴⒚乩首x中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在這樣的課堂中,美文、美情、美語,加上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營造了生動迷人的審美氛圍。
總之,對兒童文學的教學,作為教師要努力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心靈去感知,要從兒童自身的規(guī)律出發(fā),運用兒童文學的獨特美學特質(zhì),引導學生去感受作品的真善美,讓孩子在閱讀兒童文學中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