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發(fā)生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于交往、互動的對話教學,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師生對話應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而這正是提高對話有效性的根本所在。
一、師生對話要指向教學目標
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其實就是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然而,在師生對話教學中,偏離教學目標,甚至將教學目標丟到一邊的現(xiàn)象也是屢見不鮮。因此,教師要對師生對話的目標性及時予以評價,出現(xiàn)問題要采取科學的措施加以干預。請看下面的教學案例。
《鄭成功》一課的教學正在進行,孩子們默讀課文第五自然段,并思考鄭軍依靠什么戰(zhàn)勝荷蘭軍隊。5分鐘后,我們開始交流,只見平時上課常會走神的小曹高高地舉起了手。我眼睛一亮,首先讓他發(fā)言。
“我認為鄭軍依靠運氣戰(zhàn)勝了荷蘭軍隊。”小曹脫口而出。
“哈哈……”教室里笑聲一片。
“就是運氣嘛,文中說‘原來是一個炮手瞄準敵艦放了一炮,剛巧打中了彈藥庫’”。小曹堅持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在看著我,經過最初的詫異之后,我隨即調整了教學思路,決定就從這個“運氣”入手!
于是,我問小曹:“假如,那一炮沒有打中彈藥庫,你說,鄭軍還會打敗荷蘭軍隊嗎?”
小曹想了一下,便說:“也會打敗荷蘭軍隊的?!薄皶摹!蓖瑢W們附和道。
我立刻追問:“那為什么說鄭軍會打敗荷蘭軍隊呢?”
一個學生說:“鄭成功做了充分的戰(zhàn)前準備。”
一個學生說:“鄭成功的士兵英勇頑強?!?/p>
另一個學生說:“鄭成功有科學嚴密的作戰(zhàn)計劃。”
我說:“請同學們具體說說,鄭成功的作戰(zhàn)策略是什么?”
通過交流,孩子們歸納出鄭成功的作戰(zhàn)策略,即圍住敵艦——炮打敵艦——鉤住敵艦——上艦捉敵,而且這個策略很有針對性。
“看來,說有勇有謀的鄭軍依靠運氣戰(zhàn)勝了荷蘭軍隊是不恰當?shù)?,應該說,運氣幫助鄭軍更快地戰(zhàn)勝了荷蘭軍隊。”小曹不好意思地說。
“是的,運氣確實幫了鄭成功的大忙!讓鄭軍節(jié)省了好多炮彈啊!”我向小曹豎起大拇指。
“好運,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币粋€學生接過我的話說。
“好人有好報,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舉動或許感動了上天?!毙〔芗拥卣f。
“哈哈……”這次,孩子們會意地笑了。
在對話中,小曹認為鄭軍依靠運氣戰(zhàn)勝了荷蘭軍隊的說法是有問題的,對文本的認識比較片面,甚至歪曲,或者說,他沒有進入文本,是“去文本閱讀”的表現(xiàn)。顯然,此時的對話即將偏離教學目標,可貴的是教師進行了準確的判斷和評價,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用眼睛去發(fā)現(xiàn)事實的真相。這樣,對話又回到了有意義的建構上,孩子們認識到了鄭成功的成功是由于“做了充分的戰(zhàn)前準備”“士兵英勇頑強”和“有科學嚴密的作戰(zhàn)計劃”,教學目標達成度很高。
二、師生對話要具有思維張力
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教師問上句,學生答下句,課堂熱熱鬧鬧,但沒有質量可言。究其原因,是師生對話缺少思維的張力,任務難度不大,沒有帶有智力挑戰(zhàn)性質的問題。我們常常低估學生的能力,一味降低訓練的難度。其實,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往往能使學生興奮起來,給課堂帶來挑戰(zhàn)和驚喜。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干國祥老師在教學《少年王冕》時,首先出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之一:“梳理課文,理解課文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方法。”對也許還算不上訓練有素的五年級學生而言,看到這樣的目標一定會有些玄、有些暈。但是,若堅持著這樣做下去,學生就會從感性地讀故事一樣讀課文,漸漸地轉變?yōu)橹缘亟庾x課文。干老師先拋出一個問題:“課文約980個字,寫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經歷,作者是怎樣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的?”同時,干老師提醒學生:“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平均每年用80個字來寫。”學生說:“不,應該有詳有略地寫?!备衫蠋熥穯枺骸罢n文詳寫了王冕幾歲,略寫了幾歲,哪幾歲沒有寫?”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這樣細讀課文便一目了然。學生能基本找到:“沒寫8歲、9歲、15歲和16歲;略寫了7歲、11歲、12歲、13歲、17歲和18歲;詳寫了10歲和14歲?!备衫蠋焼枺骸盀槭裁匆攲?0歲和14歲?”學生略微討論,認為詳寫10歲是因為王冕在10歲時因家境貧困而輟學;詳寫14歲,是因為王冕在這一年學會了畫畫,人生有了改變。
在課文解讀完畢后,黑板上出現(xiàn)了少年王冕的年譜。干老師再一次回到開始的問題:“課文約980個字,寫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經歷,作者是怎樣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的?”這時候,課文的詳略是如此清晰。干老師問:“為何詳寫這些,略寫這些或者不寫那些呢?”學生懂得:只要能夠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詳寫;與此相關的,要略寫;另外的,可以不寫?!?/p>
一切皆有思維,一切皆須思維。課無思維,便不再是課,而只是灌輸。干老師上課伊始提出的問題“課文約980個字,寫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經歷,作者是怎樣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的”就是一個有一定難度師生對話的話題,這個問題引領學生細讀文本,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結構,學生對課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ㄒ灿辛饲逦恼J識,這必將會影響到學生今后的寫作。
三、師生對話要尊重獨特體驗
師生對話評價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情感體驗,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和主體作用的發(fā)揮。要形成這樣一種好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語文教師要以引導者、促進者、參與者的身份貫穿整堂課的始終,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時,有個學生突然提出:“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這句話中,“飄”用錯了,應該是“漂”。當時教師很吃驚,備課時沒想到這個問題。但是教師稍作思考,便實施了精彩的生成教學。教師首先讓該生談談自己的理由。學生說,小船兒是在水中的,所以用三點水的“漂”,而不是風字旁的“飄”。教師讓學生們評判,大家都不敢下結論。于是,教師讓學生查字典,比較“飄”和“漂”兩個字有什么不同。學生很快就查出來:“飄”是指物體借助風力而運動,“漂”是物體借助水的力量而運動。接著,教師讓學生再認真讀課文,想一想:究竟該用哪個字,理由是什么。聯(lián)系上下文一思考,學生發(fā)現(xiàn):從“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看出當時有風,從“海面倒映著綠樹紅墻”看出水面平靜,顯然,船兒是借助風力運動的,所以用風字旁的“飄”。
在這個生成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成了探究學習的主體,他們不僅理解了詞語,還掌握了理解詞語的方法,特別是懂得了聯(lián)系上下文的閱讀方法。由于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將問題變成了語文學習的有效資源,師生對話更和諧、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