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有效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多留一些自主的空間。
關鍵詞:初中數學;自主學習;空間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有效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給學生多留一些自主的空間,也許會帶來不一樣的風景。
一、給學生多留一些討論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鼓勵學生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币虼耍覀冊诮虒W中要讓學生展開討論,改變老師“包講”“包指揮”的現象,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例:有一道規(guī)律題
求第n個圖形中圓圈總數s與n之間的關系式,通過學生的思考與討論,出現了以下幾種思考方式和答案。
生1:從數字上看,n=1 n=2 n=3 n=4
S=3 S=6 S=9 S=12 …
總數S是題號n的3倍,所以:S=3n
生2:從圖形上看,整個圖形是三角形,每邊的圓圈數是(n+1)個,去掉重復的三個頂點,因此:S=3(n+1)-3=3n
……
由于給了學生充分的討論空間,學生不僅從數字上,而且從圖形的角度給出了S與n之間的關系式,思路很開闊,看問題的角度也很獨特,為以后這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與思路。
二、給學生多留一些操作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初中教材中有很多操作的內容,比如:圖形的展開與折疊,軸對稱、中心對稱、旋轉等,教學時,我們應理解設計者的意圖,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直觀操作,手腦并用,在實踐中探索新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我在講解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構成三角形的三邊是有大小關系限制的,我讓學生隨便用三根木棒擺三角形,當學生擺不成三角形時,詢問學生其中的原因,學生通過操作思考,最終形成結論:當出現兩短邊之和<最長邊時,這三邊將構不成三角形,從而讓學生很輕松地識別三條線段構成三角形的條件。教材中有很多操作內容,我們在課堂上不要吝嗇時間,要讓學生在操作中去領會、去識記,這樣比死記硬背那些定義、定理、法則,容易多了。
三、給學生多留一些想象的空間,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的想象能力是學習的必備能力之一,根據學習內容展開適當的想象,有利于加強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在剛開始接觸幾何中的基本元素:線段、射線、直線、角的學習時,我不是一味地強調它們的定義,而是讓學生通過想象: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或物體像我們學過的線段、射線、直線、角等,教學時學生通過想象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這樣一方面對學生想象出的結論給予肯定,另一方面強調了它們與幾何意義上的線段、射線、直線、角的區(qū)別等,說明了幾何定義的嚴密和準確。這樣有利于加強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
四、給學生多留一點發(fā)展的空間,促進學生發(fā)展
學生學好數學,不僅僅是依靠老師教會他什么,而是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使各個方面的能力都有所發(fā)展,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空間。
比如,有一道幾何題。已知:如右圖,四邊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點,DE平分∠ADC。求證:∠DEC=90°。
通過思考,有不少同學通過延長DE和CB構成全等三角形,再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知識得出了∠DEC=90°。
接著,我問學生:本題的條件除了能得到∠DEC=90°,還能得到什么結論?有的學生通過思考,很快得出了EC平分∠BCD。然后我把三個條件和兩個結論合在一起變?yōu)椋?/p>
從下面五個式子中:
(1)AD∥BC;(2)E是AB的中點;(3)DE平分∠ADC;(4)∠DEC=90°;(5)CE平分∠DCF選取三個作為條件,剩下的兩個作為結論,讓學生看看能變換出幾個證明題,并一一給予證明。
生1:如圖,若AD∥BC,DE平分∠ADC,EC平分∠DCB
求證:(1)∠DEC=90°,(2)E是AB的中點
生2:如圖,若AD∥BC,CE平分∠DCB,E是AB的中點
求證:(1)∠DEC=90°;(2)DE平分∠ADC
……
本題共有10種變形,而且都能一一證明。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證題思路不斷地發(fā)生改變,反復應用三角形全等、平行線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等知識,既鞏固了知識和方法,也開闊了幾何證明的思路。通過不斷地變換,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并不是要改變知識及其應用在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地位,而是對我們的教學質量所涉及的內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廣泛的要求,在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相應的發(fā)展,我們的學生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實驗初級中學)
編輯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