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黨在日本眾議院大選中獲勝,時隔近4年重回執(zhí)政黨寶座,而安倍晉三則是繼1948年吉田茂后時隔64年,又一位在退任后再次登頂的日本首相。
安倍自民黨在競選期間打出的口號是“重振日本”,重振日本經濟被放在了競選公約的頭條。而作為其經濟復興政策的主軸,安倍提出了加大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力度的基本構思。
競選公約中明確指出“擺脫通貨緊縮和誘導日元貶值”,將成為其重建日本經濟的最優(yōu)先課題。同時,還指出了在本屆政府中有可能一改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方針,修改日本銀行法從而實現政府加大對央行的調控,確保央行提供與政府相應的貨幣政策。
安倍自民黨贏得選舉后,市場反應強烈,股價開始上揚,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也開始回落。眾多學者紛紛表態(tài)支持安倍所推行的經濟政策,并認為日本恢復經濟增長的唯一途徑就是讓物價溫和上漲,這將鼓勵日本家庭和企業(yè)的消費而不是儲蓄。
在后危機時代,如果日本有較為健全的財政環(huán)境和金融環(huán)境,安倍提出通過強有力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誘導經濟增長的路線似乎無可厚非。
不可否認,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刺激經濟有一定效果,但當今日本的財政和金融的大環(huán)境不容樂觀。根據日本財務省數據,到2012年6月底,日本國家債務余額就已高達976萬億,而在新國債發(fā)行后,2012年年末的日本國債余額已突破1000萬億日元,幾乎相當于日本2011年度GDP的兩倍,更是日本每年政府稅收的幾十倍。
用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來衡量,日本政府的負債率遠遠高于那些深受歐債危機影響的國家。2012年,日本政府的債務總額高達235.8%,比瀕臨財政破產的希臘(153.2%)還要高出許多。當然,希臘和日本的債務問題依然有眾多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希臘主要依賴于外債,而日本債務則基本上在國內消化,而且日本擁有大量國有資產,從債務危險程度上來看,雖然債務積累達到天文數字,但相對于歐洲各國來說還是要安全得多。日本的政府債務之所以能在國內消化,并不是說日本人由于愛國都在購買本國債務,而是因為日本國內投資家對政府債務的實際收益有相應預期,而這種預期的前提是日本物價持續(xù)下降。
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來推動經濟增長,并實現通貨膨脹目標,就意味著政府債券的實際價值將出現縮水。隨著通脹率上升,為確保日本國內投資家繼續(xù)持有本國債券就必須調高債券的名目利率,這將進一步加重日本政府的還債壓力。與此同時,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雖然可以暫時帶動經濟增長,但也將繼續(xù)擴大日本的政府債務規(guī)模。
綜上所述,安倍政權推出的新經濟路線從短期來看可以給日本帶來活力,但從中長期來看,則完全有可能會誘發(fā)日本債務危機的爆發(fā)。由于日本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之大,以日本為震中的債務危機一旦爆發(fā),則完全有可能引發(fā)又一場大規(guī)模的全球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