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的城市名片有很多:中國人居環(huán)境獎城市、國家環(huán)保模范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與其他城市有所不同的是,濰坊市多了一項民間授予的榮譽—宜學之地。
叫響全國的濰坊教育改革,讓濰坊市多了一張教育名片。
在這片教育改革的熱土上,全員育人的別樣景致,宛如一幅熠熠生輝的畫卷,靈動地舒展在齊魯大地上。教育決策者高瞻遠矚,破解教育難題;學生真正成為學校的主體,享受適合自己成長的教育;校長、老師做教育的追夢人,家長、社會做教育的同盟者。濰坊作為“世界風箏之都”,放飛的不僅僅是制作精良、五彩繽紛的風箏,更是每一個濰坊人美麗的教育夢。
決策篇:頂層設計 高瞻遠矚
濰坊市教育局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擺在突出位置,遵循人的成長規(guī)律,積極探索構建具有濰坊特色的活動育人體系,形成了知識學習與實踐鍛煉并重、質量持續(xù)提高與素質教育扎實推進“雙贏”的生動局面。
自2001年開始,濰坊市、縣兩級財政部門投資2.5億多元,在全市建設了9處占地總面積達1550畝、設施比較齊全的創(chuàng)新實踐基地。濰坊市教育局通過開設11大類、210多種綜合實踐課程,每年滿足近10萬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教育,保證所有初中學生每年接受不少于一周的實踐創(chuàng)新教育。為更好地落實國家課程方案,教育局以“勵志修身、體驗感悟、實踐探究”等為主題,引導和幫助學校開發(fā)了“朝陽讀書”課程、“五個一”成長課程、“陽光60分”健身活動課程、“千名名家進校園”課程、社區(qū)教育與服務課程等一大批精品活動育人課程,幫助全市中小學打造了以參與、實踐、感悟、反思為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
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是濰坊教育的一大亮點。2002年起,濰坊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圍內實施了“親子共成長”工程。在對全市2.5萬名學生、1.6萬名家長調查的基礎上,根據(jù)每個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教育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和困惑,編寫了《親子共成長》系列讀本;組織專家開發(fā)了涵蓋幼兒園到高中各個學齡段的家庭教育教材—《牽手兩代》;建立健全市、縣兩級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開設家長課程,每位家長每年接受不少于8學時的家庭教育培訓,形成了“百萬父母進學堂,重新學習做家長”的良好氛圍;堅持專家報告與本地普及相結合,每年組織一次“家教專家農村行”活動,舉辦2400多場報告會,培訓家長800多萬人次;成立“親子藝術團”,用藝術的形式傳播家庭教育。同時,濰坊市教育局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整合駐濰高校教育心理專家、中小學優(yōu)秀教師等110余人,成立“中小學生成長導航站”,通過電話溝通、網絡互動、當面咨詢、社區(qū)流動服務、大型公益咨詢等形式和渠道,深入家庭、學校和社區(qū),及時幫助家長和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困惑和問題。
要將育人落到實處,制度保障是關鍵。濰坊市教育局將育人體系制度化—基于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建立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共享制度。這是濰坊市認真貫徹落實《教育規(guī)劃綱要》,重建五大機制十八項制度中的一項。除此之外,還包括以下機制和制度。
重建考核評價機制:改革高中招生考試制度,建立辦學滿意度測評制度、年度教育工作綜合督導評估制度、教育督導委員會制度、高中“五項”督導評估制度。
重建專家辦學機制:針對校長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實施校長職級制;針對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建立學校自主教師職稱評聘制度;針對教書育人過程創(chuàng)新,建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激勵制度。
重建課程支持機制:基于問題解決,建立課堂改革推進制度;市縣校三級聯(lián)動,建立十二項育人為本基本制度。
重建社會參與機制:針對學生健康成長,建立“親子共成長”制度;針對學校辦學績效,建立社會中介參與評價制度;針對教師培訓,建立運用市場機制推動的培訓券制度;針對素質教育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建立重點工作項目管理制度。
重建規(guī)范辦學機制:建立暢通教育訴求制度、查處分離制度、督學責任區(qū)制度等。
濰坊市通過重建五大機制十八項制度,形成了小學、初中、高中三段聯(lián)動,學校、家長、社會三位一體,市、縣、校三級貫通銜接,整體推進素質教育的新局面。
校長篇:心之所想 情之所動
“心之所想,情之所動”:心里想的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情動是因德育之情懷而付諸于實際的行動當中。
行動于觀念上
“做人要厚道”“靈魂在路上”是昌邑市第一中學校長張景和經常說的兩句話。他原來是昌邑市教育局副局長,一年前,“搖身一變”,成為昌邑市第一中學校長。濰坊市推行的校長職級制,讓更多的校長開始由琢磨怎么當“教育官員”轉為思考怎么當“教育專家”,每一名校長都懷揣著濃濃的教育情懷和教育夢。做一名專業(yè)校長,乃至做一名教育家的夢想,已經植入濰坊每一位校長的心底。
張景和校長之前在昌邑市教育局干了二十多年,分管德育工作,用他的話講,有著濃重的立德樹人情結。他提倡“萬事德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辦學宗旨。他對立德樹人有自己的解讀:學校發(fā)展方向是“樹人”,堅持育人為本,通過適合的教育來發(fā)展學生。“樹人”的途徑是“立德”,堅持德育為先,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實踐與體驗,實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通俗地講,就是“做人要厚道”: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是對學校的一種信任,一種托付。不管孩子來自農村還是城市,不管貧窮還是富足,無論智力高低,他們都是學校的學子,都是平等的。學校要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想盡一切辦法,根據(jù)每個學生不同的資質,挖掘潛能,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材。
教師是立德樹人的主導,教師的思想和靈魂達到的高度決定了學校立德樹人達到的高度,決定著學生成長的高度。張景和校長把教師隊伍建設提到了立德樹人的高度,要教會學生做人,先要使教師具備教育的人文情懷。為此,他提出了“靈魂在路上”的觀點:讓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師,在一中這個大家庭里互相磨合、交融,彼此汲取正能量,實現(xiàn)自我成長,擔負起立德樹人的重任。由“靈魂在路上”,他又引申出“讓靈魂飛得更遠”“讓靈魂在追求真理的路上閃亮光輝”等觀點,目的就是先讓教師成為一個“有靈魂、有思想”的全面的人。
行動于課程上
從2004年起,濰坊市開始實施以“多次考試、等級表達、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為主要內容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把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中招生錄取,并與語數(shù)英三門學科等值對待,引發(fā)了學校課程建設的多樣化。其中,廣文中學在趙桂霞校長的帶領下,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將育人活動課程化,解決了大多數(shù)人參與不到活動中,及不重視活動育人功能等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廣文中學將每年的育人活動都納入學校統(tǒng)一的課程體系中,明確課程目標、實施方式、實施時間、實施要求、課程評價等,提升活動的價值,保障活動健康有序地開展,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目前,已經構建起包括“入校課程、國旗下講話課程、主題教育課程、班會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社團課程、節(jié)日課程、陽光60分課程、演講與口才課程、離校課程”在內的十大類活動課程。
記者來到沂山腳下的臨朐海爾希望小學,被孩子們制作的一幅幅麥稈畫、鉛筆屑畫所吸引。在校長韓相福的帶領下,臨朐海爾希望小學進行課程深度開發(fā),藝術類拓展課程是其中的一大特色。學校充分利用農村的資源優(yōu)勢,將身邊可利用的物質材料引進美術課堂,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出了麥稈畫、鉛筆屑畫、布貼畫、糧食畫、樹葉畫、根雕、泥塑、草編等一系列美術拓展性課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也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了愛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的教育。以沂山為載體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是海爾希望小學的另一大特色。學校開發(fā)了《我與沂山》系列活動課程,學生圍繞沂山的植物,開展了自然觀察活動:從科學的角度觀察它,從數(shù)學的角度統(tǒng)計它,從美術的角度繪畫它,從文學的角度描繪它,從標本的角度采集它;圍繞沂山植被的現(xiàn)狀與保護,開展了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對沂山植被影響的研究;圍繞沂山的歷史資源和人文資源,開展了沂山歷史名人、沂山地名來歷、沂山民風民俗、齊長城歷史、沂山古樹的社會調查活動等,形成了極具沂山風格、突出環(huán)境保護、體現(xiàn)人文精神的活動特色。
行動于管理中
高密市恒濤雙語實驗學校張群校長喜歡用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的一句話來詮釋教育:“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孩子帶來自信、快樂。采訪張校長時,她對學校實施的“參與式·生活化德育”娓娓道來,話語中總能讓人感受到她的教育情懷,以及對孩子濃濃的愛。
到恒濤雙語實驗學校采訪時,記者看到教學樓前顯示屏上顯示的并不是“歡迎某某領導”等字樣,而是滾動著“孩子,你能行”五個大字。
學生才是學校的主體。
夏友喜副校長為我們介紹說,學校一切的教育工作,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學生。學校的教學樓前有兩個花園,里面有石榴樹、玉蘭樹、月季花等不同科目的植物,還有與花草樹木相映成趣的小狗、山羊、熊貓等小動物塑像。下課后,孩子們可以自由出入花園,在花園內賞花、嬉戲。學校沒有將花園圈上圍墻,沒有出現(xiàn)“禁止”“不準”的警告牌。花園的一切成了孩子們的寶貝,孩子們可以盡情地聽蟋蟀唱、看螞蚱跳,與花草結為朋友,和樹木一同成長,花園變成了孩子們的樂園。令人欣喜的是花園里的雕塑絲毫沒被損害,花草長得更好更茂盛。
陶行知說:“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氛圍能潛移默化地生成學生的道德品質?!币凰罢嬲龑儆诤⒆觽兊膶W?!本蛻撟畲笙薅鹊貫楹⒆觽兲峁C會、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享受快樂與趣味。尊重孩子的天性,創(chuàng)造盡量多的機會讓孩子們感觸、體會,從而形成品格,爭取讓每個孩子都有豐富、快樂的實踐體驗,為成就他們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礎。恒濤雙語實驗學校正在努力踐行。
教師篇:成長導師 一崗雙責
近年來,濰坊市積極推進全員育人導師制,全體教師齊抓共管,共同履行教書與育人的“一崗雙責”,按照“思想引導、心理疏導、生活指導、學習輔導”的總體要求,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每位學生都配備了成長導師,重點關注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留守兒童、家庭貧困學生和學困生等八類特殊學生群體的成長。
教育局制定了全員育人導師制基本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學生成長檔案,成長導師為所有學生逐一建立成長檔案,記錄學生的成長軌跡;建立了師生定期交流機制,成長導師每天與學生見面交流,每周至少與結對學生通過面談、書信、周記或電子郵件等多種形式深入交流、溝通一次,了解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對于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成長導師每天都要與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每位成長導師都要建立“成長導師工作手冊”,及時記錄師生的交流過程。同時,建立健全學情會商機制。班主任每周組織召開一次班教導會,與成長導師一起分析學生在品德、心理、學習、紀律、活動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對需特別關注的學生逐一分析研究,制訂詳細的對策并積極落實,切實做好教育轉化工作。同時,還建立家校溝通聯(lián)絡機制、多元評價制度等。
濰坊實行的全員育人導師制,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構建了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每一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全體學生的共同成長進步,有利于每一位教師的終身學習、專業(yè)成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利于進一步改善學校和班級管理模式,拓寬學校管理渠道,豐富學校管理內涵,有利于構建“教師人人是導師,學生人人受關愛”的育人長效機制,全面提升學校育人水平和辦學品位,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家長篇:戮力同心 共思共進
我是九年級四班的馬長清,在考試之前,返校途中摔傷了腿,在我非常無助的時候,遇到了家委會張主任,張主任馬上把我?guī)У芥?zhèn)衛(wèi)生院。張主任非常熱心地幫我掛號、找了他熟悉的醫(yī)生為我縫合傷口,又幫我墊上了錢,然后又打電話通知我的父母把我?guī)Щ丶?。這件事讓我們全家都非常感動,在此我代表我們全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是臨朐縣辛寨初級中學的一位學生寫給學校家委會主任的一封感謝信。信中提到的張主任名叫張軍,是臨朐縣辛寨初級中學校級家委會主任。
學校家委會主任一職更多的是代表著一種責任和義務。在一次家長會上,張軍說:“家委會主任就是一只領頭的雁,為了孩子們,我不僅自己要努力地飛,還要帶著全體家長一起飛,讓我們的孩子更好地成長?!?/p>
臨朐縣辛寨初級中學家委會的工作做到了學生的心里,張軍主任的事跡只是濰坊市中小學校家委會工作的一個縮影。濰坊市將家委會建設作為現(xiàn)代學校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所有中小學校全部成立了家委會,家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和評價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家校共育的局面真正形成。
地處農村的辛寨初級中學家委會建設是其中一個代表。學校按照《辛寨初級中學家委會章程》,通過宣傳發(fā)動、家長自薦、民主選舉的程序成立了班級、年級和學校三級家委會。學?;趯W生居住分散、不便組織閑暇教育的現(xiàn)實,建議家委會以社區(qū)為單位選舉成立了社區(qū)家委會,實現(xiàn)了家委會參與學生教育管理的全時段覆蓋。家委會還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學校網站中開辟了家委會專欄,建立了學校家委會QQ群和校訊通平臺,設立了家長信箱。家委會編印的《牽手報》是學校家委會會報,每月印發(fā)一期,所有家長人手一份,為家長提供了一個交流、展示、學習、提高的平臺,促進了家庭間、學校間、親子間的信息交流,有效提升了家庭教育水平。
臨朐縣東城雙語初中的家委會建設則另辟蹊徑,學校成立了在家委會領導下的家長志愿服務隊,全面參與學校日常工作。
學校按需要確立服務崗位,根據(jù)家長志愿服務隊隊員的社會能力、專業(yè)特長,分別組建了“家長志愿護學隊”“家長餐廳志愿服務隊”“家長宿舍志愿服務隊”“家長志愿清潔服務隊”“家長志愿醫(yī)護服務隊”“家長校規(guī)校紀監(jiān)督服務隊”等家長志愿工作隊伍,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邀請家長列席學校會議、排查安全隱患、參與綜合素質評價、旁聽主題班會、監(jiān)督教師從教行為等。此外,家長還協(xié)助學校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從活動的準備、活動的開展到最后的總結表彰獎勵等,全程參與。
濰坊市建立的社會參與制度,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形成了家校育人合力。家長走進學校,不計報酬、樂于奉獻的精神,對孩子們成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孩子在家長的影響下,也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拉近了師生間心與心的距離。身教重于言傳,家長真心付出、默默奉獻的精神不僅感染了學生,而且對老師也是一種鞭策,讓老師們更自覺地履行職業(yè)道德,更主動地提升自身素養(yǎng),更出色地去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學任務。
家委會建設凝聚起家校對孩子教育的合力。家校戮力同心,共思共進,助力孩子成長。
責任編輯/南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