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游學的價值意義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边@是臺灣著名學者龍應臺的觀點。
看到這里,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話:“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意義?!?/p>
教育游學的價值意義在哪里?在于體驗的更新與升級。一是依托自然環(huán)境,達成挑戰(zhàn)自我極限、探索人生和感悟自然;二是依托戶外裝備與探險技術,在探險細節(jié)上進一步突破(如攀巖和下降);三是依托人文古跡或者團隊活動,達成追思人類先哲、反思個體未來和價值觀的構建。
不斷轉化、改造、創(chuàng)新個性化的經(jīng)驗,加以反思,走出經(jīng)驗固化的誤區(qū),這是我們教育游學的生命力所在。經(jīng)驗不只是無所不包的經(jīng)歷,而是具有獨特教育價值的、值得深入挖掘和積累的教育案例和游學實踐。
教育游學的實踐演繹
2008年,由于家庭婚姻變化,我正讀四年級的女兒小松開始隨新成家的母親生活。之前,她的成績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后來她的成績越來越差,甚至語數(shù)英三科成績均未達班平均線(其中數(shù)學倒數(shù)第二)。面對強烈反差,她媽媽表示束手無策,新爸爸委婉的說辭是“小松的理解力相對同齡人比較弱”。而我則很清楚她發(fā)生問題的根源:她所在的生活環(huán)境缺乏必需的安全感,只有重建安全感,才能恢復她的自信。只是,我又急又無奈:女兒的法定撫養(yǎng)權歸她媽媽,我無從著手。
直到后來,我接手了她的學習和生活,對她說的就是:沒關系,跌倒了再爬起來。所有的成功,無外乎是一次次失敗后經(jīng)驗的累積。
2009年暑假,我首次嘗試以家庭組合方式進行教育游學。我和女兒通過網(wǎng)絡,組織廣州三個家庭前往云南香格里拉雨崩村,為期20天,徒步80公里。在月亮灣,女兒看到了金沙江畔的深深峽谷,強烈感受到生命的渺小,深覺要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在雨崩村,女兒和藏族小朋友一起生活玩耍,被他們在艱苦條件下樂觀向上、勇敢頑強的精神風貌所打動。在虎跳峽,“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面對驚濤駭浪,我和女兒一起品味什么叫做勇往直前和不屈不撓。無論是對香格里拉月亮灣一片枯葉飄逸在大峽谷所產(chǎn)生的生命脆弱感,還是艱難徒步雨崩冰湖攀爬虎跳峽天梯后品味西紅柿雞蛋湯的鮮美……我相信,這種對生命對幸福的現(xiàn)實體驗能讓女兒終身受益。
2010年2月15日(大年初二),借助網(wǎng)絡,我們父女倆和廣州15個家庭再次嘗試親子徒步。作為新年的開始,我們選擇徒步漓江60公里。我希望漓江寧靜的風光可以讓女兒的心靈放松。我對女兒說,不是不讓哭泣,而是要學會不放棄,不讓任何外界打擊泯滅自己內(nèi)心的那顆火種??尥旰?,繼續(xù)上路,繼續(xù)努力生活。
漓江徒步回來后,我們父女共同付出了努力。每天早上女兒聽讀英語和語文,我做早餐;放學回家她做作業(yè),我做晚飯;晚餐時一起讀《新華每日電訊》,點評時事新聞;飯后她做作業(yè)或者閱讀,我查資料寫作;臨睡前,分享彼此當天的收獲心得……
《天藍色的彼岸》(希爾著)、《平凡的世界》(路遙著)、《靈魂的臺階》(王石著)、《消失的地平線》(希爾頓著),她一一閱讀并撰寫了讀后感。
從包餃子到做饅頭,再到做蛋糕,女兒在我指導下一一上手。只要同路坐車行走,我都會和她適時交流,對任何問題的看法,包括戀愛、婚姻、死亡和性。應該說,我和女兒的溝通,無極限也無禁區(qū),恰恰是彼此心靈的安慰與享受。
改變在女兒身上悄然發(fā)生。
當年五一勞動節(jié),女兒主動發(fā)起為玉樹災區(qū)義賣報紙的活動,全班20名同學參與其中,共賣得1500元善款,全部捐給廣東省慈善總會玉樹項目。
五年級下學期期末,女兒學習大為改觀:語數(shù)英三科都上了90分,數(shù)學由倒數(shù)第二名升入前十名,數(shù)學老師稱這是他任教以來前所未有的奇跡。自信重新回到女兒身上。2011年9月,她順利升入廣州市德育教育的示范學校—廣州市執(zhí)信中學就讀初中。
2011年暑假,親子游學的教育實踐我做得更大膽了。我組織了12名廣州中小學生徒步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活動。通過深圳企業(yè)家王石先生的推薦,在西藏,我安排了一場特別的偶遇。
7月28日早上,陽光燦爛,大家途徑拉薩,來到大昭寺附近的西藏盲童學校。
西藏盲童學校的孩子,大多數(shù)在12歲左右。他們和普通孩子一樣,星期一到星期五上課,有英語、數(shù)學、美術、電腦等等科目。到目前為止,先后有96名盲童在這里接受了日常生活技能培訓和藏、漢、英三種語言的盲文基礎教育,以及按摩、電腦、手工編織、做奶酪、美術等職業(yè)技能培訓。一般經(jīng)過兩年的專門培訓,這些孩子可以進入常規(guī)學校學習。一些盲童轉入常規(guī)學校后,成績非常優(yōu)秀。
上天雖然剝奪了這群孩子用眼睛觀察世界的能力,卻給了他們更為敏銳的感受力,還有那如同天籟的歌喉。因為特別喜歡唱歌,每個星期六孩子們都會一起通過錄音機學歌、練歌,平均兩天就能學會一首歌曲。他們多次在拉薩電視臺表演,在當?shù)匾呀?jīng)小有名氣,周圍的老人都夸他們唱歌好,有禮貌。
“我喜歡唱歌!”
“我的理想是當一名歌唱家!”
“我不是傻子,只是眼睛看不見而已。”
“我們雖然眼睛看不到,但是我們好好學習,一樣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不會成為社會的包袱!”
他們的歌聲,顯然就是對這些話的最好詮釋。他們的美麗來源于心靈和品質,因克服殘疾頑強地表現(xiàn)出來更顯燦爛。純凈的天籟,天真的話語,讓所有在場的廣州人感悟到:真正給予的人不是自己,而是面前這些可愛的孩子。
剛開始,廣州的孩子只當是一次慈善捐贈,心中不言而喻帶有一種施予者的優(yōu)越感。當盲童們的歌聲響起,我知道,他們的心底一定掀起了不少波瀾。
“你有一個花的名字,美麗姑娘卓瑪拉。你有一個花的笑容,美麗姑娘卓瑪拉。你像一只自由的小鳥啊,歌唱在那草原上;你像一只自由的彩蝶啊,閃爍在那花叢中……”
廣州市執(zhí)信中學羅鈁文說:我分明聽到心怦然一動,猶如泉水從心底噴涌!這么溫暖、這么光明!我想,這些對世界充滿感激的歌聲,怎會來自一個個生來看不到光明世界的人?這個世界又給予過他們什么?我起初的感覺里滿是驚恐和不安,我不敢直視他們那一雙雙灰暗的眼睛!那是造物者送給他們何等殘忍的禮物!我不敢想象!
陽光下,盛開著格?;?,藏式小院飄逸著樂觀、積極、自信的氣息,學生們聽得陶醉了,優(yōu)越感頃刻蕩然無存:殘障孩子尚且如此,五官健全的人又該如何呢?主辦人薩帕瑞婭的愛心和不屈精神更是令人肅然起敬。她從地球的另一邊來,為一群不相識的孩子而來,不企盼神跡,全憑心血付出。她帶來了光,照亮別人的光。她的雙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從中找到方向。
離開拉薩那天,我試著讓女兒算了算經(jīng)濟賬:坐飛機返回廣州,父女兩人一共要花近六千元人民幣,而坐火車硬座,僅僅需要不到一千元。她明白,剩余的錢可以留在盲校。于是,她毫不猶豫地選擇坐火車。
后來,女兒在日記里寫道:盲童的歌聲完完全全是發(fā)自自然、發(fā)自內(nèi)心的。從歌聲里,我聽出了希望;從歌聲里,我聽出了向往……想起盲童們的歌聲,我的心里總是感到愧疚—他們的痛苦是永遠都看不見光明,而我只是54小時硬座的暫時困難!我愿意用暫時的痛苦換取有限的結余資助西藏這些可愛的小伙伴們。我還愿意用我在廣州大劇院做藝術義工獲得的有限補貼支持追求光明的孩子們。我更希望自己將來能夠成為一個造福人類的國際組織志愿者。
我聽到的,可能會忘掉,我看到的,會暫時記住,但我做過的,會讓我真正明白。正是女兒的這些改變,令我更加關注她的成長,從心靈,從行動,而不是語言,不是說教。我總是提醒自己,目光和女兒平視,保持平等,保護她最愉快的心情。
2013年暑假,我們舉行了一次公益游學活動—中國大涼山深度游學。廣州12名中小學生在親自走讀四川大涼山彝族農(nóng)村后,將在為期三年的時間里,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公益活動,通過自己的方式如義賣、募捐等來籌集資金,每年為大涼山的孩子籌措2000~3000元助學金。而在2013年8月29日當天,他們僅僅通過在廣州市區(qū)街頭徒步義賣,就已經(jīng)籌集到2000多元。
教育游學的最終目的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是一種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師不要總是叮嚀、檢查、監(jiān)督、審查他們。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nèi)在動力就會被激發(fā),會更聰明、能干、有悟性。”這是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的思想,也是我們從事教育游學事業(yè)的最終目的。
就好比一艘船被制造出來,不是為了放在港口休閑,而是要在汪洋大海中乘風破浪。一個人的成長,不是單單坐在小小的教室,接受十幾年知識灌輸,然后工作結婚。沒有夢想,沒有期待,沒有奉獻,沒有感知彼此的靈魂,這是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嗎?所以,我對家長說,生命應該花費在美好的事情上,在路上是我們和孩子最好的成長。
我對同學們說:從西藏林芝、貴州梵凈、云南雨崩到臺北街頭,從馬來西亞到尼泊爾……我知道,你們追隨我走過很多風風雨雨,洗禮過雅魯藏布大峽谷和博卡拉的陽光白雪。我們一起分享珠峰之巔的高原反應,我們一起分享臺灣的垃圾分類,我和你們一起成長,不僅僅是那些風景,更是我們所有邂逅構成的感動。
我對同行說:就我的實踐而言,不能為體驗而體驗,應透過內(nèi)省來重新整合體驗,這才是開啟體驗意義的最佳方式。體驗后產(chǎn)生的思考片斷,通過導師引導,與相關經(jīng)驗連接,再透過思考、覺察、歸類、分析、搜尋經(jīng)驗,可以再次概念化、同化、從而整合成個人獨有的精神系統(tǒng)。
人的成長是具有過程性的,我們不能只關注眼前的收獲,不能只注重今天的走讀,我們要將視野放在中國國民的生存狀態(tài),放在我們個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上。
責任編輯/楊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