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們強調閱讀教學不單純是語文學習,同時承擔著道德教育的任務。但是,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道德教育出現(xiàn)了兩種極端的情形,一種是閱讀課成了道德課—課上側重傳授道德概念、課外拓展成了道德活動。另一種是閱讀學習中忽略了道德教育。為了學習語文基本知識、鍛煉答題能力,出現(xiàn)了各種閱讀教學模式,閱讀課變成了考試能力和知識掌握操練課,道德教育被忽略。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有效地實現(xiàn)道德教育與語文學習的辯證統(tǒng)一?
觀點之一:文學作品中宣揚的道德觀念,是蘊含在作品塑造的形象中的。所以,閱讀教學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需要以幫助學生建立文學形象的方式來完成。
文學作品中的道德觀念,一般不是以教條形式呈現(xiàn),而是以文學形象為載體,通過人文學形象來向讀者傳遞。
語文教學承載著宣傳德育觀念,引導學生內心世界和諧發(fā)展,提升其精神世界的任務,但是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內容要素,并不像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政治課,以傳遞、告知的方式來進行,而是靠學生自主建立承載著道德觀念的文學形象,來接受形象的熏陶感染。
案例:研讀行為表現(xiàn)細節(jié),強化對人物形象道德特征的認識。
學生初讀《諾曼底號遇難記》課文后,認為這位船長具有“面對災難和混亂沉著鎮(zhèn)定”的特點。這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經(jīng)驗對船長進行抽象概括。教學中,教師針對船長哈爾威和大副的對話,進行了“調序比較”,引導準確、深刻地走進了船長哈爾威的內心世界。
學生讀書后,了解了對話的內容:船長問了爐子、火、機器的情況,然后再問時間,最后才下達了“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就開槍打死他”的命令。
老師問:船長最后下達了一個極端嚴厲的命令,是針對當時怎樣的情況?學生說:“非?;靵y的場面”。老師讓學生讀描寫混亂場面的部分,從人們當時混亂的表現(xiàn)去體會:當時,人們在想什么?大副和工頭在想什么?學生感悟到:每個乘客此刻都在想自己迅速逃生,大副、和工頭非常著急,在努力制止混亂人群。如此混亂的場面,再不制止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整船的人逃生。
老師說,如果我們來寫這段對話,把“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就開槍打死他”的“命令”放到最前面行不行?老師將調換了內容順序的一段對話,出示給學生,讓學生讀新的對話。
經(jīng)過討論,學生意識到:按照這樣的順序對話也可以。但是經(jīng)深入討論后,他們發(fā)現(xiàn),從當時船上的情況來看,船長并不知道船上的爐子、火和機器的具體情況,如果處理不當,隨時會可能發(fā)生爆炸,那樣,“60個人全部撤離”就成了空談。因此,先處理船上的火、爐子和機器的問題,排除隱患,才能更好的保證“逃生”。作品里的對話順序,才讓人看的出:雖然眾人已經(jīng)大亂,雖然船長也非常著急,但是,先處理哪些問題,再處理哪些問題,他非常清醒,這才叫真正的鎮(zhèn)定。如果把“針對特定情況下令開槍”放在前面,那就不叫鎮(zhèn)定了,因為他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課文“原序”朗讀對話內容,讀出船長鎮(zhèn)定,船長的威嚴,同時讀出對船長的敬佩之情!接下來,再體會“雕像”這段含義深刻的話語時,學生在上下文的聯(lián)系中,深刻地感受了“用生命恪盡職守”的船長形象。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感受人物語言描寫的順序對表現(xiàn)人物的作用的同時,真正走進了船長面臨災難思考問題的內心世界,就好像作為船長在思考問題,真正領悟到了什么叫“沉著鎮(zhèn)定”,從對船長特點的一般性“下定義”,上升到“由衷地產生了敬佩之情”,閱讀學習過后,頭腦中深刻記憶下來的是“在極度混亂的船上,是按照那樣的順序思考問題和說話的船長?!?/p>
觀點之二:作者所要傳遞的道德情感,蘊含在作品的言語之中。所以,教學需要引導學生主動研讀作品遣詞用句的意圖,感悟字里行間表達出來的作者態(tài)度和內心思考。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思想觀點,有的直接表達,有的并不直接表達,而是“通過特殊的詞語和句子、結構”讓讀者去感受。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去產生道德情感的體驗,需要引導學生與作品的言語描寫、表達方式的對話,揣摩其意圖、態(tài)度,并通過朗讀來加深體驗。
案例1:在文本的上下文聯(lián)系中來體會關鍵實詞的選用意圖。
《觸摸春天》一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這句話中“攏”是一個動作細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攏”是一個動作,意思相近的詞語還有“攥、抓、捏”等等,在這里,作者為什么用了“攏”,而不用“抓、捏、攥”?學生通過對這幾個詞語“手型”的細微差別,比較“蝴蝶”在安靜的手中的身體姿態(tài),驚喜地發(fā)現(xiàn):只有“攏”才不會對蝴蝶身體造成傷害啊,再結合句子中的“悄然”,深入體會盲童安靜對蝴蝶的小心呵護—唯恐一不小心的動作給蝴蝶身體造成傷害。
賞析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仔細體會“細節(jié)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細微變化”,感受人物當時內心的細膩變化,被人物所感動,對作品人物形象積極的審美體驗,讓人物的美德通過“細節(jié)的形象”深深印在頭腦中;同時,建立了“精心選擇詞語”,才能把“感情表達準確、細膩”體驗。
案例2:體會文章陳述中關鍵的虛詞選用意圖。
在《白楊》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研讀課文重點段落,讀懂父親對白楊的敬佩之情。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币欢?,這段話在表達著當時父親怎樣的內心世界—對白楊樹的贊美、敬佩。引導學生關注“不管……還是……;總是那么……那么……”這些起著關鍵作用的關聯(lián)詞語,通過朗讀,讀出語氣,讀出作者要強調的意思,讀出父親對白楊的敬佩。
案例3:研讀運用了修辭手法的關鍵句子,體會修辭對表現(xiàn)人物情感態(tài)度的作用。
《母雞》一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對母雞叫聲引起內心感受句子的對比,來體會作者對態(tài)度的巨大轉變:
母雞做了母親之前,下個蛋,就“發(fā)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這點成績;就是聾子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下去”,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這樣寫是夸張的手法,夸張的目的是想說明母雞叫聲太大了,自以為是,炫耀自己。這里的夸張,表現(xiàn)了作者對母雞下蛋之后大聲歡叫的極度厭惡—你這樣做嚴重地打擾了我??!如果不用夸張,叫聲大的程度就很難表現(xiàn)出來,聯(lián)系“發(fā)狂”,厭惡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但是,當母雞做了母親之后,若有什么動靜,便是“頂尖銳、頂凄慘”的叫聲,“凄慘”,這里是擬人的手法,使母雞有了人的感情。同樣是叫聲,之前是“聾子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了”,現(xiàn)在呢?“無論多么貪睡的人也得起來看看”,看啥,驅走黃鼠狼啊,母雞是在用這樣的叫聲,來喚醒人們,幫助自己來保護兒女??!
這里,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面的“警惕、準備作戰(zhàn)”,深刻體會母雞對兒女是在怎樣的用心呵護!因為它為了孩子的安全,所以“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于是,這叫聲就令人同情,令人崇敬了??鋸?、擬人的手法賞析了,作者要表達的感情也深切地體會出來了。
觀點之三:道德價值,在作品的背景中發(fā)生。所以,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作品背景,研讀道德觀念在特定背景下的價值所在。
作品宣揚的道德價值,是在作品中發(fā)生的。引導學生體驗到的價值,絕不是“自我聯(lián)系、對比”這樣的簡單和泛化,而是需要引領學生將作品中的事件、人物放到特定背景之中,體會到道德概念、道德法則的生活與社會價值的特殊性所在。
有些作品所宣揚的道德價值是永恒的。比如愛國主義。在文學作品中,這些道德觀念的價值,需要在特定情境中得以深化體驗。有些道德觀念的價值,因為歷史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先去體會當時的特殊背景,然后用發(fā)展辯證的眼光來進行價值批判取舍。
案例1:引導學生體會環(huán)境對人物的襯托作用。
《詹天佑》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了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事件之后,引導學生去關注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國際背景,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帝國主義者卻認為這是個笑話。有一家外國報紙輕蔑地說:‘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蓖ㄟ^引導其聯(lián)系前文,體會作者是怎樣用合適的語言來表現(xiàn)帝國主義者的特點的;用第七自然段與前面的阻撓、要挾、嘲笑譏諷做對比,體會詹天佑修筑成功鐵路對于民族的意義。教學中,教師按照如下思路展開:
1.了解外國人當時的態(tài)度(輕視、瞧不起,外國人都不敢輕易做,中國人更做不了)。
2.細讀,發(fā)現(xiàn)這句話中有一處錯誤:各國—中國是什么關系?從邏輯錯誤中體會外國人并不是不經(jīng)意地犯了邏輯錯誤,而是從他們的邏輯上根本沒把中國當一個國家,引起學生內心激憤。
3.感受外國人連說話的語氣也充滿了對中國人的看不起。再讀這句話,看看哪些詞語表達了外國人瞧不起中國的語氣、態(tài)度,練習朗讀。
4.體會這句話另外的一層含義:工程太難了。
5.將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放在這樣的背景中,引導學生做總結性思考:詹天佑面對帝國主義者的要挾、諷刺嘲笑,面對難度如此之高的工程,“毅然接受了任務”,“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那些外國人不但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边@說明了什么?學生體會到:這需要的是勇氣、為民族爭氣的態(tài)度,需要的是為民族爭光的決心。
學生在與背景對話的過程中,被帝國主義媒體的羞辱而激怒,強烈的民族責任感隨之而生,再體會詹天佑的所做所為,便為詹天佑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而由衷的自豪了。這個時候,學生“愛國”的情緒、情感,就變得非常具體化,情景化了。
案例2:先讀懂作者的觀點,再對作者的觀點進行修正和發(fā)展。
學習《落花生》之后,學生們認為作者觀點不妥,蘋果石榴既好看也實用,比落花生要好。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體會到當時“有用”但是要“樸素、不張揚”,這是父親的追求,是文本所宣揚的具有那個時代特色的價值追求。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在現(xiàn)代社會,價值觀發(fā)生了變化,你可以做花生,也可以做蘋果石榴,因為人的價值追求不同,追求的偶像可以不同,但是“做有用的人”,這是相同的,每個時代,每個人,都需要做有用的人!在這里,教師針對學生的不同觀點組織的討論,引導學生學會了“如何讀懂作者”—讀書,要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客觀、辯證、歷史地去思考問題,然后才能發(fā)展地去看問題。
教學到這里還沒有結束。教師引導結合上面的討論,寫文章,要表達觀點,這個觀點,是個性化的,是作者自己人生境界的獨特思考和追求,而不能人云亦云。從“觀點差異”的討論,上升到了寫作與做人關系的認識。
總之,實現(xiàn)語文學習和道德教育的辯證統(tǒng)一,強調的是語文教育不能偏頗,同時也不是并列的進行兩個方面的教育,兩者在教學過程中,兩者相互交融,互相促進、成為一個整體!
【高啟山,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教育局小學教研室主任,中學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齊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