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引導并用好網絡監(jiān)督這支“奇兵”,并使其形成有效的反腐力量,應當成為各級政府尤其是紀檢監(jiān)察部門的一項緊迫任務
從“表哥”楊達才、“房叔” 蔡彬,到雷政富,再到最新的山東省農業(yè)廳副廳長單增德,網絡反腐一次次彰顯威力。
在權力過于集中,制度監(jiān)管有限的情況下,一些黨員干部及公職人員執(zhí)政用權理念扭曲,消極腐敗現象不斷出現。反對遏制腐敗,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人民群眾的廣泛監(jiān)督。網絡反腐之所以有如此奇效,主要就是因為網絡扎根于人民之中,具有強大的民意基礎,也具有及時性和互動性特點。特別是微博這種“新新媒體”“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傳播模式,更適合信息的迅速擴散并形成輿論熱點,從而獲得較高的社會關注度。
但網絡反腐具有隨機性、民間性和偶然性。對于網絡反映的問題,如何跟進、如何解決,沒有強制的機制。有的曝光后,當地有關部門不聞不理、置之一邊,導致最終沒有下文,不了了之,有的舉報人甚至被報復。同時網絡反腐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也還存在著一些先天不足:有人利用網絡具有虛擬性、隱秘性的特點,無中生有、道聽途說、舉報不實、造謠中傷,或在網絡上發(fā)表帶有強烈情緒化和煽動性的言論,故意夸大歪曲事實,進行誹謗謾罵以及人身攻擊,干擾普通民眾的判斷。
隨著網絡曝光、網絡反腐的增多,隨著群眾參與網絡反腐的熱情越來越高漲,對網絡反腐這個新陣地、新戰(zhàn)場、新平臺,如何能夠利用的更好,如何能有效進行規(guī)范,建立機制成為新課題。面對網絡監(jiān)督獨有的優(yōu)勢和網絡背后的民意分量,積極引導并用好網絡監(jiān)督這支“奇兵”,并使其形成一股重要有效的反腐力量,應當成為各級政府尤其是紀檢監(jiān)察部門的一項緊迫任務, 這些給各級黨委、紀委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高度重視互聯網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中的重要作用,把它作為反映社情民意的窗口,注意核查從新聞媒體和網絡輿情反映出來的案件線索,重視發(fā)揮包括網民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作用。
這給各級紀委做出了榜樣。要因勢利導,構建起更加完善、成熟的反腐網絡制度、法律法規(guī),健全反腐倡廉網絡舉報和受理機制、網絡信息收集和處置機制,使網絡輿情成為反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讓網絡監(jiān)督更加有力,讓民意反腐更加順暢,讓道義和輿論壓力能夠迅速而有效地轉化為權威機構的制度約束和查處行為。有關部門應主動在網上收集舉報材料,隨時接受網民的舉報與投訴,將政務微博建成反腐倡廉的網絡平臺。
保護網絡舉報人的人身安全及其合法權益。隨著網絡實名舉報越來越多,舉報者受到迫害、打擊的案例也時有發(fā)生。早在十七大報告中,中央就明確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就網絡反腐來說,保障群眾的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就是不僅保障廣大網民敢于舉報,而且保障他們在舉報腐敗惡行之后,仍然擁有“免于恐懼的自由”。如何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也是相關部門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當務之急。
網絡反腐還要更加規(guī)范化,盡快建立健全機制,避免新生事物被不法分子利用而受到損害。網絡的隨機性特點使它的違法成本較低。一方面社會希望網絡反腐繼續(xù)發(fā)揮它的積極作用,揭發(fā)那些腐敗官員;另一方面,這把“雙刃劍”會傷及無辜。所以,對于利用網絡媒體、利用公眾的關注,進行造謠中傷、誹謗的要進行及時查處,避免傷及無辜,避免成為別有用心者的武器。也應警惕那些以“舉報”之名,行誣陷、造謠之實的“不實舉報”。如何使網絡反腐趨利避害,有關部門應認真研究,拿出方案,形成機制。
(作者為東北大學軟件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