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之際,弦歌如訴。2012年11月1日晚,上海音樂院交響樂團和藝術家們在時隔三年后再次來到國家大劇,為“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藝術精品展演周”奉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大音之韻——大型協(xié)奏曲·交響樂樂會”。
“春華秋實”活動是個旨為國內(nèi)外專業(yè)藝術院校師生供展示教育及藝術創(chuàng)新成果,并為社會大眾提供高質量益演出的平臺。自2009年以來,全國各大藝術院校紛紛京獻演,為首都觀眾奉獻了數(shù)十場各種形式的高水準演。上海音樂學院在2009年秋參加了第一批“春華秋實”的演出,此次再度來京,在學院黨委書記桑秀藩和副院、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教授的率領下,由指揮系主任張勇教授執(zhí)棒的交響樂團和秦立巍、王玨、于冠群、張倩、張金茹等藝術家共計一百余人的龐大演出陣容亮相國大劇院音樂廳,既代表著全體上音人對音樂藝術的理想追求,也體現(xiàn)了國際一流音樂學院的素質與風采。
音樂會在歌劇《卡門》序曲狂野熱烈的氣氛中拉開帷。青年嗩吶演奏家、碩士研究生張倩淵在根據(jù)傳統(tǒng)民間曲改編的嗩吶協(xié)奏曲《一枝花》中技藝精湛、聲情并茂演繹,贏得了在場聽眾的滿堂彩,使音樂會達到了第一高潮。近年來活躍于國際歌劇舞臺的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冠群以兩首意大利歌劇經(jīng)典詠嘆調——威爾第《游吟詩》中《一個寧靜的夜晚》和普契尼《波西米亞人》中的當初為愛而來》展示了作為優(yōu)秀歌劇演員的過人稟賦,融完美的聲樂技巧和出色的戲劇表現(xiàn)為一體,一時間將音會現(xiàn)場變成了歌劇舞臺,使人久久回味,擊節(jié)不已。
音樂會上半場的最后一個曲目亦是全場演出最大的點:這就是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前院長楊立青教授的作——大提琴協(xié)奏曲《木卡姆印象》。作曲家本人在談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時說:“我只在新疆逗留了短短的四、五天,留下的僅是些時斷時續(xù)、浮光掠影的點滴印象,但,所到之處,東道主的盛情款待、誘人的鮮果美酒、披歷史塵埃的原住民居留地和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民間音家的木卡姆音樂表演,卻久久地盤亙在我的記憶里,難忘懷。透過那歌聲和樂聲,我仿佛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情奔涌、豪放不羈的性格,他們對自己這個民族的往昔史的凝注與吟唱,他們對未來的遐思和夢想……”而這色彩斑斕絢麗、意象奇特動人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確實體了作曲家爐火純青的技巧和博大雄渾的氣魄。通過對維爾族民間音樂素材特性的敏銳捕捉和對西方交響音樂創(chuàng)語匯的獨到運用,并將其融合在獨具個性的結構框架之,作曲家所呈現(xiàn)的絕不僅僅是“我臆想中的木卡姆音樂一個速寫般的摹寫而已”,而是深具中國西域風味和激的不朽音詩。令人贊嘆不已的技術語言——細膩多變的體、纖微畢妙的配器和嚴謹大氣的結構掌控力,都不動色地融匯到對于山川、歷史、人文與音聲的深刻感悟之,行云流水、汪洋恣意,宛若隨口吟詠而出,竟無半點鑿匠痕。在享有國際盛譽的青年大提琴家秦立巍和指揮張國勇教授的深情演繹下,我們不僅無比真切地感受到作曲家“希望能夠借此向這個偉大的兄弟民族和他們那于傳奇色彩的音樂致以發(fā)自深心的崇高敬意”,而且更理由相信:在中國當代學院派音樂的現(xiàn)實題材的交響音文獻中,又增添了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而這位在中國代音樂創(chuàng)作進程中頗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的個人風格亦進一新境界。
音樂會下半場,首先由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教師、青鋼琴家王玨演繹了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xié)奏》的末樂章。這部協(xié)奏曲集龐大的規(guī)模、豐富的素材、宏偉的氣勢、細膩的描繪與高超的技巧于一體,具有后期漫主義音樂所特有的復雜表情與作曲家高度個性化的悠氣韻與史詩氣概,是西方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鋼琴協(xié)奏曲一。第三樂章具有令人生畏的演奏技巧和極其復雜微妙音樂表現(xiàn)力,選擇這一曲目本身亦代表了演奏者的過人力,王玨的演繹為現(xiàn)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隨后,年十六歲的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學生張金茹對拉威爾《茨》的演繹則使人驚嘆不已。近于枯瘦怪誕的小提琴獨、富于吉普賽特征的特殊音程以及獨出心裁、不落俗套結構布局和配器手法,都賦予這部作品嶙峋精致的獨特質和迷人的異域效果。而張金茹扎實過人的演奏技巧和準穩(wěn)定的現(xiàn)場發(fā)揮,都使作品的意境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現(xiàn),也使在場聽眾感受到上海音樂學院弦樂藝術的深厚淀,可謂棟梁之才,層出不窮。
上次“春花秋實”的上音“大音之韻”音樂會上,張國勇教授和“上音”樂團最終以一曲驚天地、泣鬼神肖斯塔柯維奇《第五交響曲》技驚四座,而作為場音樂會壓軸曲目的是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基的響詩《羅馬松樹》。雷斯皮基是19世紀晚期至0世紀之初的意大利作曲家中為數(shù)不多的有代表性交響音樂作曲家之一。其代表作著名的"羅馬三曲"(《羅馬噴泉》、《羅馬松樹》和《羅馬節(jié)》),均完成于1914-1928年之間的羅馬。作家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再現(xiàn)了這座千年古城的風氣質以及一個意大利人對民族古老傳統(tǒng)的深情回。松樹,也許是羅馬乃至亞平寧半島上最富于地特性的植物,并且凝結了從古羅馬時代以來的無風雨歷程。松樹,不僅僅是自然的物種,更是最引起作曲家懷古憂思的生情之景。這部對交響樂構成極大考驗和挑戰(zhàn)的作品可謂全面驗證上海音學院交響樂團綜合實力的試金石。在張國勇教授出色指揮下,以青年小提琴家吳淑婷為首席的“上音”樂團將樂曲的四個樂章(《波爾格斯別墅的松樹》、《地墓穴附近的松樹》、《吉亞尼科洛山崗上的松樹》和阿皮耶軍用大道旁的松樹》)所表現(xiàn)的彼此關聯(lián)又各個同的情景刻畫得栩栩如生,氣象無限,使聽者如同身臨境,心動神弛。盡管是第一次演繹這部作品,上海音樂院的師生們卻以他們精湛的技藝和對作品的獨到理解,向所有聽眾展示了由松樹所引發(fā)的對古老意大利輝煌往昔悠遠記憶,成功地揭示了潛藏在自然風物背后的崇高而邃的人文精神,其演繹的動人精彩之處,絕不下于聆聽際一流樂團演出時的感受。這部兼具后期浪漫主義和印主義風格特征的管弦樂精品也就此進入了上音樂團的保曲目之中,同時也昭示著上海音樂學院的交響音樂演奏平登上了新的高度。
繼上海音樂學院2009國家大劇院之行的圓滿成功之,2012年的上海音樂學院“大音之韻”音樂會再次為這美麗的建筑烙上了輝煌的印記。本場音樂會聚集了中國今具有國際聲譽的一批優(yōu)秀音樂藝術家,顯示出上海音學院在創(chuàng)作與表演方面的驕人實力,其曲目范圍之廣、難度之大、質量之高,在當下的國內(nèi)演出中亦不多見。上音樂學院不僅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夕獻上了一份精美的物,也為熱愛音樂的首都聽眾再次留下了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