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昕
(四川警察學院,四川瀘州 646000)
hate crime 是警務英語中常見的術語。由于國內(nèi)沒有對應的罪名,人們找不到現(xiàn)成的翻譯,致使該詞的中文譯名紛繁蕪雜,不利于術語的規(guī)范和統(tǒng)一,也妨礙讀者對該術語的理解。
hate crime 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20 世紀80年代的美國,是新聞記者和政客杜撰的新詞。他們用hate crime 來描述一系列針對猶太人、亞裔和非洲裔美國人的案件。英國文化委員會出版的English for Modern Policing(《現(xiàn)代警務英語》(筆者譯))一書對中國警務英語教材的編寫有較大影響,書中將hate crime 定義為“偏執(zhí)和偏狹的暴力,欲因種族、民族、國籍、宗教、性取向或殘疾而傷害或恐嚇某人”[1]。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將其定義為“全部或部分由于行為人在種族、宗教、殘疾、性取向、民族、國籍等方面的偏見引起的對他人人身、財產(chǎn)或社會的刑事犯罪,也稱偏見犯罪”[2](以上引文部分均為筆者譯)。目前,關于hate crime 的立法已不局限于英美兩國,全世界約有30 多個國家出臺了專門針對該罪的法律規(guī)定。聯(lián)合國雖未專門出臺針對hate crime 的文件,但在《世界人權宣言》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分別提到,“人人有資格享有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chǎn)、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區(qū)別”[3],“不得包含純粹基于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或社會出身的理由的歧視”[4]。
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自1992年起根據(jù)Hate Crime Statistics Act(《仇視罪數(shù)據(jù)法案》(筆者譯))對hate crime 進行統(tǒng)計,2009年,共發(fā)生該類案件6604 起。其中,單一歧視案件有6598 起,造成8322 人遭到侵害。在單一歧視的案件中,48.5%以種族歧視為動機(其中,71.4%針對黑人,17.1%針對白人,3.9%針對亞裔),19.7%以宗教偏見為由(其中,70.1%反對猶太教,9.3%反對伊斯蘭教),18.5%與性取向偏見有關(其中,55.6%歧視男同性戀,15.0%歧視女同性戀),11.8%與民族或國籍偏見有關(其中62.3%針對拉美裔移民),1.5%為歧視殘疾人案件(其中72%針對智力殘疾,25%針對肢體殘疾)。案件類型主要有:針對人身的犯罪(例如謀殺、強奸、重傷害、一般傷害、恐嚇),針對財產(chǎn)的犯罪(例如搶劫、夜盜、盜竊、縱火、毀壞財物),針對社會的犯罪[5]。值得注意的是,數(shù)據(jù)中不但顯示了多數(shù)人對少數(shù)人的歧視,也反映了少數(shù)人為報復多數(shù)人而產(chǎn)生的反歧視。
由此可見,hate crime 本質(zhì)上是一種侵犯人權的罪行,以偏見或歧視為動機,往往以特定群體里的不特定人為侵害對象,所犯罪行往往會對受害人及其所屬社會群體造成惡劣影響。
隨著全世界對人權問題的普遍關注,關于hate crime 的討論亦會更加廣泛和頻繁。目前,中國刑法還沒有關于hate crime 的條文。在中國法律中找不到相關規(guī)定,該術語的翻譯成了“無據(jù)可循”,出現(xiàn)了多種譯名。
先來看看英文術語中這兩個詞的基本含義和用法。多數(shù)詞典中,hate 是及物動詞,表示“憎恨、討厭某人或某物”,也可作名詞使用,表示“憎恨、厭惡”;crime 是名詞,表示“罪、罪行、犯罪活動、不法行為”。結合該術語的內(nèi)涵,hate 是作名詞定語使用的,兩個單詞合在一起表示一種罪名。
筆者從涉及該術語的學術文章、新聞報道以及網(wǎng)絡資料中找到多種譯名,如:“仇恨犯罪”“仇視犯罪”“仇恨罪行”“仇恨性犯罪”“種族仇恨犯罪”“種族仇恨罪”等,但沒有哪一種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其他或占主導地位。并且,這些譯名由于種種原因,顯得不太合適,不能作為術語的中文名稱固定下來。
一些學者、譯者直譯hate crime,將每個單詞分別譯出,合并后譯為“仇恨犯罪”[6-8]。這個譯名會給讀者造成誤解:犯罪是該仇恨呀,還能熱愛犯罪?難道“仇恨”犯罪行為或犯罪分子也能構成犯罪?即,根據(jù)習慣,人們往往將譯名“仇恨犯罪”視為動賓短語,與原術語的定語加名詞結構不符。中文里,“仇恨”可作名詞或動詞,例如“產(chǎn)生仇恨”(名詞),“仇恨帝國主義”(動詞)。通常作名詞時,“仇恨”后面沒有別的詞語,若有,往往就成了動詞,形成動賓結構。當然,也有例外,“仇恨心理”就是偏正結構。因此,將“仇恨犯罪”視為偏正結構也可以,只是不太符合用語習慣。同理,在“仇視犯罪”[9]這個譯名中,由于“仇視”一般是作動詞使用,加之“犯罪”在此語境中是名詞,該譯名也是個動賓結構。正如陳中繩教授在討論《英漢大詞典補編》中的“缺漏和失誤”時,專門指出書中“hate crime 仇視犯罪”是誤譯,“自應正解正譯為‘敵意侵犯人權罪’”[10]?!皵骋馇址溉藱嘧铩边@個意譯的名稱,起到了一定的解釋說明作用,抓住了該罪的實質(zhì)是侵犯人權;但比不上原術語簡潔,并且,原術語豐富的法律內(nèi)涵是這幾個字解釋不清的,反而造成疏漏。正所謂,不言尚有,言之則失。在“仇恨罪行”[11]中,由于“罪行”是顯而易見的名詞,該譯名也是一個容易讓讀者產(chǎn)生誤解的動賓結構。而“仇恨性犯罪”[12]這個譯名,由于“性”可以理解為“性質(zhì)”,給這種犯罪定性,似乎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性”還有一層意思是“性行為”,讀者可能將其理解為“仇恨性行為方面的犯罪”,這樣一來,該譯名不但又成了一個動賓結構,還會極大地歪曲原罪名的內(nèi)涵。接著來看“種族仇恨犯罪”[13]和“種族仇恨罪”[14]。這兩種翻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補譯。在原術語hate crime 中,并沒有種族的意思,是譯者補充出來的。前面通過分析該罪名的內(nèi)涵,可以了解到,該罪不僅包括基于種族的歧視,還包括了基于宗教、國籍、民族、性取向、殘疾等情況的歧視。而以種族歧視來代替所有歧視,明顯是以偏概全,曲解了術語本來的含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談論2010年美國的人權情況時,剛在段首以中心句的形式提到“種族仇恨犯罪頻發(fā)”,在同一自然段中馬上又說“美國共發(fā)生6604 起仇恨犯罪,其中4000 起與種族歧視有關,1600 起與宗教仇恨有關”[15]??吹竭@里,讀者會想,宗教仇恨算不算種族仇恨呢?到底是“種族仇恨犯罪”還是“仇恨犯罪”?似乎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都拿不準,可見該術語的使用混亂到了何種程度。
通過以上討論,可見hate crime 這個術語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譯名,各種譯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譯,且該術語的使用混亂,容易給讀者造成錯誤的理解和印象,也不利于關于該術語及相關人權問題的溝通和交流。究其原因,文化缺省、翻譯方法不當是關鍵。
眾所周知,警務與法律密切相關,hate crime 這個術語也常見于法律英語。而中國的法律體系、部門法與其他國家的法律體系、部門法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突出了法律語言翻譯中的文化缺省,也增加了法律詞匯翻譯的難度”[16]。要譯好這個術語,必須兼顧中外法律文化特點,防止文化缺省。
hate crime 的現(xiàn)有譯名有的采用直譯法,有的采用意譯法。在直譯該術語時,譯者忽視了中文的特點和我國法律用語的特色,生硬地將語料組合(如“仇恨犯罪”“仇視犯罪”“仇恨罪行”),造成意義混淆,使讀者容易產(chǎn)生誤解。意譯的時候,不同譯者理解角度和深度不同,譯名難以統(tǒng)一,定名容易出現(xiàn)或模糊籠統(tǒng)或過分細化的傾向[17],要么以偏概全(如“種族仇恨犯罪”“種族仇恨罪”),要么產(chǎn)生歧義(如“仇恨性犯罪”),要么不夠簡潔,難以還原(如“敵意侵犯人權罪”)??梢?,單獨的直譯法或單獨的意譯法都不能準確地翻譯該術語。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采用仿譯的方法,用本族語言材料逐一翻譯原術語的語素,轉植原詞的意義和內(nèi)部構成形式[18],才能保證“表達的精確化,信息傳遞的簡潔性,信息交流的直接性”[19]和可還原性。
其實,更準確地說,hate crime 是出于歧視(prejudice)和偏見(bias)的犯罪動機而實施的犯罪。在中國,犯罪動機不屬于犯罪構成的要件,刑法沒有專門強調(diào)“仇恨”“偏見”“歧視”這些動機的條文規(guī)定和相關罪名,沒有把種族、性取向納入討論范疇,其他幾個因素如宗教、國籍等也只是分散在一些法律條文中。但是,刑法第二百四十九條“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和第二百五十條“出版歧視、侮辱少數(shù)民族作品罪”對hate 的翻譯仍有借鑒意義。中文里,“仇”和“恨”是同義詞,“仇恨”是一個并列式詞語,在翻譯hate 的時候,取其中一個字就足夠了??紤]到原術語強調(diào)犯罪動機和中國法律語言的相關表述,可以把“歧視”的“視”保留,也就是說,將hate 翻譯成“仇視”,與前文所提“仇視犯罪”相似。要避免這個動賓結構造成的意義混淆,關鍵是要翻譯好crime。縱觀中國法律,罪名往往是某某罪,而不是某某犯罪,例如“綁架罪”“強奸罪”“遺棄罪”都是以“罪”這個專業(yè)名詞結尾。盡管“綁架”“強奸”“遺棄”這三個詞都是動詞,但是這種動詞加名詞的結構,在法律語言語境中,卻并不是動賓結構,而是偏正結構。也就是說,在罪名表述中,通常意義上的動詞轉換成了名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名稱,自然不會造成誤解。最后,保留原術語的定語加名詞結構,將“仇視”和“罪”合并起來,形成中文里對應的偏正結構,用“仇視罪”作為hate crime 術語的中文譯名。
考慮到hate crime(仇視罪)一詞在對外交流中的作用和它作為警務、法律專業(yè)術語的特點,其譯名準確與否意義重大。然則目前國內(nèi)該術語的譯名多雜,亟待規(guī)范和統(tǒng)一。筆者在分析既有譯名的基礎上,兼顧中外法律文化特色,采用仿譯的方法對術語進行翻譯,做了一定的嘗試。以上見解,若有不當之處,懇請學界同人批評、指正。
[1]ROBERTS M.English for Modern Policing:Student’s Book[M].London:British Council,2006:17.
[2]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UCR:Uniform Crime Reporting Handbook[M].Washington DC:U.S.Department of Justice,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2004:151.
[3]聯(lián)合國.世界人權宣言[EB/OL].(1948-12-10)[2011- 08- 23].http://www.un.org/zh/documents/udhr/.
[4]聯(lián)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聯(lián)合國大會1966年12月16日通過)[J].真理的追求,1999(3):28—33.
[5]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Hate Crime Statistics,2009[M].Washington,DC:U.S.Department of Justice,F(xiàn)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November 2010.
[6]王文華.美國反“仇恨犯罪”刑事法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 (1):103—110.
[7]顧衛(wèi)平.美國仇恨犯罪論綱[J].湖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9 (10):53—56.
[8]雅各布,波特.仇恨犯罪——刑法與身份政治[M].王秀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
[9]GREEN D P,GLASER J,RICH A.仇視犯罪[J].孫敬儀,譯.科技英語學習,2005 (10):46—48.
[10]陳中繩.《補編》小評[J].上??萍挤g,2000(2):61.
[11]維基百科.仇恨罪行[EB/OL].(2009- 05- 14)[2011-08-23].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B%87%E6%81%A8%E7%BD%AA%E8%A1%8C.
[12]SOLOMON C.消除工作場合的仇恨[J].李麗林,譯.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1993(2):22—24.
[13]李其榮.歧視與平等:美國人平等觀的悖論[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5 (3):78—82.
[14]文雨.美兩少年被控種族仇恨罪[N].檢察日報,2003-11-18 (4).
[15]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0年美國的人權記錄[J].人權,2011 (3):2—11.
[16]馬莉.法律術語翻譯中的文化缺?。跩].中國科技術語,2010 (5):33—36.
[17]周其煥.外來語詞匯吸納方法探討[J].科技術語研究,2002 (3):9-10.
[18]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98-199.
[19]金其斌.漢語外來詞語翻譯中的仿譯研究[J].中國科技術語,2007 (2):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