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圣”杜甫曾寫過題為《別房太尉墓》一詩,來悼念他的一位摯友,其中有“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兩句。“把劍覓徐君”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代吳國派遣使臣季札帶著禮聘出使晉國。在路經(jīng)徐國時,季札受到徐國國君的盛情招待。徐君見季札腰間掛著一柄長劍,贊不絕口。季札會意,原想把寶劍送給徐君,可是按照春秋禮儀,外出使臣必須佩帶寶劍,季札決定等他回來再把寶劍送給他。
可萬萬沒有想到,季札還沒回來,楚國已經(jīng)出兵犯境,徐君身臨前線,不幸戰(zhàn)死。季grQLUODFcWcwoh6652vjoQ==札回到徐國得到徐君死去的消息,心里十分悲痛,特地備了酒食到徐君墓地祭奠。為了實(shí)踐自己贈劍的許諾,季札解下腰間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然后依戀不舍地離開墓地。
想買書,店內(nèi)卻沒有老板,書友可以在紙上寫下自己購書的名單,將錢款自行放入錢筒中,這成為臺灣“BOOK ANEW”二手書店的特色。27歲的老板認(rèn)為,“愛書的人素質(zhì)高,不會偷書,”且書的單價低,轉(zhuǎn)賣也無法獲利。信任的后果是,書友們一般多塞錢支持他。
以上的故事本身并不驚天動地,但足以證明:誠信是一種美德,是人性中最重要的美德。確實(shí),在我們眼中,誠信是美麗的,它能給世界帶來溫暖的陽光;誠信是永恒的,它只占據(jù)心靈中的一個很小的角落,就會影響人的一生。
初唐四杰之一盧照鄰有詩云:“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在現(xiàn)代文明程度逐步提高的今天,我們把“誠信”的重要性上升到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度,對它的評價也是不同凡響,那么,如何讓誠信這種美德在我們身上發(fā)揚(yáng)光大,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一份嚴(yán)峻的考卷。
編輯 袁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