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如平
臺灣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的臺灣島是中國第一大島,位于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其西與福建省僅一水之隔。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后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臺灣島。
歷史上對臺灣的稱呼幾經變化,始稱“夷”?!渡袝び碡暋分械摹盎础⒑NP州,……島夷卉服……”,學者認為“島夷”就是對臺灣最早的稱呼?!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中記載徐福上書中所稱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后人認為“瀛洲”即臺灣。漢朝稱臺灣為“東!”、“夷洲”?!逗鬂h書·東夷列傳》說:“會稽海外有東!人,分為二十余國。又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數萬家。人民時至會稽市。會稽東冶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澶洲者?!彼?、唐、宋、元稱臺灣為“流求”或“琉球”,明初稱臺灣為“東番”。據清李麒光所著《蓉州文稿》記載:“明之萬歷間,海盜顏思齊踞有其地,始稱臺灣?!倍F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的祖父連橫考證,顏思齊率其黨人入居臺灣為天啟初年,實際上在西班牙人、荷蘭人入侵臺灣之前,“土番之時,閩人已呼東番為臺灣矣?!保ā杜_灣通史·開辟紀》)據此,“臺灣”這一名稱出現在明朝后期,至今約400年左右。
臺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連橫說:“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于今是賴?!榫S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yè)者,其功偉矣?!保ā杜_灣通史·自序》)
中國封建王朝經營臺灣,在臺灣行使國家權力,有文獻記載最早是在公元230年,《三國志·吳書》中的《吳主傳》、《陸遜傳》、《賀全呂周鐘離傳》和《資治通鑒》第七十一至七十二卷都有記載。孫吳大帝黃龍二年(公元230年)正月,孫權因保境拓疆之需,“遣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彪m然廷議時,重臣陸遜、全琮皆諫,以為:“桓王創(chuàng)基,兵不一旅。今江東見眾,自足圖事,不當遠涉不毛,萬里襲人,風波難測。又民易水土,必致疾疫,欲益更損,欲利反害。且其民猶禽獸,得之不足濟事,無之不足虧眾?!钡鄄糯舐缘膶O權還是決定“遠規(guī)夷洲,以定大事”,即鞏固和發(fā)展吳國的統治地區(qū)。衛(wèi)溫大軍臺灣之行歷時一年,最后因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但得夷洲數千人還”,“衛(wèi)溫、諸葛直皆以違詔無功,下獄誅”。衛(wèi)溫大軍遠規(guī)夷洲,從孫權“欲俘其民以益眾”、“開疆拓土以壯大經濟、軍事實力”的目的來看,是一次得不償失的軍事行動,對衛(wèi)溫、諸葛直來說則是悲劇。但從政治層面來分析,其歷史意義是十分深遠的。這是我國歷史上大陸與臺灣之間第一次有記錄的大規(guī)模交往,也是我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出航臺灣,在邊遠地區(qū)開疆拓土,并在臺灣行使國家權力。臺灣學者李天鳴在《中國疆域的變遷》一書中也明確指出“夷洲就是臺灣,這是中國經營臺灣的開始?!迸_灣省文史委員會編的《臺灣史》亦強調:“以會稽之方位而言,其近海大島,所謂夷洲,似除臺灣莫屬?!薄肮乓闹藜唇衽_灣之說,似已無可疑之點?!?/p>
上世紀初,臺灣日治時期,日籍考古學者在臺北新店溪古亭莊河畔(現為古亭河濱公園)進行考古作業(yè)時,挖掘到4塊古磚,由松延英雄先生于1924年7月2日寄贈臺北博物館。連橫《雅言》(作于1933年前后)云:“三十年前臺北新店溪畔,有人掘地,得古磚數塊;現藏臺北博物館,磚色黝而堅,重三斤許,長尺有三寸,寬五寸,厚二寸,底有紋,與《吳中金石錄》所載赤烏磚相似;豈吳人之所遺歟?”“吳人之來也,當由淡水溯江而上至于新店(溪)流域,筑壘駐兵,以鎮(zhèn)蠻族;故有此磚。”(轉引自張崇根輯注《臨海水土志》“自序”的附記),從考古角度佐證了此次軍事行動。大陸學者張崇根在《三國孫吳經營臺灣考》一文中亦明確指出:“從臺灣高山族社會發(fā)展的情況看,不要說當時(指三國時期),即便到了明清時期,他們的房屋建筑主要仍是用竹、土、草、木,無需磚一類的材料。顯然在臺灣與大陸的交換中是用不上磚這類商品的。”“聯系吳國在新控地盤一貫增設郡縣,筑城據守的做法,我們可以推斷孫吳軍隊帶了磚到夷洲去,其目的是為了在那里筑城置守”。
2013年3月16日,在臺灣圓山飯店舉辦的“海峽兩岸紀念衛(wèi)溫船隊遠航臺灣1783周年座談會”上,臺灣師范大學於仁鋒教授說張崇根先生曾委托他到臺灣博物館查找這4塊古磚,但沒有完成任務。3月18日,西南政法大學潘國平教授專門拜訪臺灣“國立博物館”館長張譽勝教授,在潘國平教授的認真執(zhí)著和博物館專家的努力配合下,終于在庫房里找到了古磚。這幾塊古磚是衛(wèi)溫遠航臺灣的重要實物佐證。
衛(wèi)溫大軍遠規(guī)夷洲,《三國志》和《資治通鑒》等古代史料語焉不詳,而對夷洲(臺灣)的描述則更少?!皡侨松颥摰摹杜R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保ㄖ泄仓醒肱_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編《中國臺灣問題》)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于1993年9月1日發(fā)表的《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也指出:“距今1700多年以前,三國時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等對此就有所著述,它是世界上記述臺灣最早的文字?!?/p>
《臨海水土異物志》是孫吳臨海郡的地方志,也是臺州最早的方志,《隋書·經籍志》錄于史部地理類。原書早佚,但歷代著述征引者多,如晉戴凱之的《竹譜》、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及《后漢書·東夷列傳》注、《太平御覽》、《藝文類聚》、《太平寰宇記》等大量古籍都加引錄,因而得以保存其片斷,同時由于省略、傳抄筆誤等原因造成該書異名有《臨海水土志》、《臨海志》、《臨海異物志》、《沈志》等至少13個之多。元朝陶宗儀、清末民初的楊晨、王仁俊等都作過輯佚工作,但均不完善,內容最為完備、精確的則是中央民族大學張崇根先生輯注的《臨海水土志》。
《臨海水土異物志》作者為[吳]沈瑩。關于沈瑩,《三國志》無傳,僅是《吳書·三嗣主傳》及裴注引干寶《晉紀》、《襄陽記》記載統率過“青巾軍”且屢陷堅陣,于天紀四年(公元280年)在丹陽太守任上戰(zhàn)死于吳亡之役。有人認為沈瑩是臨??ふ掳踩?,但學者考證沈瑩“大抵是吳興武康人”,“或疑其曾任職臨??ぁ?,并分析其年輕時可能參與遠規(guī)夷洲之役,吳法先生在《臺灣歷史札記》一書中說:“看他論述的準確和詳細,顯然不是依靠傳聞,頗有可能是親身到達臺灣的耳聞目睹,經過調查而有意記錄下來的。”而著書時間應為臨海建郡(公元257年)之后,吳亡(公元280年)之前。
《臨海水土異物志》對夷洲(臺灣)的歷史地理、社會狀況、風土人情、物產等作了詳細介紹:
“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溪。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
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
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居室,種荊為〔藩障〕。土地饒沃,既生五谷,又多魚肉。舅姑子婦男女臥息,共一大床,交會之時,各不相避。能作細布,亦作〔斑〕文布,刻畫其內有文章,以為飾好也。其地亦出銅鐵,惟用鹿!〔為〕矛以戰(zhàn)斗耳。磨礪青石以作矢鏃刃斧。環(huán)貫珠!。飲食不潔。取生魚肉雜貯大〔瓦〕器中,以〔鹽〕鹵之,歷〔月馀日〕仍啖食之,以為上肴。呼民人為‘彌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十馀丈,以著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聞四五里如鼓。民人聞之,皆往馳赴會。飲食皆踞相對,鑿床作器如稀槽狀,以魚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粟為酒,木槽貯之,用大竹筒長七寸許飲之。歌似犬〔嗥〕,以相娛樂。
得人頭,斫去腦,剝其面肉,留置骨,取犬毛染之以作鬢眉發(fā)編,具齒以作口,自臨戰(zhàn)斗時用之,如假面狀。此是夷王所服。戰(zhàn),得頭,著首還。于中庭建一大材,高十馀丈,以所得頭差次掛之,歷年不下,彰示其功。
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與作夫妻,同牢而食。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齒。”……
林惠祥先生在《中國古書所載臺灣及其番族之沿革略考》一書中明確指出“夷洲之方向、地勢、氣候、風俗與臺灣極相似,舍臺灣外無所指。且近時日本人曾在臺北發(fā)現指掌印之古磚,推其時代即屬三國,故夷洲之為臺灣絕無疑義”。今年3月,在參加“海峽兩岸紀念衛(wèi)溫船隊遠航臺灣1783周年座談會”以后,筆者與臺州市臺辦副主任邵宏慧先生等到位于臺東市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考察,該博物館展示的卑南、八里十三行、番仔圓、大邱圓、圓山、芝山巖等距今2000至1600年左右的文化遺址挖掘出的實物,展現的當時風俗,與《臨海水土異物志》的描述高度吻合。比如“男人穿耳,女人斷齒”,卑南人有拔齒風俗,在古時賽夏族、布儂族原住民中非常流行,有考古的飾品和拔齒后的頭骨展示;這個習俗遲至明代還保留著,明朝人陳策“親睹其人其事”,在其《東番記》中說“男人穿耳,女人斷齒,以為飾也?!倍┮迦酥钡缴鲜兰o初尚有拔齒之風俗。又如“有銅鐵礦,卻不懂冶煉,以鹿!為矛,磨礪青石以作矢鏃刃斧”,該館展示的芝山巖遺址出土文物中有鹿角武器,每個文化遺址都有出土青石矢鏃刃斧。又如“大家族聚居”,在圓山文化遺址中得到佐證,該館還展示了布儂族家庭以父系大家庭聚居,昔日同住一房屋可多達四五十人。又如“獵首”、“換婚”等習俗以及社會無統一組織(“各號為王”),該館亦有展示。至于鹽鹵魚肉,至今臺灣居民尚有此習俗。而“方位和氣候”,則是非常明顯的。惟“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今不知何處,有待考證;“去郡二千里”,按章安至基隆港直線距離約880里,相去甚遠,但分析1783年前的航海技術,風帆巨浪,幾經磨難曲折,誤算一倍也是可以理解的。
關于衛(wèi)溫大軍始發(fā)地,毫無異議是吳都建業(yè)(今南京),關于出???,學者們普遍認定是章安(今浙江省臺州市)。章安在漢初先后屬東海國(東甌國)和東越國,漢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縣,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改名章安,漢順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至孫吳大帝赤烏二年(公元239年),陸續(xù)分置永寧、松陽、(南)始平、臨海、羅陽、羅江6縣,孫吳會稽王太平二年(公元257年)二月,分會稽郡東部(即上述7個縣)置臨???,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浙江的臺、麗、溫3市和寧波、金華小部分區(qū)域及福建閩江以北沿海地區(qū),郡治章安。
早在漢代,會稽郡東部都尉即遷入章安,三國初期,東部都尉則一直在章安,至公元257年,以會稽郡東部(都尉)置臨海郡。而臨??ひ阅希窀=ǖ拇笃恋厣形唇?,遲至孫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才于西部山區(qū)設置建安郡,而沿海的今泉州、廈門、漳州一帶尚未開發(fā),亦還處于荒蠻之地,故章安時為孫吳最南端的地域政治中心和軍事重鎮(zhèn),也是向南拓展的橋頭堡。三國時期交通條件還極為落后,大山往往是天然的屏障,大河是天塹,沿海地區(qū)水路交通成為主要形式。吳國的造船技術在三國處領先地位,《南洲異物志》載,“大者長二十余丈,高去水面三二丈,望去如閣道,載六七百人,貨萬斛?!倍端涀ⅰ份d,大船能載三千人。章安的靈江兩岸有多個造船基地,擁有章安湖這個理想的水軍屯駐地,而原章安地,時屬永寧縣,但仍歸東部都尉管轄的橫嶼船屯(今溫州平陽縣)是吳國最大的船場。章安港是我國東南沿海最先崛起的古港,是北起遼東,南至瓊崖(海南島)的海上航運樞紐。客觀的地理位置、優(yōu)越的航運條件和軍事設置決定了衛(wèi)溫、諸葛直從建業(yè)出發(fā),到章安會集水軍出海遠航夷洲(臺灣)。因而在其他州郡方志中鮮見夷洲的介紹,而《臨海水土異物志》及以后的《臨海記》、《初學記》直至南宋的《嘉定赤城志》皆以臨海統稱夷洲。(作者系中共臨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