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筱華 于文寧 楊露梅 石家莊市中醫(yī)院(石家莊050051)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氣流受限為特征的肺部疾病,氣流受限具有部分可逆性,有效的治療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病程的進展。目前,控制該病急性期癥狀的措施臨床較常見,但是其穩(wěn)定期治療是臨床實踐的一個重要問題。中西醫(yī)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然而西醫(yī)治療中吸入糖皮質激素會導致肺部真菌感染的潛在風險,且某些病例臨床中并不能完全配合將藥物吸入氣道,導致藥物浪費;家庭氧療者對吸氧濃度及吸氧時間把握不嚴格,亦限制了其臨床應用;新興發(fā)展的外科治療技術因花費較大,要求嚴格,目前大部分COPD患者尚不能承受其巨大的經濟壓力,亦不宜作為COPD 患者的基礎治療措施[1]?;谖麽t(yī)措施的局限性、短暫性、昂貴性和COPD 疾病纏綿難愈的特點,中醫(yī)辨證論治的整體思維、中藥藥效的持續(xù)長久、絕大部分患者可承受的費用和治療過程的較少不良反應等優(yōu)勢較為符合COPD 穩(wěn)定期的治療原則,其中以“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較具代表性。多年來本院應用醫(yī)院制劑消喘散能顯著減輕患者的癥狀和體征,減少急性發(fā)作次數,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匯報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500例患者均為2010年6月~2013年3月在本院肺病科門診三伏貼治療患者。其中男226例,女274例;年齡10~75歲;病程6個月~35年。診斷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以咳嗽、咯痰為主要癥狀或伴有喘息,每年發(fā)病持續(xù)3個月,并連續(xù)2年或2年以上;②排除有咳嗽、咯痰、喘息癥狀的其他疾病(如肺結核、肺膿腫、支氣管擴張、心臟病、心功能不全等)。
治療方法 藥物組成:消喘散由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炙甘遂、丁香等組成。將上述藥物按照一定組方比例研磨成細粉,以新鮮生姜汁加蜂蜜調和,制成藥丸放置于冰箱冷藏備用,將藥丸置于雙側定喘、肺俞、心俞、膈俞,用醫(yī)用脫敏膠布固定。治療在每年初、中、末三伏進行,每伏貼治1次,一般成人3~4h、兒童1~2h后自行揭去。每年三伏各貼治1次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經1療程治療后,咳嗽、咯痰、胸悶及全身癥狀消失,隨訪觀察1年不復發(fā);顯效:經1療程治療后,咳嗽明顯減輕,痰量減少,全身癥狀減輕,發(fā)作次數明顯減少,每年發(fā)作1~2次,發(fā)作時間縮短;有效:經1療程治療后,咳嗽、咳痰減輕,發(fā)作次數減少,每年發(fā)作3次;無效:經1療程治療后,諸臨床癥狀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變化。②參照圣喬治(St.George)呼吸疾病問卷(SGRQ)的方法,進行臨床癥狀及體征檢查評分。0分:無咳嗽、氣促及濕啰音;1分:有咳嗽,但每天在10 次以內,有活動后氣促,無濕啰音;2分:有咳嗽每天在10~20次以內,輕體力活動后氣促,深吸氣時聞及濕啰音;3分:咳嗽每天在20次以上,靜息時可出現氣促,平靜呼吸時可出現濕啰音。
治療結果 本組500 例中,臨床治愈150 例(30%),顯效261例(52.2%),好轉55例(11%),無效34例(6.8%),總有效率為93.2%。結果見表1。圣喬治評分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圣喬治問卷調查對照表
討 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患病率高、病程長、病死率高的慢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咳、痰、喘、腫四大癥狀,屬于中醫(yī)“咳嗽”、“喘證”、“痰飲”等范疇。病位在肺,漸及脾腎。穩(wěn)定期則常表現為肺脾腎虛,虛則生痰,虛則致瘀,痰生瘀成等“虛實夾雜”的病變特點。根據中醫(yī)“急則治標、緩則之本”的原則,緩解期以本虛為主,治其健脾補肺,補腎納氣。近年來的臨床研究表明,寒痰阻肺是本病的重要病機,用溫肺化痰,散寒通絡法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主要以中藥穴位敷貼為手段,在氣候炎熱,腠理疏泄,毛孔開張,最有利于藥物吸收的夏季“三伏天”辨證施治,運用特配的中藥貼敷于特定穴位,刺激經絡,通過經絡的循行,以驅散體內積寒,適用于所有陽氣不足、陰寒內積和免疫功能低下類的疾病。其理論來源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及“以夏之陽盛之時,助素體陽虛之體”的原則,以及“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膏藥貼法亦與針灸相通”等理論。在中醫(yī)經絡學說的指導下,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將藥物敷貼在體表的特定部位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消喘散穴位貼敷療法是在中醫(yī)“冬病夏治”、“治未病”理論指導下,配合了現代醫(yī)學“透(經)皮給藥系統(tǒng)”理論,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治未病”的預防思想,是中醫(yī)傳統(tǒng)醫(yī)學的精髓之一。該法充分利用經絡和藥物對疾病的雙重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同時敷貼療法應用中藥穴位貼敷經皮給藥來控釋藥物,經完整的皮膚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huán),可避免藥物在體內的“首過效應”和胃腸道降解破壞,能夠減少血藥濃度峰谷變化,具有維持有效藥物濃度時間長、個體差異小和毒副作用少等優(yōu)點[3]。消喘散是由本院制劑室采用現代先進技術工藝提取有效成分研制而成的自制藥,具有溫肺化痰、止咳平喘、散寒通絡的功效,方中主要成分有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炙甘遂、丁香等。方用白芥子宣肺化痰;延胡索辛散溫通,行氣血;細辛辛溫化飲而宣肺;甘遂逐飲;丁香辛、甘,補火助陽,散寒。貼敷治療時多選取膀胱經背俞穴,其中肺俞為肺之俞穴,取之意在降肺氣之逆以平喘;定喘穴為治療咳喘病的經驗要穴;心俞、膈俞為膀胱經穴,配合用之,調整肺臟功能,止咳平喘。辛溫助陽、宣肺止咳、祛痰逐飲之藥物,通過刺激相關穴位,激發(fā)經氣,調動經脈功能,調陰陽,理氣血,通經絡,從而促使痰飲消退,氣道通暢,咳喘自平。
本院開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藥敷貼治療,迄今已經40 余年的歷史。該療法簡便、安全、有效、經濟、無毒副反應、便于推廣等特點。經過多年的臨床觀察,我們發(fā)現經過治療,許多患者發(fā)作癥狀明顯減輕,發(fā)作間隔延長,尤其平素易感冒者大為減少,從而減少了急性發(fā)作的機會。我們亦發(fā)現病程短者治療效果優(yōu)于病程長者,從而提示本病宜早期治療。本組觀察僅選取了1年為1個觀察療程,可能存在觀察療程短的缺點,因此下一步的臨床觀察中,我們將延長觀察期限,增加評價指標,以期更科學客觀地觀察三伏穴位敷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療效。
[1] 董 滟.中醫(yī)治療COPD 穩(wěn)定期的優(yōu)勢評析[J].中醫(yī)藥學刊,2004,24(1):155-156.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29.
[3] 陸 瀛,王明明.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外治法研究進展[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0,19(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