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海,張 靜,陳禪友
(江漢大學 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院; 湖北省豆類(蔬菜)植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56)
紅小豆又名紅豆、赤小豆或赤豆,其具有降低膽固醇[1-3]、調節(jié)人體雌激素水平[4]、用作中草藥[5]等功能,用途十分廣泛。紅小豆起源于我國,資源十分豐富。本研究在武漢市蔡甸區(qū)洪北鄉(xiāng)勝洪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野生紅小豆種群,并對其進行了表型性狀調查,發(fā)現(xiàn)在色澤、種子大小、株高等方面存在明顯變異[6]。經(jīng)過分株單選,從這個野生紅小豆種群中獲得了10 個品系。
紅小豆含有超過20%的蛋白質和各種氨基酸,人體必須賴氨酸含量也較高,因此,氨基酸含量是紅小豆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雖然傳統(tǒng)的紅小豆測定方法有液相色譜法和比色法兩種方法,但前者設備與試劑費用都較高,難以大量推廣,而后者操作所需要的液體體積較大,比較粗放,誤差較大,也難以實現(xiàn)自動化與批量處理。為此,在本研究中,對傳統(tǒng)的比色法測定氨基酸含量進行了改良,使操作體積縮小到微升級別,使操作方便程度大大提高,結果精度也顯著改善,同時降低了成本,也有助于自動化操作。利用改進的方法,測定了所篩選的10 個紅小豆品系的氨基酸含量,為育種選擇奠定了基礎。
10 個初步篩選的野生紅小豆品系,分別編號為S1 ~S10,于2012 年在海南統(tǒng)一繁殖獲得種子。
全波段超微量分光光度計(QuanWell,Q5000 型);PCR 儀(ABI,2700 型);恒溫金屬?。∕iniT-100,杭州奧盛儀器有限公司)。
3%茚三酮試劑、氰酸鹽緩沖液、標準氨基酸、0.3%抗壞血酸溶液。
取0. 2 mL PCR 管18 支,按表1 加入各試劑,震蕩混勻,在PCR 儀中100 ℃保溫12 min,取出后立即置冰上,于每支PCR 管中加入150 μL 95%乙醇,震蕩混勻,使加熱時形成的紅色產物被氧化而褪色,此時溶液呈藍紫色。于570 nm 波長下測其光密度(以空白管為參比),以氨基酸濃度為橫坐標,光密度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求出直線方程。
取30 個1. 5 mL 的EP 管,稱量空管的重量,選取S1 ~S10 紅小豆各3 粒,分別置于30 個EP 管中,用帶研磨杵的電鉆將樣品研磨成粉狀,再稱量各EP 管重量,減去空管的重量,即為加入紅小豆的重量。向EP 管中加蒸餾水1 mL,于恒溫金屬浴100 ℃加熱20 min 以提取游離氨基酸,之后置冰上冷卻,1 000 r/min 離心1 min,取上清于另一干凈的1. 5 mL EP 管中,恒溫金屬浴上100 ℃加熱10 min,用水補至1.5 mL。
取33 支PCR 管,其中30 支分別加入S1 ~S10的提取液5 μL,另外3 支加5 μL 蒸餾水,然后在上述33 支PCR 管中分別加入NaCN 緩沖液、水合茚三酮各5 μL,置PCR 儀中100℃保溫12 min,取出立即置冰上冷卻,分別加50 μL 95%乙醇,搖勻,以空白作參比,在波長570 nm 下測其光密度。根據(jù)光密度查標準曲線(或用回歸方程計算),求出提取液中氨基酸濃度。
式中,C 為由直線方程計算的值,即氨基酸濃度(nmol/μL);V 為樣品提取液經(jīng)稀釋后的總體積(μL)=1500 μL;W 為樣品重(g)。
采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計進行吸光度值的測定,由于最后測定只需要1 μL 的量。因此,在制定標準曲線時,各反應組份體積都控制在15 μL以內,測定結果見表1。從表1 可以看出:標準品的吸光度變異較小,均不超過0.000 2,表明改進方法的技術重復內是穩(wěn)定的。根據(jù)表1 的結果,進行了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如圖1 所示,獲得了吸光度與氨基酸濃度之間的線性回歸方程為:Y=0.5561x +0.0049。該線性回歸方程的相關系數(shù)高達99. 81%,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回歸方程可靠,從另一側面反應了本研究改進方法的可靠性。
表1 氨基酸標準曲線的測定
圖1 氨基酸濃度標準曲線
利用改進的氨基酸測定方法,對10 個紅小豆品系進行了測定,結果見表2。利用表2 結果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計算了各品系氨基酸含量的平均值、標準差,并在1%和5%的水平進行了多重比較,結果見表3。從表3 可以看出:所篩選的10個紅小豆品系的氨基酸含量存在明顯差異,最高是S10,達到222. 95 μg/g,最低是S5,為191. 53 μg/g。該批紅小豆是從野生紅小豆種群中篩選出來的,從形態(tài)等方面看,多樣性較高[6],推測在氨基酸含量方面,可能存在較大變異,本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從統(tǒng)計分析結果來看,不論是在5%還是1%的顯著水平上,這10 個野生紅小豆品系間的氨基酸含量差異都達到了顯著水平,表明它們之間的氨基酸含量差異是真實存在的,育種篩選是可行的。
表2 S1~S10 紅小豆品系氨基酸含量測定結果
表3 S1~S10 紅小豆品系氨基酸含量統(tǒng)計分析
傳統(tǒng)的氨基酸測定方法采用比色皿進行比色,測定時需要的體積至少為1 mL,這方面的實例很多[7-8]。另外一些學者則采用液相色譜進行測定[9-10]。液相色譜不論是在儀器還是試劑成本上,都是一般實驗室難以接受的。比色法成本較低,采用更為普遍。然而,傳統(tǒng)的比色法由于操作體積都在毫升級別,所需液體體積較大,所以,在配制反應液時,必須在試管中進行,取樣需要移液管進行操作,加熱等也必須在水浴鍋中進行。所有這些操作都耗時且不方便,水浴加熱不精確,冷卻過程也較長,這些都是實驗誤差的來源,使得測量不夠準確。本研究中,采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計進行比色,其突出特點是可以將比色的體積減少到1 μL,即僅為傳統(tǒng)檢測體積的1/1 000,從而使得整個反應可以在PCR 管中進行,所有操作體積都控制在150 μL 之內,使得整個移液工作可以采用移液槍進行,方便、快捷、準確度高。另外,整個標準曲線和樣品測定的反應總體積在100 μL 以內,可以在PCR 儀中對加熱溫度和時間進行精確控制。當樣品數(shù)目較多時,可以采用PCR 板進行。這一改進使得所有樣品加熱和冷卻可以同時開始、同時結束,保證了樣品間的可對比性。另外,也可以將PCR 儀中加熱和冷卻按程序進行,即100 ℃加熱12 min 后,設置一個4 ℃保存程序,進一步減少了手工操作。從標準曲線的測定來看,重復間變異很小,曲線方程相關系數(shù)達到99. 81%,反映了測定的準確性。
另外,上述改進之后,加樣可以利用移液工作站自動進行,加熱與冷卻可利用PCR 儀自動進行,使氨基酸測定自動化與標準化程度大大提高。在食品抽查中有大量樣品需要檢測,若能實現(xiàn)自動化與標準化,對于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及時性都有極大好處,因此,本研究所改進的方法在食品氨基酸檢測方面具有潛在的利用價值。
最后,上述改進后,試劑的消耗量減少了數(shù)百倍,試驗成本大大降低。
從已有文獻來看,還沒有紅小豆氨基酸含量的文獻報道。查詢了中國作物種質信息網(wǎng)(http://icgr.caas.net.cn),從現(xiàn)有保存的839 份紅小豆資源來看,氨基酸含量在本研究的變異范圍內(222. 95 ~191. 53 μg/g)的資源有522 份,占總資源的62. 22%;小于本研究下限191. 53 μg/g的品系有16 個,占1. 91%;大于本研究的上限222.95 μg/g 的品系有301 個,占35.88%。表明本研究篩選的野生資源中,氨基酸的含量雖然有較大變異,但還是沒有能夠超過已有資源的氨基酸含量。另外,低于本研究下限的種質資源數(shù)量已經(jīng)很少了,從一個側面說明,本研究的野生資源的氨基酸含量總體偏低,育種改良空間較大。可與該網(wǎng)站中所登記的高氨基酸含量的親本進行雜交,從后代篩選出氨基酸含量高且具有野生資源優(yōu)良抗性的品系,從而實現(xiàn)紅小豆氨基酸含量改良的育種目標。
[1] Nishi S,Saito Y,Souma C,et al. Suppression of serum cholesterol levels in mice by Adzuki bean polyphenols[J].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2008,14(2):217-220.
[2] Kojima M,Nishi S,Yamashita S,et al. Smaller increase in serum cholesterol level in rats fed an ethanol extract of Adzuki bean seeds[J]. Journal-Japanese Societ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3(7):380-385.
[3] Souma C,Okumura O,Kato J. Effects of hot water extract of Adzuki bean on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human subjects[J]. Bulletin of Hokkaido Prefectural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s(Japan),2007,91:23-29.
[4] Boue S M,Wiese T E,Nehls S,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strogenic effects of legume extracts containing phytoestrogens[J]. J Agric Food Chem,2003,51(8):2193-2199.
[5] 張福生,王海英,桑英. 有機紅小豆高產栽培[J]. 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9(1):106.
[6] 張靜,彭海,魏傳斌,等.野生紅小豆群落形態(tài)調查與利用研究[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6(3):343-346.
[7] 傅維,孫勇民,王芃.黑米發(fā)芽過程中色素及氨基酸含量變化研究[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3):1476-1478.
[8] 楊遠帆,倪輝,吳黎明. 茚三酮法測定蜂蜜及果葡糖漿中的氨基酸含量[J]. 中國食品學報,2013(2):171.
[9] 李琪,李廣,張會妮.柱后衍生法測定蘭州百合中氨基酸含量[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3(2):68-71.
[10]車蘭蘭,李衛(wèi)華,林勤保,等. 蘆筍不同顏色、粗細和部位的游離氨基酸含量[J]. 食品科學,2013,34(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