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挺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西安710061)
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決定的重要舉措,是貫徹黨的十八大“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精神的重要治國方略部署。法治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專制等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行為準則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法治文化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行為文化四個部分組成。物質文化是具有物質實體形態(tài)的文化成果,是人類物質生產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如法治文化公園、法治走廊、法律標志、雕塑、法制宣傳資料等;制度文化即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構建的各種社會規(guī)范、典章制度,如社會經(jīng)濟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等;觀念文化是人們法治實踐和意識活動中化育而成的對法治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思維方式,涉及到法治的信仰、觀念、思想、藝術體系等,如法治標語、法治目標、法治理想、法制觀念等;行為文化是指人類在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以禮儀、民俗、風俗形態(tài)出現(xiàn)的行為模式,如法律咨詢、法治網(wǎng)站、審判罪犯等。
法治文化蘊含于法治建設之中,對法治建設目標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無論要實現(xiàn)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還是要建設和諧社會,都離不開法治文化建設的支撐。
第一,法治文化反映人們對法治的性質與功能的理解,是人們對法治認識升華的體現(xiàn)。美國新自然法學代表人物朗·富勒說過:“法律是使人們的行為服從規(guī)則治理的事業(yè)”,他把法律看作是一種持續(xù)的、有目的的活動的產物。作為有目的的活動,法律的特點是會遇到許多困難,而法律要實現(xiàn)其目的,就必須克服這些困難。在我國當今社會法律的至上權威還沒有在全社會樹立起來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法治文化建設,克服實現(xiàn)法治國家的目標進程中面臨的種種困難,就顯得極其重要和必不可少。法治作為舶來品,早在古希臘時代,古希臘法學思想的代表人物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就對法律性質和精神作了最好的詮釋。柏拉圖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者不是哲學家,而且在短時間內又沒有好的方法把統(tǒng)治者變成哲學家,則法治仍然比人治要好,是第二等好的國家。柏拉圖是第一個闡述法律的社會功能、法律的至高無上權威、法治必要性以及法治的各項措施的思想家。他提出通過法律維護正義,認為正義原則是“國家的基本法”,政府權力不應該給予最強者或最富有的人,而應給予服從法律者。法律沒有權威的國家易于毀滅,而法律高于統(tǒng)治者的國家能得到神的祝福。柏拉圖這些法律至上性質和法律功能的思想至今仍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同樣表達了這種思想,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觀的重大現(xiàn)實意義在于:倡導一種法律至高無上、法律的神圣權威和法治優(yōu)于一人之治的科學觀念,它一直是支配西方至今的法治傳統(tǒng)。我國憲法莊嚴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可見維護憲法的尊嚴和至上地位,就是人民最大最高的利益和正義。
第二,法治文化引導人們的守法意識和對法律權威的尊重,為法治建設提供“軟實力”。“軟實力”是一種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利誘達到目的的能力,是一國綜合實力中基于傳統(tǒng)的軍事、經(jīng)濟等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法治文化通過實踐中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人們知法、尚法、守法,從而提升人們內在法治理念的精神升華,形成法治的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法律化習慣。法治文化一旦深入人心,形成人的思維定勢,就會成為推動、維護、強化法治建設的動力源,構成法治建設的軟實力。我國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社會主義國家,法律來源于人民的需要,人民是法律的主體和目的,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決定了法的內容。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增強依法表達自身訴求的水平,增強依法參與國家經(jīng)濟、社會、文化事業(yè)管理的能力。
第三,法治文化建設能有力促進我國整體法治建設目標的實現(xiàn)。法制宣傳教育是普及法律知識、更新法制觀念、樹立法律信仰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開始于1986年的全民義務普法教育已經(jīng)到了第六個五年普法規(guī)劃的實施階段,經(jīng)過20多年的普法,我國法治文化建設已經(jīng)邁入更深層次的觀念變革和法律信仰逐步確立階段。樹立起全社會對法律的正義感、信任感、依賴感是實現(xiàn)法治目標的思想基礎和社會環(huán)境。正如2011年10月國務院發(fā)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中所言,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對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提出了更為突出、更加緊迫的要求,但現(xiàn)實中守法、執(zhí)法、司法等法律運行的環(huán)節(jié)與有法可依的法制現(xiàn)狀出現(xiàn)嚴重失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就是全社會法律信仰的缺失和法治理念的不牢固,要解決這一問題,法治文化建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突出。當代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克洪認為文化結構分為有形的顯型文化和無形的隱型文化兩大結構。參照該文化結構理論,法律文化也可分為顯型結構上的法律文化和隱型結構上的法律文化兩大結構,前者的表現(xiàn)如法律法規(guī)、法律制度、法律設施等;后者如法律心理、法律意識(觀念)、法律思想等。一個國家法律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需要顯型法律文化與隱型法律文化相得益彰,協(xié)調統(tǒng)一,而我國目前顯型文化層面上的法治文化建設的基本完備和隱型法治文化建設的進展緩慢之間的失衡,迫切需要我們下大氣力開展對全體社會公民的法律信仰、法治理念的教育、培養(yǎng)。只有先進的法治文化變成為一個社會牢固的社會意識、民風良俗,法治理念才能變?yōu)楝F(xiàn)實,依法治國才能最終實現(xiàn)。
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fā)展和六個五年普法教育的開展,使各地基層法治文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表現(xiàn)在:法治文化工作機制初步建立,陣地建設初具規(guī)模;專門隊伍建設素質不斷提高,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度不斷提高;各地結合自己的實際,積極開展了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qū))和民主法治村(社區(qū))創(chuàng)建工作,有力促進了科學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但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社會矛盾多發(fā)地區(qū),基層法治文化建設仍面臨許多困難,建設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一是基層法治信仰認同普遍缺失。法治文化建設的本質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導人,以法治實踐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而全民參與性是不可缺少的。受傳統(tǒng)習慣意識和中國本土文化重血緣、重鄉(xiāng)緣、重業(yè)緣、重學緣、重友緣的為人處世哲學的影響,人們解決問題方式的思維定勢必然是“情、理、法”的人治思維,而不是按照“法、理、情”的法治思維來作為。人們對法治缺少崇尚和信仰,遇到矛盾糾紛和自身利益受到不法侵害,往往尋求“情大于法”甚至“拳大于法”的私了途經(jīng),或者“權大于法”的行政途徑去解決,而不習慣于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基層社會的尚法、遵法、用法意識還很薄弱。
二是各種消極因素干擾基層民主法治進程。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一些基層干部嚴重脫離群眾,不能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對中央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的要求,不能從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政治高度深刻體會,反而與民爭利,喪失了共產黨員踐行黨的先進性的應有品德,從而引發(fā)各種矛盾和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導致群體性事件、越級上訪事件頻頻發(fā)生。少數(shù)工作人員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甚至玩弄法律手段使部門利益、小集團利益合法化,極大傷害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善良感情,損害了法律在群眾中的地位,群眾對民主法制缺乏信心,參與程度不高,法治整體氛圍不強,法治文化建設難以健康發(fā)展。
三是法治權威遠未形成,群眾期待通過法律途徑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訴求遇到諸多障礙。訴訟過程繁瑣復雜、費用高昂,令群眾望而卻步;司法腐敗,權力干擾,以及某些執(zhí)法機構工作效力低下和辦事不公,導致法治信用喪失。群眾耗費很大成本和代價打官司,合法權益卻依然得不到維護和實現(xiàn),便轉而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爺”,尋求領導的行政干預和權力幫助。這是出現(xiàn)“信訪不信法”,“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
四是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不相協(xié)調,制約著基層法治文化發(fā)展。在我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各地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不平衡,增強公民法律觀念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鶎尤罕姺ㄖ尉竦乃枷肱嘤陀^念引導有其長期性、延續(xù)性的特點。人們對法治文化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認識不足,社會文化事業(yè)建設與經(jīng)濟建設的投入相比一手硬、一手軟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一些地方法治文化建設缺少陣地,或陣地荒廢難起作用,更難談載體形式創(chuàng)新;或者已建成的法治文化陣地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管理”的浪費現(xiàn)象,經(jīng)濟建設蒸蒸日上,但文化建設尤其法治文化建設“一陣風”,法制工具化傾向明顯。
五是基層法治文化建設仍然存在認識、宣傳、責任不到位的現(xiàn)象。法治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隊伍建設、部門聯(lián)動和經(jīng)費供應缺乏制度性保障,法治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基礎不牢,成績難以鞏固。我國法治思想的確立不過是改革開放后近30年的事,而這30年又是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最快、資訊發(fā)展最猛、理念更新的最多、利益矛盾最明顯的時期,人們價值觀念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和考驗,這就要求社會主流文化的引導力量必須具備充沛的能量和堅定的決心。
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社會各個層面,關系到全體民眾思維習慣和行為規(guī)范的改變。以往我們只是強調領導干部遵紀守法的重要性、依法治吏在依法治國中的地位作用,卻忽略了社會整體文化在國家治理和社會和諧建設中的重要性和基礎性功能。實踐證明,只有在全民中樹立起法律的尊嚴、崇尚法治的意識,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才能最終實現(xiàn)。這當中要考慮經(jīng)濟因素、政治因素,又要顧及社會因素和歷史傳統(tǒng),需要遵循社會發(fā)展基本規(guī)律和民眾的實際需求積極推進。
第一,法治宣傳教育要以培育公民意識、法治意識為根本目標。法治宣傳教育起著傳播法律知識、培養(yǎng)法治意識、弘揚法治精神、營造法治氛圍的作用,是法治文化的基礎。法律信仰是一種內在心理信念,表現(xiàn)為從內心深層情感上尊崇法律、忠誠法律、遵守法律和運用法律處理矛盾糾紛、規(guī)范言行。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曾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法治國家里,法律有著至上的權威,法治社會里人們的法律信仰,要溶入血液里,落實到行動中。法制宣傳是培養(yǎng)公民法律信仰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是行政執(zhí)法部門,不僅要把“誰執(zhí)法,誰普法”作為公職人員應有的責任看待,而且要把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灌注于“為誰執(zhí)法、普法為誰”的工作理念中去,樹立公職人員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嚴格執(zhí)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公務活動中,杜絕做人情事、辦人情案。法制宣傳教育要注重公民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的培育,在民主法治建設中,不僅讓公民知道自己對國家事務、公共事務有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而且行為中有自覺服從法律,維護法律尊嚴的義務,使群眾充分認識到權利受到侵犯時,尋求法律救濟才是最大的實惠。法制宣傳教育要與法律實踐相結合,普法教育應在以往的經(jīng)驗和成績基礎上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宣傳培育活動,把法律知識送進機關、社區(qū)、村鎮(zhèn)、學校、企業(yè)、單位,使人們感到法律生活就在身邊,人人需要法律熏陶;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維護權益靠法”的社會風尚。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法治精神的培育和觀念引導必須長期不懈堅持下去。
第二,基層民主與基層法治同步進行,為法治文化提供生存土壤。民主與法治是現(xiàn)代民主國家治理的兩個車輪,兩者互為條件,不可分割,不可偏廢?;鶎用裰鳑Q定誰來代表民眾行使“公權力”,而“公權力”行使的好壞直接與每個民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基層民主發(fā)展的好,可以使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民主的價值,共享民主發(fā)展的成果,從而追求法治保障民主權利的實現(xiàn),法治文化也因此得以鞏固。人們只有對自己選任的領導者信任和尊敬,才能在內心涌動合理的服從和親近感。
第三,大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和司法公正,為基層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力量支撐。基層法治文化建設的目的在于培育民眾對法律、法治的崇尚和信仰,并以法律指導自己的行動。在我國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是支撐這一目標實現(xiàn)的兩大主導力量。“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tǒng)一”,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基層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一次成功的法律實踐勝于千次言語講授,把法律“武器”傳遞給人們的同時要提供實際的操作方法,讓更多的群眾親身體驗到法律的力量和運行過程,使法律知識、法律觀念入心入腦,真正使優(yōu)秀法律文化成為人們的道德操守和行為規(guī)范。法治文化建設要以辯證的態(tài)度對待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既要繼承吸收其道德教化、注重調解等精華,也要堅決摒棄其“義務本位”“有法律無法治”的消極因素,同時借鑒西方法律文化中重視人權、以公平正義為價值取向的積極因素,在法律文化研究交流中,培育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法治文化,在民眾心里真正培育出信仰法律的精神和理念。
第四,基層法治文化建設要拓寬陣地、創(chuàng)新載體、更新內容、豐富表現(xiàn)形式,建立人才隊伍,培育地方特色。拓寬陣地是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依托。應積極營造立體宣傳載體模式,通過發(fā)揮其不同的普法效用,努力形成法治文化建設的“陣地化”、“項目化”、“有形化”;做到報紙有文、電視有像、電臺有聲、手機有信、歌中有音、舞中有形、生活中有景觀,增強法治精神的滲透力和感染力,擴大法治文化的受眾面。要把滿足人的需要、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要努力構筑法治文化人才高地,打造一大批法治文化創(chuàng)作隊伍作為支撐,推出一批反映時代精神、富有生命力、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精品,提高作品的影響力和震撼力,并加強基層法治文化骨干的專業(yè)培訓和輔導,為優(yōu)秀法治文化人才脫穎而出建立激勵機制。法治文化建設要依托各地文化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努力打造地方特色法治文化品牌?;鶎颖仨毩⒆愕胤教攸c和省情、市情、縣情、區(qū)情、鄉(xiāng)情、村情,不斷增強時代氣息,體現(xiàn)區(qū)域特征和地方文化特色,法治文化成果才能走進千家萬戶,才富有生命力。
第五,建立健全黨委領導、人大監(jiān)督、政府實施、各部門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基層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制度保證。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tǒng)工程,其公益性、群眾性、社會化、經(jīng)?;奶攸c決定了要不斷加強合作、交流溝通,通過部門配合、分工協(xié)作、擴大交流,不斷提高普法的質量和效率。應著力把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成功做法上升為制度,健全領導責任、市場運作、表彰獎勵的機制,以機制創(chuàng)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司法行政機關應積極履行主管職責,充分發(fā)揮協(xié)調、指導和監(jiān)督職能,凝聚全社會的力量開展法治文化活動,為政府各職能部門開展法治文化活動搭建平臺,提供舞臺。法治文化既是政府向全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同時也是一項集公眾性、知識性、服務性于一體的綜合性社會工作,蘊涵著產業(yè)化發(fā)展的巨大潛力。要積極鼓勵運用社會化、市場化辦法籌集法治文化活動經(jīng)費,將法治文化宣傳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各種產業(yè)化資源充分開發(fā)利用起來,以此彌補經(jīng)費的不足,實現(xiàn)法治文化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應的最大統(tǒng)一。
[1][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修訂版)[M].康涅狄格:耶魯大學出版社,1969.
[2][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三聯(lián)書店,1991.
[3]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釋[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4]何勤華.法律文化史論[M].法律出版社,1998.
[5]劉作翔.法律文化理論[M].商務印書館,1999.
[6]何勤華,賀衛(wèi)方,田濤.法律文化三人行[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7]龔廷泰.法治文化建設與區(qū)域法治:以法治江蘇建設為例[M].法律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