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孟 方
宿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隋唐運河在開封以下稱通濟渠(唐代又稱汴河,其堤被稱為隋堤),其在今安徽宿州境內(nèi)的路徑,自1984年七八月間,唐宋運河考古隊的專家對其有過零散的描述后,迄今學界鮮見微觀考證。而當年的相關論述相對簡略,如朱玉龍先生的《汴河及其對安徽淮北地區(qū)的影響》一文,結(jié)合有關傳說對汴河宿州以東段走向有過70余字的論述,且其所記亦有誤(如“在宿縣西二十五里處,隋筑堤時正經(jīng)劉氏先塋”[1],而實則在城東),亦未引證相關文獻和提及這一說法的出處。本文就此問題,結(jié)合相關文獻及實地觀察略作論述,以資補證。
在《光緒宿州志·藝文志》中,輯有一首懷古憑吊詩,詩行及題記中敘及城東的隋堤以及一段掌故,原詩如下:
《劉家闕懷古》 (清)沈欽琦
圖1
這一走向亦可以通過地質(zhì)土壤取樣分析得以驗證。沱河老閘坐落于道東大街延長線與303省道的交匯處,在此橋于2012年4月拆除后的西側(cè)斷面,可以較容易地采集到非常細膩、純凈的粗粉砂土,屬于典型的黃河古道細質(zhì)沙土,這和宿北地區(qū)13世紀以來黃泛形成的沙堿土[6],在含沙量上差異較為明顯,距此采集點越遠的南北兩側(cè),機械組成上則黃土中的粘粒含量明顯增多。
此前,同樣是在前述朱玉龍先生的那篇論文中,關于此點有過一句表述:“宿縣至泗縣的公路,則基本建在汴河南堤上。”[1]215但并未展開論述。后來的學者提及此點時,有過同樣的表述:“宿縣至泗縣的公路,則基本建在汴河南堤上?!盵7]但未提及此說的出處,看來是作為定論接受的,自然也未做進一步論述。本文就此點繼續(xù)做一微觀探討。
圖2
觀察道東大街兩側(cè)的地形也可以看出,這條兩邊多數(shù)是低矮的民房而尚未建成高樓大廈的街道,兩側(cè)的地勢要明顯低于道路,路南的小街窮巷,其向下傾斜的坡度普遍要陡過路北,即使在與南北向的新修的大街交匯處,站在路口,也可以明顯地看到這些平整過路基的街道,經(jīng)過這里時的坡度、起伏,盡管不是較大的坡度。
觀察303省道沱河至東二鋪段路南那些仍屬于林地、草叢、平房,還沒有被開發(fā)成地基墊高的廠區(qū)的地塊,和路面總有一個1米以上的明顯落差,而通往村間的小路總有一個明顯向下的坡度。這一現(xiàn)象更加顯著地存在于東二鋪集以東,自朱仙莊礦區(qū)越往東去,因為開發(fā)及人工改造力度越小,則越明顯,到了東三鋪集以東,宿州和靈璧交界的路段,303省道和路南平疇間的形勢常常像真正的堤壩,陡峭而下,落差達2米之高。這和路北有所不同,路北也低于公路,但垂直落差不似路南那么明顯,而是逐漸向北傾斜低去。其中的原因,用303省道是隋堤的南堤來說明,則可以得到較為合理的解釋,即由于通濟渠的水引自黃河,泥沙含量很大,日久淤積的結(jié)果,是其成了一條地上河,路北是河床,所以河床與河堤的落差并沒有河堤與堤外的平地落差那樣明顯,加之五代以來黃淮平原上戰(zhàn)亂頻繁,大面積的森林植被遭破壞,“尤其是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杜充決開黃河大堤,黃河奪泗入淮以后的700余年間,黃河洪水在黃淮平原上任意漫流,使?jié)h唐時期上百個大小湖沼、陂塘,幾乎盡被黃河的泥沙所淤平”[8]。因此,堤北平陸泥沙淤積的機會與程度亦大過堤南。
總之,宿州境內(nèi)的通濟渠,在沱河以東是303省道,在沱河以西至護城河,由東向西,則是道東大街、東關大街和大河南街一線,均坐落在通濟渠的南堤上。謹記之,以為大建設時代的有關文物保護、世遺申報部門的決策提供多一些的依據(jù)。
參考文獻:
[1]朱玉龍.汴河及其對安徽淮北地區(qū)的影響[C]//唐宋運河考古隊編.運河訪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15
[2]何慶釗.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光緒宿州志:卷34《藝文志·詩詞》[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627
[3]應照.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嘉靖宿州志:卷2《地理》[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16
[4]簡述通濟渠遺址宿州段考古收獲[EB/OL].[2012-12-20].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dyh/2009-11/05/content_18832347.htm
[5]蔣寅.王漁洋事跡征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299
[6]張俊民.安徽淮北平原土壤區(qū)劃概述[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雜志,1964(4):20-29
[7]周迎秋.通濟渠由水運到陸運交通功能的轉(zhuǎn)型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 (2) :204-207
[8]姜加虎.江淮中下游淡水湖群[M].武漢:長江出版社,200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