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延文
漢代解決貧富分化的措施
◎閻延文
經(jīng)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即位之初,西漢已經(jīng)國力強盛。然而,此時國庫能調(diào)動的財力仍十分有限。原因是:漢朝的權貴利益集團,聚斂了絕大部分的社會財富,霸占了國家大部分利益。而社會貧富分化更是觸目驚心:一面是權貴豪門奢華無度;另一面則是“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這就使外表華麗富裕的漢王朝,在匈奴的烈馬強弓面前不堪一擊,只能用公主和親的軟性外交茍且偷安。
如何集中國力解除邊患?如何解決已將國家經(jīng)濟逼上懸崖的貧富分化?而又能不動搖社會穩(wěn)定呢?漢武帝實行了頗顯雄才睿智的一系列“軟性”改革。
首先,用軟性“強拆”方式,對奢靡浮華、富可敵國的地方豪強實行舉家遷徙。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頒布了著名的《遷茂陵令》。他命令凡是財富在300萬錢以上的巨富豪門,一律遷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有歷史學家指出,按財富勢力換算,這個標準大約相當于今天的億萬富豪。
漢代財富形式大多是土地、房產(chǎn),奉旨遷徙的富豪只得賤賣土地房產(chǎn)。但是,全國所有富戶都要遷徙,誰來買田呢?于是,地方政府出面將千萬畝良田低價收購,而后分給流離失所的無地農(nóng)民,國家只收取十分之一的稅收。漢代政府還向農(nóng)戶提供借貸,3年后折成實銀,只加一成利錢歸還政府。這樣,赤貧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王朝政府糧食稅收激增,而豪門利益集團的巨額財產(chǎn),則在遷徙茂陵的過程中被強行“均富”了。
值得稱道的是,漢代實行的是極具魅力的軟性遷徙政策。漢武帝的做法很聰明,對遷徙茂陵的豪門巨富頗有獎勵——政府支付給每戶遷徙者20萬錢的高額“拆遷補償款”,還獎以政治榮譽,可以脫去商家身份,躋身世家名門。舉家遷徙失去土地的茂陵子弟,不再囤積財富,而是一擲千金,致使長安城成為世界第一豪華都會;而“茂陵子弟”,也成了“富二代”專用的古代熱詞。
其次,以皇室血緣和裙帶關系為根基的官方權貴利益集團,同樣是解決貧富分化“軟性改革”的鎖定目標。漢初分封制度使王朝內(nèi)部王國侯國林立,漢武帝反復思索,決定消減各方諸侯的勢力。也是元朔二年春正月,漢武帝頒布了《推恩令》,規(guī)定各諸侯王國嫡長子之外的其他王子,可以從其父祖的王國里分出若干個小侯國。漢初規(guī)定,只有諸侯嫡長子才能繼承王位,其他王子則歸于庶民?!锻贫髁睢奉C布后,諸侯庶子們喜笑顏開奔走相告,實力強悍的諸侯王國越分越小,成為受縣郡管轄的小侯國,再也不會再形成地方對抗中央的緊張局面。
其三,對官商合謀、囤積居奇的商業(yè)暴富集團,漢代更予以毀滅性打擊。國家用“平準”、“均輸”平抑物價;對百姓調(diào)整稅率、降低稅收;而對攪亂金融、牟取暴利、壟斷市場的不法商人則嚴刑峻法,并對生活必需品規(guī)定最高限價,實行“鹽鐵專賣”。由此,官商合謀壟斷市場受到遏制,物價大幅降低。據(jù)記載,從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49年,在長達61年的西漢歷史上,沒有通貨膨脹記錄。
而對失去鹽鐵專賣權的普通商人,漢王朝也并非一棒子打死,而是提供了更多的通商機遇。漢朝擊敗匈奴收復河西走廊,建立“西域都護府”,打通了歐亞大陸商道,開拓出綿亙?nèi)f里的絲綢之路。中國精美的瓷器、華麗的絲綢、豐盈的物產(chǎn),通過輝煌千古的絲綢之路遠銷波斯和羅馬。那些敢于踏上萬里征程的大漢商旅,很快就能獲得巨額利潤,甚至“暴利百倍”。
其四,為了解除邊患、抗擊匈奴,漢代還大幅提高軍人的薪金待遇,讓軍人們“先富起來”。據(jù)記載,漢代邊防軍的最低工資是每月600錢,而軍區(qū)司令級則高達每月16000錢。按物價折算,其軍餉相當于今天的月薪4800元到12.8萬元。薪水之外還有補貼:漢武帝巡視北方時,一次犒賞邊防軍就達100萬匹絲綢和200萬錢。軍人待遇的提高,使草民百姓多了一條“奔小康”的富裕之路——從軍。貧民中的熱血男兒遠赴邊疆參軍報國,而班超之類的底層知識分子也紛紛投筆從戎。漢王朝由此躋身世界第一軍事強國,六擊匈奴大獲全勝,致使剽悍的匈奴遠遁漠北,漠南無王庭。
經(jīng)過一輪輪軟性改革的政策洗牌,漢代的貧富分化得以緩解。可以說,大漢盛世就是建立在合理分配社會財富、消弱權貴利益集團與平民百姓兩極分化的基礎之上。
(摘自《文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