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迅
大眾文化是以大眾媒介為手段、按商品規(guī)律運作、旨在使普通市民獲得日常感性愉悅的體驗過程,包括通俗詩、通俗報刊、暢銷書、流行音樂、電視劇、電影和廣告等形態(tài)。
進入21世紀,隨著影視、報刊、電子、網絡等大眾媒介的迅猛發(fā)展,大眾文化以其蓬勃的生命力逐漸成為當代社會文化的主潮。新世紀語文課程改革也正是在大眾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可以說,大眾文化與語文教育的關系日益密切。
一、學生:我選擇,我喜歡
大眾文化以迅猛的速度變革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連寧靜的書齋與課堂也都發(fā)生了喧嘩與騷動。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青少年正是在大眾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許多調查表明,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
(一)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表現出大眾文化的特征。比如校園流行語大多是學生借用或改編流行歌曲、網絡用語、廣告等表達他們內心的體驗和想法。
如關于各門課程的:語文——《之乎者也》;地理——《傷心太平洋》;數學——《沒有你不行》;音樂——《卡拉永遠OK》等等;關于高考的:高考——“讓我歡喜讓我憂”;高考填志愿——“我的心太亂”等等;關于學校生活的:上課——《夢開始的時候》;下課——《夢醒時分》;逃課——“他逃,我也逃”等等。
另外,很多學生在作文中也常常引用或模仿香港搞笑片等,凸顯自己的另類與個性。比如北京某中學學生在《假如世界沒有了綠》的作文中幾乎都引用了《大話西游》的句式:“曾經有一片森林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于此。如果上天給我再來一次的機會,我……”。
(二)學生的語文學習觀念更加開放創(chuàng)新。突出表現在,學生對教材選文有了個性化的解讀。比如對《項鏈》中瑪蒂爾德的全新評價,對《愚公移山》中愚公精神的現代解構,對《羚羊木雕》中道德與倫理兩難選擇的深入探討等等。盡管有偏激之處,但也能體現出學生不囿于傳統(tǒng),尋求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
根據2002年北京地區(qū)中學生語文學習情況調查,學生建議語文教材采用“漫畫式和卡通式”插圖的人數比例達56%;學生最喜歡的語文活動排在首位的是影視欣賞,然后依次是語文游戲、參觀游覽、演講辯論賽等。此外,學生對流行歌曲歌詞進入語文教材也有比較高的支持率。
(三)學生把大眾文化作為語文學習的第二課堂。學校語文課程主要傳播的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但早就有人發(fā)現“學生在書本上讀的是李白和莎士比亞,課下卻迷戀三毛和好萊塢”。
學生對大眾文化的癡迷,“不是簡單的愛好,不是純粹的娛樂消遣,而是另一種不見于課程表但卻更重要的課程。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盡管有考試制度作為支持,學生們從正式課程上學的東西,是否會比他們在這種業(yè)余‘課程上所學更多?(當然,從中到底學到什么知識,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這位學者所說的“業(yè)余課程”實際就是教育學中的“隱性課程”、“潛在課程”。那么,大眾文化是否應該進入語文課堂?以什么樣的形態(tài)或者方式進入?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探討。
二、語文教師:左右為難
隨著大眾文化的發(fā)展,語文教育界也越來越關注大眾文化。許多“民間作品”開始入選語文教材和讀本:2004年,由深圳市育才中學嚴凌君教師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學生系列人文讀本《青春讀書課》,收錄了大陸歌手崔健的《一無所有》、作家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等作品;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Q版語文》讀本,收錄了《孔乙己》、《賣火柴的小女孩》等31篇中小學生耳熟能詳的課文,其內容情節(jié)和敘述風格具有大眾文化的特色,而且還出現了“MM”、“視頻聊天”、“暈菜”等許多新新人類詞匯。
此外,由人教社編寫的高中語文讀本(必修)中,就節(jié)選了王度廬的《臥虎藏龍》和金庸的《天龍八部》兩個章節(jié)被合為一個單元,取名為“神奇武俠”。這些現象語文教育界引起了廣泛的論爭,語文教師在現實教學中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
(一)大眾文化——沒有你不行
有的學者認為,大眾文化使學生獲得新知的“話語權”,有利于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大眾文化文本的通俗、活潑、生動的語言和精巧的構思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有很大的啟發(fā);優(yōu)秀的大眾文化文本雅俗共賞,寓教于樂,有深刻的審美內涵。
有的一線教師認為,大眾文化是知識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它擴展了學生的能力范疇,并且具有寓教于樂的功能;大眾文化還有利于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同伴互學氛圍的營造,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增強,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健康多元化等等。
此外,大眾文化也有助于推進語文教育的改革,督促語文教師的素養(yǎng)的提高。有的學者甚至強調語文教師應該虛心向學生學習。
(二)大眾文化——你是不是該安靜地走開
其他學者則認為,大眾文化中存在著一些庸俗混亂、不合語法規(guī)范的語言,不利于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大眾文化往往以電影、電視、廣告、網絡等為主要傳播媒介,學生過分依賴會造成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性思維能力的降低。
此外,一些大眾文化文本過分簡化、歪曲現實生活,誤導學生對現實的認識,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帶來不利影響等等。有的一線教師認為,大眾文化不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其低俗的表現手段有害于學生審美趣味的培養(yǎng)。
三、語文教育:直面大眾文化
冷靜反思,我們看到大眾文化對語文教育的確有一些負面影響。但是,當我們在這里討論大眾文化該不該進入語文課堂的時候,實際上隱含著這樣一個事實:大眾文化已經進入了校園,而且存在于語文課堂。
單單采取“堵截”、“漠視”都無濟于事。從前面我們談到大眾文化在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地位和影響來看,當代語文教育應該正視這一現實:大眾文化事實上已經成為學生語文課堂學習之外的另一種“隱性課程”的學習。
雖然“大眾文化無處不在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但它也會使學生熱愛生活,懂得日常生活每一瞬間的意義和價值,使生活充滿陽光和歡樂?!弊鳛橐环N豐富的隱性課程資源,我們完全可以在語文教育中開發(fā)利用。
(江蘇如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