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燕茹
《蠅王》的存在主義特征解讀
齊燕茹
《蠅王》是英國當代小說家威廉·戈爾丁最著名的小說,自1954年問世以來,在國內(nèi)外文學界引起廣泛關(guān)注,尤其是198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來,更加奠定了這部文學作品的地位。本文擬從小說中隱藏的存在主義思想闡述這一主題,為文本提供思想上和哲學上解讀的新視角。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探討和研究該小說中的思想意識和人生哲學,對于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對后現(xiàn)代人生活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蠅王》 存在主義 荒謬 自由 責任
存在主義哲學與存在主義文學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是上世紀源起于西方的一種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潮。由于其分支眾多,很難用一個精確的定義來表達存在主義內(nèi)涵。存在主義諸流派的共同特點大致可以概括如下:(1)存在先于本質(zhì)。在存在主義看來,“存在”是人類將自己投身于社會,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自由選擇的活動,正是通過這種選擇,人的“本質(zhì)”才得以體現(xiàn)。(2)所有的存在都是荒誕的。在這個世界上,上帝是不存在的,任何人和物的存在或者消失都是毫無道理的,不存在既定的善或惡。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說道:“我們生于荒誕,死于荒誕?!保?)自由與責任。存在主義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生而孤獨的,同時,薩特認為:“一個人是自由的而他人不是自由的,這是無法接受的和難以想象的。如果自由拒絕了他人,它就不再是一種自由。如果人們不看重他人的自由,那么一段時間表現(xiàn)在他們中的自由就會立即被摧毀。”(薩特:32)因此,存在主義所講的自由不僅是指個人的自由,更是指全人類的自由。
結(jié)合以上存在主義的特征,具體來看,《蠅王》的存在主義特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在存在主義看來,荒謬既是一種事實狀態(tài),也是某些人對這一狀態(tài)的清醒認識。“如果人們把人和世界分開看,荒謬既不在人身上,也不在世界上;然而,因為人的本質(zhì)特征是 ‘存在于世界上’,荒謬到頭來就與人的狀況結(jié)合為一體。所以,荒謬首先不是某一簡單概念的對象:是一種令人黯然神傷的頓悟作用向人披露了荒謬?!保ㄋ_特:11)
《蠅王》將場景設(shè)立在一個遠離人類戰(zhàn)爭硝煙的孤島上,那里有大海、果林,看似世外桃源,然而,孩子的生活卻遠非如此。小說重點刻畫了拉爾夫、豬崽子、西蒙、杰克這四個人物,其中豬崽子善于思索,為拉爾夫的領(lǐng)導出謀劃策;他提倡手持海螺的人才能發(fā)言,并用生命捍衛(wèi)民主。然而,他的智慧和民主卻并沒有為他贏得愛戴,他備受嘲弄,就連拉爾夫也無視他的存在,當他去找杰克要回眼鏡時,卻被羅杰翹起的石頭砸入大海,而他手中民主的象征——海螺也隨他一起粉碎了。西蒙是善良的代表,被很多評論家認為是“基督徒式的人物”(魏穎超:77),他主動為年幼的孩子摘果子,幫助拉爾夫搭建帳篷,并勇敢地上山查看“野獸”。然而當他發(fā)現(xiàn)野獸不過是飛行員的尸體并要把這個真相告知擔驚受怕的孩子們時,卻被癲狂的孩子們當做野獸打死了。小說中的拉爾夫作為理性的代表,他始終堅持點燃火把才是在島上生存最關(guān)鍵的事兒,并主張大家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搭帳篷,建廁所。然而,他卻不是一個合格的領(lǐng)導者,他雖然位居首領(lǐng),卻毫無實權(quán),將島上治理得一塌糊涂,最后竟然參與了對西蒙的謀殺。而杰克則是邪惡的象征,他從一開始就覬覦拉爾夫的地位,雖然他表面上是在為大家打獵,實際上卻在利用大家對物質(zhì)需求的心理,逐漸奪取領(lǐng)導權(quán)。最后成立了自己的部落后,他又利用大家對野獸的恐懼,殺害同胞。
小說中的孩子們在荒島上的存在關(guān)系是荒誕的,他們互相敵視、摧殘、仇殺,幾乎每個人的生存自由都受到他人的限制,“我”的存在對于“他人”而言是多余的,“他人”的存在對于我而言就像是地獄。正如薩特所說的“我們生于荒誕,死于荒誕”(薩特:227)。
薩特的存在主義認為,存在先于本質(zhì),他把人生看成一系列自由選擇的總和,也就是說,人生是沒有什么本質(zhì)可言的,只有在存在的過程中不斷地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塑造自己,才逐漸造就了自己的本質(zhì)(吳岳添:81)。
1983年,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上,頒獎委員會這樣評價戈爾?。骸八男≌f用明晰的現(xiàn)實主義的敘述藝術(shù)和多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神話,闡明了當今世界人類的情況?!边@一評價在《蠅王》這一小說中體現(xiàn)得最為突出。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中,作者給我呈現(xiàn)了一個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好世界。孩子們選舉了拉爾夫作為領(lǐng)導,制定了諸多規(guī)則,有序發(fā)言,點燃火把,搭建帳篷,采集捕獵。如果大家始終按照拉爾夫的安排,各行其是,故事的結(jié)局肯定是皆大歡喜,每個孩子都是機智勇敢、勤勞善良的象征。應(yīng)該說每個孩子最初的生存目標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獲得解救。然而隨著“蛇一樣的野獸”的出現(xiàn),孩子們的選擇產(chǎn)生了分歧。以拉爾夫為代表的一派堅持文明的生活方式,堅守火把,使用廁所,采摘野果,保護幼??;而以杰克為代表的一派卻選擇了更為原始的生活方式,殺野豬,唱歌謠,摒棄帳篷和廁所,倚強凌弱。于是,不同的行為選擇暴露了不同的本質(zhì)。拉爾夫一派是文明、民主、理性的象征,而杰克一派卻成了野蠻、兇殘的代表。
戈爾丁有意選取閱歷少、內(nèi)心純潔的孩子們作為主人公,并將場景設(shè)在一座無人涉足、遠離人類的孤島上,就是為了更好地暴露人的本質(zhì)。這種絕對自由的環(huán)境,正是存在主義所認為的自由。原本一樣單純無邪的心靈,最后為什么會暴露出截然相反的本質(zhì)呢?原因就在于在物質(zhì)、權(quán)利和理性、救贖的對比中,孩子們進行了不同的選擇。存在主義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選擇,只有在自由的情況下進行的選擇,才能確定人的本質(zhì)。杰克和拉爾夫正是由于不同的存在方式才導致了他們不同的本質(zhì)。
薩特的存在主義認為“人可以做任何選擇,但只是在自由承擔的高水準上”(薩特:30)。薩特認為自由不僅要面對境況、面對他人,還要承擔自由選擇的責任——“人是自由的,自從人被拋進這個世界,他就要對他所做的任何事情負全責。”(考夫曼:309)
戈爾丁和存在主義一樣十分強調(diào)人的責任,并且強調(diào)人的主動承擔,強調(diào)人的主動性。“存在主義的第一個后果是使人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責任完全由自己承擔起來。還有,當我們說人對自己負責,我們并不是指他僅僅對自己的個性負責,而是對所有人負責?!?薩特:6-7)
《蠅王》暗示了人類進化的迷惘與困惑。如果說孩子們在杰克打到第一只野豬的時候擁護杰克是物質(zhì)的引誘,那么,當他們放棄了火把則是理智的淪喪,而當他們殺害同胞之時則成了道德和自我的完全喪失。當他們在海灘上刺殺西蒙的時候,已經(jīng)自覺成為權(quán)力機器中的一部分。最后竟然打算通過放火燒毀整個島嶼的方式殺死拉爾夫。假設(shè)最后軍艦沒有出現(xiàn),那么會是什么結(jié)局呢?孩子們燒毀了島嶼,最終自己也必然葬身火海。這樣的結(jié)局就象征了人類的毀滅。因此,正如存在主義所說的:“任何人的選擇都是涉及全人類的,而不是我自己。”戈爾丁對人的責任的強調(diào)體現(xiàn)了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勇敢地預(yù)測未來戰(zhàn)爭的情形,戈爾丁毫不隱晦地表達了自己對自己所處時代和現(xiàn)行制度的不滿,借以喚醒人們克服坐以待斃的消極情緒,認真反省自己,在捍衛(wèi)自己自由的同時,為自己、為整個人類的未來負責。
作為戈爾丁的代表作,《蠅王》深刻地表達了戈爾丁對人性惡的探討,這部寫于二戰(zhàn)后期的作品,不僅具有豐富的政治寓意,更具有廣泛的教育意義。結(jié)合薩特的存在主義特征,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戈爾丁的思想,即:人生是荒誕的,人只有在不斷的選擇中,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而每個人的選擇都不是獨立的,而是關(guān)乎全人類的。
[1]考夫曼.存在主義——從妥斯綏耶夫斯基到薩特[M].陳鼓應(yīng),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7:309.
[2]李鈞.存在主義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9.
[3]薩特.存在與虛無[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
[4]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5]薩特.他人就是地獄.[M].關(guān)群德,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2.
[6]吳岳添.薩特傳[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81.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