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參加培訓后:不懈的教育科研,能加快專業(yè)成長的腳步;強烈的反思精神,能改善專業(yè)的生存狀態(tài);豐富的教學實踐,能獲得專業(yè)發(fā)展的機會。說實話培訓真給力,讓我增加了正能量。
【關鍵詞】培訓;給力;科研;反思;正能量
新一輪“國培計劃”又開始實施了,新“國培計劃”本著“示范引領、雪中送炭、促進改革”的宗旨,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和機制,有效提高了教師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受到廣大教師和各地的高度評價。此時此刻,我這位享受過“國培”福利的幸運兒,真是感慨萬千。從2000年開始,我先后接受了三次培訓:在東北師大接受了中小學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在華東師大接受了遼寧省中小學教師拔尖人才培訓,在北師大接受了新課程教研員高級研修班培訓。培訓讓我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還引領我走進繽紛的改革世界,讓我真正感受到了當代知識分子的風范……培訓后,我加快了專業(yè)成長的腳步;改善了專業(yè)生存的狀態(tài);獲得了專業(yè)發(fā)展的機會??傊嘤栒娼o力,讓我增加了正能量。
1 培訓后不懈的教育科研。能加快專業(yè)成長的腳步
2000年,在東北師大接受了為期三個月的中小學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這次培訓,把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在導師的指導下,我從一般科研方法學起,遵照需要、科學、創(chuàng)新、可行的原則,選擇研究課題,學會了一整套從發(fā)現問題、確立課題到收集處理材料、實施設計實驗、形成科研成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自身的理論、道德素養(yǎng)、專業(yè)文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發(fā)現問題、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為培訓后不懈的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邏輯、哲學基礎和創(chuàng)造性來說,本來就不可能不帶有研究因素。教學離不開教育研究。教育研究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研究內容來自教學實踐,研究成果又能夠有力地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參加教育科研有利于自身更快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理論素養(yǎng),有利于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不懈的教育科研,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下面兩點:
1.1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十三年來,我主持、參與國家級、省級、市級教育科研課題十余項。通過確立課題,關注現實問題,有目的地了解、收集、分析各種新的教育教學現象和教育經驗。通過課題研究,把零散的、經驗的、感性的知識上升到系統(tǒng)的、理性的、科學的層面上,使教育教學工作始終能把握規(guī)律性、體現時代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通過思考寫作,促使思路清晰流暢,站在更高的層次看問題、做事情。不懈的教育科研,加快了自身專業(yè)成長的腳步,我由一個教書匠成長為錦州市專家型教師、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五一獎章”獲得者、勞動模范;遼寧省優(yōu)秀教育科研工作者、特級教師、研究型名教師、優(yōu)秀教師。
1.2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可靠保證:教育科研的立足點在于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著眼點在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入點在于以所教學科研究為主,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我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教育科研等活動,以教學質量作為立足點,認真研究問題,不斷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和途徑,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比如,我以科研處主任的身份依據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理念,主持校本科研項目“基礎陶冶理念推廣性研究”,將兒童自身所具備的能力,用與之相適應的方法引導并發(fā)展學生的品格教育,在學生素質不高的情況下,學校連年獲得中考的好成績,并在高分層占據一定的優(yōu)勢,2010年我校有兩名學生考進全市前六名,2009年有4名同學考入全市前10名,我任課班級的語文成績名列全校第一。就是因為我們讓教育科研走進了課堂,讓教學插上了科研的翅膀。我校因此被命名為“遼寧省科研興校百強校”。2013年本課題通過了省級驗收。
2 培訓后強烈的反思精神,能改善專業(yè)生存的狀態(tài)
2003年—2006年,我接受了為期三年的遼寧省中小學教師拔尖人才培訓。其中在華東師大集中學習15天,國內考察15天,青海支教15天,歐洲考察15天。這次培訓,開闊了視野,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所長進。尤其是近距離地聆聽了葉瀾教授的講座,激發(fā)出自身強烈的反思精神。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教育家,但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教育家,作為教師,如果只是讀書、教書、不寫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敗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由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水平決定著自身的職業(yè)生存狀態(tài)。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強烈的反思精神,也是改善教師專業(yè)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有效手段。
我的具體做法是:
2.1 樹立正確的反思意識:通過不斷反思,自我覺察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獲得不斷發(fā)展??梢哉f,反思是教師將這節(jié)課的某個教學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諸如“我做了什么”、“有什么不足”、“哪里成功了”、“哪里效果還不夠好,下次再教時應該如何改進”、“我的專業(yè)任務完成的如何”等心理描述,對實際教育教學進行感受和體驗,發(fā)現教育中的問題,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己的思想、行為、價值觀、態(tài)度和情感,重審自己從事教育教學的思想依據,并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最后,在實踐中檢驗并發(fā)現新的問題。教師對教育實踐不間斷、不斷升華的反思,最終促使教育實踐能力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從而改善了教師專業(yè)生存的狀態(tài)。
2.2 講究科學的反思方法
(1)記周記。周記是對實踐以及實踐反思的及時記錄。當我重讀幾個星期以來的周記時,這些基于日常行為的反思為我洞察自己的個人知識提供了幫助。我們科研處為全校教師印制了美觀的周記簿,科研處定期檢查中發(fā)現,每位教師都對此高度重視。
(2)講故事。講故事這種有用的反思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進行自我反思。當我把故事寫成后,就與自己的徒弟、同事一起分享故事。我讓閱讀者針對這些故事提出一些問題,以便獲得相關的學生觀、教材觀、教學觀。2011年,我與校長、書記收集整理全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敘事、教學設計等,共同主編了《潮平兩岸闊》一書,已由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在錦州地區(qū)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3)寫出高質量的文章。教師在每天的教育教學中都會碰到一些有價值的事情,那些教學實踐的火花正是提升自我最有價值的素材。我堅持做到課前對過去經驗進行反思、課中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課后對經驗結果進行反思。并及時記錄下來,寫出較高質量的反思性文章。培訓以來,我在國家、省、市級刊物上,公開發(fā)表文章30余篇。2012年《郭尋梅教壇耕耘錄》由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3 培訓后豐富的教學實踐,能獲得專業(yè)發(fā)展的機會
2009年11月,我以錦州市兼職研究員的身份,在北師大參加國家級新課程教研員高級研修班培訓,此次培訓后,我在錦州市語文界的地位又提高了。
3.1 多次的培訓經歷,讓我成為錦州市的“名師”:“竹高千尺因有節(jié),梅香四野為凌寒?!比闻嘤枺刮业恼n堂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添了些空靈,多了份意韻。我獲得了同行、學生、家長一致的鮮花和掌聲。
培訓后十余年,在全地區(qū)各級教研會上作示范課20余次,指導同行上好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擔任錦州市兼職教研員,2009年,兩次在本地區(qū)語文教研會上作課,其中《給兒子的一封信》一課,被專家認定為優(yōu)質示范課,《茶館》一課,成為戲劇教學的樣板課。先后有多所學校邀請我去上示范課,四中、七中、十三中……2011年,在錦州市第七中學我以一節(jié)《湖心亭看雪》再次博得了滿堂的喝彩。2001年以來,接連的幾節(jié)公開課,均獲得省級優(yōu)質課獎:2001年《我的叔叔于勒》、2002年《春》、2003年《陋室銘》、2005年《家》、2010年《茶館》、2012年《賣油翁》……在這些經典的文章里,我演繹著自己的真情、抒寫著自己的感受。每每講到高潮,教室里唏噓一片。于是不知不覺中“煽情派”成了我的代名詞。2010年,在遼寧省初中語文學科雙優(yōu)評選活動中,我執(zhí)教的《給兒子的一封信》一課,又榮獲遼寧省優(yōu)秀課一等獎。
3.2 多次的培訓經歷,讓我成為輔導講座的“學者”:在教學改革實踐中,發(fā)揮國家級骨干教師、遼寧省拔尖人才的輻射作用。2006年,隨省拔尖人才考察團到歐洲考察,汲取適合中國教育的營養(yǎng);隨省學術報告團到青海支教,幫助西部教育同行提升改革意識;2001年以來,多次應約去渤海大學任客座教師,傳授語文課程改革的最新信息;多次撰寫作文輔導等材料,在騰龍網站上公開發(fā)表;主編、參編校本教材等書籍21冊270余萬字。
在各級教研會上作科研、教學指導專題講座:2002年《語文課程標準解讀》、2005年《文言文教學應注意的問題》、2008年《搞好校本教研,提高復習質量》、2010年《九年級作文教學探討》等36場次。僅2009年以來,在全國發(fā)行的《語文報》上發(fā)表文章30余次??梢哉f:為錦州振興,為錦州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我在學校做了多場講座,其中《借“他山之石”研究之力,促實驗學校創(chuàng)新發(fā)展》、《走向科研,享受幸?!?、《返璞歸真是有效教學的法寶》、《如何上好一節(jié)課》、《如何打造魅力課堂》等講座,對全校教師的幫助很大,使全校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十三年來,因為培訓徒弟搞科研,讓我有了更多“閃光”的機會;因為培訓同事寫反思,讓我有了更多“示范”的機會;因為培訓同行上好課,讓我有了更多“輻射”的機會。培訓真的能讓教師成“家”、為“者”。為此,我這位參加培訓的受益者,發(fā)自內心地感慨:培訓真給力,讓我增加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