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允娟 侯海燕 常 軍 堵紅群 姜建威
目前多層螺旋CT(MSCT)可以應用心電門控掃描技術(shù)對全身進行大范圍的CT血管成像(CTA)檢查,可以通過一站式檢查同時顯示肺動脈、冠狀動脈、胸腹主動脈及其分支,對胸痛“三聯(lián)征”患者進行有效篩查[1,2]。由于MSCT Z軸分辨率可達各向同性,其對于小血管的顯示清晰程度非常高。本研究擬通過評價回顧性心電門控膽囊動脈CTA的圖像質(zhì)量,以及顯示膽囊動脈的起源、支數(shù)及走行情況,探討回顧性心電門控技術(shù)在膽囊動脈CTA中的應用價值。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0-07~2011-08于無錫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同時行冠狀動脈及上腹部動態(tài)增強CT檢查的87例患者,均顯示膽囊,且未見明確的膽囊占位性病變。男52例,女35例;年齡34~86歲,平均(56.00±11.29)歲。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Philips 256層iCT機,掃描參數(shù):機架轉(zhuǎn)速0.27 s/r,準直128×0.625 mm,矩陣512×512,管電壓100~120 kV,管電流600~800 mA。于肘靜脈埋置18G靜脈留置針,對比劑采用碘比醇(350 mgI/ml),注射速度5 ml/s,劑量80 ml。應用閾值觸發(fā)技術(shù),將氣管分叉處降主動脈閾值設為120 Hu,到達閾值后延遲5 s開始掃描,掃描范圍包括心臟和上腹部;該期結(jié)束后,所有患者于對比劑注射后70 s啟動上腹部門脈期掃描。對于增強掃描動脈期圖像,均采用1 mm層厚、0.5 mm間隔重建,傳輸至EBW 4.5工作站,對膽囊動脈進行圖像后處理,包括多平面重組(MPR)、薄層最大密度投影(tMIP)、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再現(xiàn)(VR)、薄層容積再現(xiàn)(sVR)。
1.3 圖像分析 由2名有經(jīng)驗的放射科醫(yī)師采用盲法對膽囊動脈顯示行0~2分制評分[3];并共同評價膽囊動脈的起源、走行、支數(shù)及分型,以及MPR、tMIP、MIP、VR、sVR后處理方法的顯示情況;并結(jié)合各種后處理方法對顯示膽囊動脈的可能平面(橫斷面、冠狀面)進行評價,意見不一致時協(xié)商解決。
1.4 膽囊動脈的界定 分布于膽囊周圍的點狀或結(jié)節(jié)樣強化血管影,該血管影最終匯入肝總動脈或其分支,膽囊管為連接膽囊頸部與肝管之間的、高于周圍脂肪密度的管狀影。采用石景森等[4]的分型標準。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2名評價者對膽囊動脈顯示清晰程度的評分一致性采用Kappa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7例患者中,4例顯示不清,3例膽囊管未見顯示。余83例共110支膽囊動脈顯示清晰,顯示率為95.4%(83/87),膽囊動脈和膽囊管均顯示80例,其中單支52例(65.0%,52/80),雙支28例(35.0%, 28/80),共108支膽囊動脈進行起源及分型研究。其中,Ⅰa型43例,Ⅰb型3例,Ⅰc型6例,Ⅱa型18例,Ⅱb型9例,Ⅱc型1例(圖1)。膽囊動脈起源于肝右動脈92支(85.0%),起源于肝左動脈2支(1.9%),起源于肝固有動脈2支(1.9%),起源于異位肝右動脈(均起于腸系膜上動脈)9支(8.3%),起源于肝總動脈1支(0.9%),起源于胃十二指腸動脈1支(0.9%),起源于胰十二指腸前下動脈1支(0.9%)。2名觀察者對圖像質(zhì)量評分一致性較好(Kappa=0.69, P<0.01)。
本組中,顯示膽囊動脈較佳的后處理方法為tMIP和sVR(前者優(yōu)于后者62例,兩者相當16例,后者優(yōu)于前者2例),同時輔以薄層MPR可對膽囊動脈進行分型。僅15例患者在VR和MIP圖上可顯示膽囊動脈(其中4例可顯示2支膽囊動脈中的1支,8例僅顯示膽囊動脈的起始端或近段,完整顯示者僅3例),余65例膽囊動脈均未顯示。綜合各種后處理方法:冠狀面(包括經(jīng)過膽囊長徑平面的斜冠狀面)顯示膽囊動脈優(yōu)于橫斷面34例,兩個平面相當32例,橫斷面優(yōu)于冠狀面14例。
3.1 顯示膽囊動脈的臨床意義及影像學檢查現(xiàn)狀 膽囊動脈為膽囊的供血動脈,較細小,管徑范圍為0.1~0.24 cm,平均0.18 cm[5];其起源及走行變異較多,處理膽囊動脈是肝膽外科手術(shù)中的重要一環(huán)。特別是隨著微創(chuàng)腹腔鏡膽囊切除術(shù)的開展,對膽囊動脈、膽囊管解剖的精確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對膽囊動脈的走行、分支等了解不清,可能誤傷血管,引起出血,影響手術(shù)野的觀察,進而可能會損傷更大的血管和膽管,造成嚴重的并發(fā)癥。早期無較好的顯示膽囊動脈的影像學手段,隨著MSCT的出現(xiàn),其高分辨率可以顯示較小的血管,目前已有采用64層及128層CT顯示膽囊動脈的報道[3,5-7],且均采用閾值觸發(fā)技術(shù),顯示結(jié)果比較理想,而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心電門控并應用閾值觸發(fā)技術(shù)對膽囊動脈進行顯示,并評價其優(yōu)缺點。
圖1 A.Ⅰa型膽囊動脈,tMIP示膽囊動脈主干走行于膽囊三角內(nèi),遠端分為內(nèi)外2支;B.Ⅰb型膽囊動脈,tMIP示1支膽囊動脈走行于膽囊三角外;C.Ⅰc型膽囊動脈,tMIP示1支膽囊動脈起源于肝固有動脈;D.Ⅱa型膽囊動脈,sVR示與結(jié)石重疊的外側(cè)支膽囊動脈(CA2);E.Ⅱb型膽囊動脈,tMIP示異位肝右動脈起源于腸系膜上動脈(箭),明顯增粗的膽囊動脈起源于異位肝右動脈(箭頭),另1支膽囊動脈該層面未顯示;F.Ⅱc型膽囊動脈,tMIP示內(nèi)側(cè)(箭頭)及外側(cè)(箭)2支膽囊動脈。CA:膽囊動脈;CD:膽囊管
3.2 本方法的提出 本研究采用回顧性門控的閾值觸發(fā)技術(shù)對心臟與上腹部行聯(lián)合增強掃描(相當于肝臟的動脈早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該方法對腹部血管的顯示優(yōu)于常規(guī)閾值觸發(fā)技術(shù)所得圖像。因此,選取腹部極細小血管——膽囊動脈為代表,以評價該方法的優(yōu)缺點。與文獻結(jié)果比較,本組病例的圖像質(zhì)量評分、膽囊動脈的顯示率均比較接近,說明本方法可以用于膽囊動脈的評價。另外,該方法對于雙支膽囊動脈的顯示率高于文獻[3,5-7]報道,這可能是該方法用于膽囊動脈CTA檢查的優(yōu)勢所在。由于文獻[3,5-7]中采用的掃描機型均為64層以上MSCT,且均采用閾值觸發(fā)技術(shù),應用較快的注射速度(≥3 ml/s)、較大的對比劑劑量(≥80 ml)及較高濃度的對比劑(≥350 mgI/ml),同本研究采用的掃描條件相近,故本研究結(jié)果較文獻報道的優(yōu)勢主要在于應用門控的閾值觸發(fā)技術(shù),該技術(shù)采用最快的掃描速度,并可以將心動周期分成多個時相,選取較短的采集時相進行后處理,從而可以大大消除由于心臟搏動引起的血管搏動偽影,必然可以提高小血管的顯示率及靶血管顯示的清晰程度。因此,對于術(shù)前需行膽囊動脈CTA檢查的患者,可以采用該方法掃描來明確膽囊動脈的起源、支數(shù)、走行等,以更好地指導外科手術(shù)。
3.3 后處理方法評價 本研究顯示膽囊動脈的后處理方法由優(yōu)至劣依次為:tMIP>stVR>MPR>VR>MIP。tMIP顯示膽囊動脈的細微結(jié)構(gòu)較佳,對膽囊動脈管壁及遠端細小分支顯示均優(yōu)于sVR。然而,由于前者僅選取部分數(shù)據(jù)重建,而后者仍采用容積數(shù)據(jù),故當膽囊動脈與周圍結(jié)構(gòu)(如結(jié)石等)有重疊時,sVR則更具優(yōu)勢。由于膽囊動脈較細小,VR和MIP僅可以顯示極少數(shù)較粗大的膽囊動脈的全程或部分,而對大部分膽囊動脈的顯示無能為力,此時主要依靠前3種后處理方法的結(jié)合應用。由于膽囊三角的立體顯示以冠狀面為佳,因此,冠狀面顯示膽囊動脈要優(yōu)于橫斷面,兩者結(jié)合起來觀察更佳。
由于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且所有患者均需同時行冠脈CTA檢查,為保證圖像質(zhì)量,管電流均≥600 mA,因此該一站式檢查的射線劑量相對較高。若該技術(shù)單獨應用于膽囊動脈檢查,經(jīng)過調(diào)整射線劑量(聯(lián)合應用新的重建算法,如idose4及迭代重建等)后,可以作為膽囊動脈CTA檢查的重要技術(shù)應用。
總之,本研究提示回顧性心電門控技術(shù)可以應用于膽囊動脈的CTA檢查,對于2支以上的膽囊動脈的顯示可能更具優(yōu)勢,后處理方法以tMIP、sVR、MPR為佳。
[1] Romano L, Pinto A, Gagliardi N. Multidetector-row CT evaluation of nontraumatic acute thoracic aortic syndromes. Radiol Med,2007, 112(1): 1-20.
[2] 王鴻振, 王雪紅, 肖喜剛, 等. 前瞻性心電門控技術(shù)在CT肺動脈血管成像中的應用. 放射學實踐, 2010, 25(8): 859-863.
[3] Sugita M, Yamazaki M, kujita M, et al. Cystic artery and cystic duct assessment with 64-detector row CT befor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Radiology, 2008, 248(1): 124-131.
[4] 石景森, 王炳煌. 外科黃疸疾病診斷治療學. 北京: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03: 12.
[5] 李家梅, 楊春波, 段君英, 等. 64層SCT膽囊動脈成像的圖像后處理技術(shù)的應用. 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09, 17(2): 92-94.
[6] 蔡武, 龔建平, 錢銘輝, 等. 64層螺旋CT對膽囊動脈顯示的初步研究.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09, 28(7): 953-956.
[7] 王禮同, 李澄, 劉淑惠, 等. 128層螺旋CT血管成像對膽囊動脈的研究. 放射學實踐, 2010, 25(11): 1249-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