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石川
謠言,古已有之,“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達,謠言生產(chǎn)和傳播的空間大漲。何以減少謠言?渴望火一把的“秦火火”大放厥詞:“謠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個謠言”。此說顯然滑稽可笑,謠言究竟止于什么?
古人說:“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智者?!贝_實如此!有的謠言低級可笑,眼睛一掃便知不可信;有的謠言盡管說得有鼻子有眼,但稍微一分析也能知道不屬實。在有智慧、善于分析求證的人面前,謠言確實難有生存空間。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是智者,總有一些人輕易上了謠言的當、中了謠言的毒、受了謠言的害。更何況,當前不少謠言似真似假,假中有真,比如八分假、二分真,讓人真假難辨,這類謠言“質(zhì)量”較高,即便智者也一時難以分清。
謠言止于真相。謠言跑得再快,如果辟謠緊追不舍,謠言就會很快被瓦解。為何每有重大自然災(zāi)害、社會動亂或戰(zhàn)爭時,謠言特別泛濫,有學者分析,“由于多數(shù)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并因此感到恐慌,而人們又普遍缺乏必要的信息,謠言就會泛濫。社會公眾在這一刻容易從眾、情緒激動并輕信謠言”。這說明,政府披露的信息越及時、準確和充分,謠言才越有可能被驅(qū)散。
謠言還止于依法處理。謠言不可能完全杜絕,但對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惡意造謠者,就必須依法打擊。不少人造謠不是簡單地嘩眾取寵,而是有著明確的利益企圖,通過造謠炒作,“在賺名,在賺錢”。被刑拘的“立二拆四”(楊秀宇)認為,“網(wǎng)絡(luò)就像一片海洋,不好的內(nèi)容就像是石頭,扔進去也不會激起駭浪。我是要在海底的石縫里放顆炸彈,炸得整個海面浪花四濺”。因此,他無底線炒作,甚至通過非法手段牟利。此舉如果不依法打擊,必將產(chǎn)生惡劣的模仿效應(yīng)。
打擊謠言,還需提升政府公信力。復(fù)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張國良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謠言速率=事件重要性×狀況模糊性×技術(shù)先進性÷權(quán)威公信力÷公民判斷力。這個公式談到了公民判斷(即謠言止于智者),還談到了權(quán)威公信力。如果權(quán)威無公信,或者職能部門的公信力不夠,謠言就會興風作浪,即便政府辟了謠,仍有一些人相信謠言。
此外,需廓清一個問題,即對“民謠”應(yīng)零容忍,對“官謠”同樣要零容忍。所謂“官謠”,是指官方通過正式場合向外界發(fā)布的謠言。一定程度上說,“官謠”比“民謠”更可怕。因為“官謠”造成的影響和后果不可忽視,而且嚴重損害政府部門的公信力。遺憾的是,造謠的民眾易被懲處,而造謠的職能部門或公職人員往往毫發(fā)未損。新華社近日盤點了四起“官謠”,如去年底,媒體人羅昌平微博實名舉報時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時,國家能源局當日強硬回應(yīng)“純屬污蔑造謠”,事實證明如此回應(yīng)才是造謠,如今劉鐵男已被雙開,而造謠者仍然優(yōu)哉游哉。如果不打擊“官謠”,民眾怎會服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