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 要 通過分析少數(shù)民族預科漢語口語現(xiàn)狀和漢語口語特點,本文從口語教學理論及教學方法上對漢語口語教學以及提高學生口語能力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 少數(shù)民族預科 口語教學 思考
少數(shù)民族漢語口語教學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其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主要滿足少數(shù)民族學生漢語學習和日常生活的需要??谡Z是學習書面語的基礎,在漢語教學中,漢語口語教學作為培養(yǎng)學生漢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手段。對照我們的漢語教學,雖說“聽說領先”,但在實際漢語教學中更為重視的是讀寫教學。致使少數(shù)民族的漢語口語教學成效甚微,不能為日后漢語學習及日常生活交流起到很好的幫助。
一、口語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1.學習資料的不充足。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缺乏合適的口語教材,現(xiàn)用的口語教材多為書面式的口語教材,缺乏口語的靈活性,生動性。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的學習動力受到一定的影響。
2.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漢語教學中,教師更多會注重漢語讀寫的教學,而對口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更多是將口語教學變?yōu)樽x寫教學的附屬部分,將口語教學中應注重的聽說部分弱化,強化讀寫部分,違背了漢語口語教學的宗旨,教學目標模糊,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3.教學測試形式單一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口語課程為選修課程,而教學測試多為試卷類型的測試,對學生的口語表達測試較少,增加了學生表達愿望的惰性,減少了學生漢語口語表達欲望,降低了學生學習口語的興趣和熱情。
4.語言環(huán)境的重要性??谡Z的表達需要語言環(huán)境,有了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的漢語口語水平在自然而然中提高,缺少良好的環(huán)境會阻礙漢語口語水平的提高,除了語言環(huán)境外,還需學生有強烈的主觀學習動機,才能提高漢語口語水平。
5.學生自身條件限制。一是漢語言知識有限。少數(shù)民族學生掌握的詞語、句式極為有限,還難以找出并確定作者所提供的詞匯、語法、句型等方面的線索,因此就產生不了相關的聯(lián)想,當然腦中的圖式知識難以啟動。二是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中國的歷史、人文地理社會背景等知識缺乏了解,使少數(shù)民族學生產生理解上的障礙。三是母語文化的干擾,這里說的干擾指的是少數(shù)民族學生自覺、不自覺地將母語的思維習慣套用在漢語上,其結果必然會造成理解上的偏誤。
二、漢語的口語特點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口語是人們口頭上所應用的語言,具有口語的風格。相較于周密嚴謹、結構完整且長句較多的書面語來說,口語的特征在于親切自然,簡單易懂,句子短小,省略句多,句子結構較松散,常出現(xiàn)停頓或自我修改、句子成分易位等情況。
漢語口語屬于語境文化傳播中的口語,漢民族整體性和直覺性思維方式造就了漢語口語重意合的特點。漢語口語中客觀存在的模糊性、會意性使?jié)h語帶上了很濃郁的民族特色,在進行口語表達的時候,口語表達主體要根據(jù)語境的不同和聽者的反應隨時做出口語的使用調整,以使口語單向表達或者雙向交際得以順利進行??谡Z表達主體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fā)揮語言的擇詞組句表達能力、輸出能力以及語言協(xié)調能力。漢語口語體現(xiàn)了悠久的漢族民族的文化,正確的使用漢語是需要下工夫的。
三、理論結合實際教學
1.任務型教學。任務型教學強調激活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結構和認知圖式,新舊知識經驗間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學習中容易激活學習者己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圖式,并激發(fā)學習者對新知識、新信息的渴求。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者實現(xiàn)了自身知識的“重組”與“構建”而新知識構建的成功,會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運用語言,從而加速語言信息的內化。任務型教學強調教學活動中的互動,往往采用分組活動、集體討論等形式,強調通過互動過程中的意義協(xié)商來促進語言習得。教學任務既然是對真實世界交際過程的模擬,那么教學任務就必然是以內容為中心的,他應該具有不同程度的現(xiàn)實可能性,大多具有互動性,具有相對完整性、綜合性,具有明確的任務目標、語境條件和角色定位。當然,它的交際目的、語境、參與者等具有明顯的虛擬性。另外,他應該貼近學習者生活,與學習者已有的工作生活經驗,或與學習者將來的可能的工作學習活動相聯(lián)系,是對于學習者目標任務的模擬。作為教學任務,它必然要符合教學的要求和特點.具有可操作性;完成任務的階段;向全班報告任務的完成情況。最后為反饋階段,或者叫任務后階段,是一個關注語言形式(聚焦結構)的階段。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習者對語言形式的自覺意識,完善任務的語言質量,促進語言習得。為了保證反饋階段的效果,保證學生對于任務反饋的足夠重視,可以要求學生在任務講評之后再重復相關的任務。為了保證任務仍具新鮮感,可以對原來任務的具體內容稍加改變,而不是讓學生完全機械地重復,我們稱之為延伸性任務。一個任務總是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結果,可以根據(jù)結果來評判任務完成的質量。通過任務教學模擬情景要求教師考慮到各種口語發(fā)生的可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交際能力分為語言知識 ,語言知識包括結構知識和語用知識。結構知識指語音、 詞匯語法知識和語篇結構知識。語用知識指恰當運用語言所應具備的知識??谡Z教學課雖然并不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要任務,但適當講授語言知識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初級階段。語用知識是交際能力的一部分,漢語口語課是學生獲得語用知識的重要途徑。為了使學生掌握所需的語用知識,一方面應有意識地在漢語口語教材中安排一些學生在交際過程中最可能用到的知識,比如寒暄方式,交談中的接話習慣等等 ;還應加強交際訓練, 讓學生在實踐中強化掌握這些知識。根據(jù)口語交際能力的各個組成部分,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增強行為的針對性往往可以提高活動的效率。要分清口語交際能力的層次 , 循序漸進地 安排教學內容。我們的教學安排應按照 由易到難,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順序進行,層層漸進?!罢f”的技能的習得,是口語課教學的主要培養(yǎng)目標,因此“說”,的訓練應貫穿于口語教學的始終。
四、結束語
漢語口語是漢民族使用非正式的講話風格說出來的口語,帶有即時的、原生的特性。由于多種原因,傳統(tǒng)的對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較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不太重視對學生漢語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很低,理解和表達能力很差?,F(xiàn)代社會是信息社會,聽力水平的提高意味著理解信息和傳遞信息的能力增強,聽力水平能力高的人能夠更好地適應現(xiàn)代社會從而成為備受歡迎的具有較高交際能力的現(xiàn)代化人才。在教育領域,漢語不僅是漢語課學習的對象,更作為一門工具運用到各學科的學習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這就對人們的漢語聽力理解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視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包括聽力教學在內的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整體水平,刻不容緩。因此,加強對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研究,特別是加強漢語聽說研究,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以堅實的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為基礎,符合科學聽力教學系統(tǒng),是我們研究的主要任務。本文只是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初步地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研究粗淺,有待今后進一步修改完善。
參考文獻
[1]金世和.漢語口語教學自議.語言與翻譯,1998.
[2]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商務印書館,2010,5.
[3]武云霞,曙光,喬繼英,呼和.少數(shù)民族預科生漢語口語課堂組織教學策略研究.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1.
[4]侯瑞華.提高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漢語口語教學策略分析.文學教育,2011,3.
[5]古麗扎·尼牙孜.新疆少數(shù)民族漢語.口語任務型教學實驗狀況分析及對策.寧夏大學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