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土豆
珠峰首登之謎
撰文/土豆
現(xiàn)代登山運動起源于18世紀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地區(qū),當時登山的目的除了挑戰(zhàn)高度,更多的還包括對這一地區(qū)的植被和物產(chǎn)資源展開科研。此后的100余年間,登山運動在歐洲蓬勃發(fā)展,逐漸在組織方式、登山戰(zhàn)術(shù)、裝備器材、攀登技術(shù)等方面形成了專門的知識。由于這一階段的主要活動地區(qū)在阿爾卑斯山脈,所以在世界登山史上,這一時期被稱為“阿爾卑斯時代”。
這一時期所積累的登山經(jīng)驗和發(fā)展起來的登山裝備,為后來人類向珠峰攀登發(fā)起挑戰(zhàn)奠定了基礎。但攀登珠峰所發(fā)展起來的攀登模式,和阿爾卑斯攀登模式完全不同,也給人類的登山歷史帶來更多爭議性的話題。
能夠作為第一個攀登珠峰的人類,一直是莫大的榮譽。而發(fā)生在1921、1922和1924年的三次從西藏方向攀登珠峰的主要探險,則是人類最早攀登珠峰的嘗試。這一系列由英國人發(fā)起的探險,其前期準備、探險過程和活動間隙的其他進展,為后世的8000米山峰攀登,建立了框架體系,同時留下登山史上最大的一個疑案。
根據(jù)已故北京大學地理教授林超1958年發(fā)表的《珠穆朗瑪?shù)陌l(fā)現(xiàn)與名稱》,由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阿爾卑斯俱樂部聯(lián)合組織的第一次探險,是在1921年。從1921年到1953年,共組織過對珠峰的13次探險活動,其中9次是英國人主持,一次是英美合作,3次是瑞士組織。其中從1921年到1938年的7次都是英國單獨組織,1950年的第8次是英美合作。也就是說,最早對珠峰的探險活動,都是由英國壟斷的。
為什么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要陸續(xù)組織攀登珠峰的活動?這不僅是人類的冒險精神鼓動,其背后還有更多鮮為人知的因素。個人登山的行為背后,是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利益。
19世紀開始,英國人對其殖民地印度及其附近地區(qū)進行系統(tǒng)的考察和測繪,位于印度和中國邊境的喜馬拉雅山系開始映入探險家和攀登者的視野??睖y疆土是統(tǒng)治者治理和規(guī)劃印度的第一步,通過地理勘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殖民地的資源。
1920年皇家地理學會主席弗蘭西斯·揚哈斯本首次提出支持珠峰探險的想法時,人們對這座山還一無所知。如此高的高度,沒有任何科學理論和技術(shù)能夠支持那是人類可以涉足之地。人們只知道,從尼泊爾和中國西藏,能夠更靠近這座山,關(guān)于這座山的一切地理信息,都無從得知。
另外一個關(guān)鍵的組織者,是時任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長的榮赫鵬。以探險家知名的榮赫鵬是1863年出生在印度的英國人,和他的探險精神同樣突出的是他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信仰。榮赫鵬的探險活動背后是國家利益,19世紀正是沙俄和大英帝國在“大角逐”中在誰控制西藏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問題上形成對峙的時刻,所謂大角逐,就是搜集從阿富汗到新疆、西藏等大片未知領土的情報并實施對這些地區(qū)的影響力
和控制權(quán)。而榮赫鵬一心效忠于英國女王和大英帝國,想用實業(yè)為英女皇和大英帝國獻上一份厚禮。
榮赫鵬自己在他的《埃佛勒斯(即珠峰)史詩》(The Epicof Mount Everest)中說得很清楚,攀登珠峰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征服”。他說:“當我們看到一座山的時候,我們遲早都會被努力達到它的頂峰的欲望所驅(qū)使。但是更主要的是因為山對我們形成了挑戰(zhàn)。我們必須通過和它的較量來顯示我們能夠達到山頂。正所謂一山還有一山高,但是確實沒有任何一座山比眼前這座珠峰更高了。”一戰(zhàn)過后整個歐洲陷入低迷,遭受重創(chuàng)的英國急需一劑強心劑振作民心,如果能在這個時候攀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無疑是對國家最好的獻禮。
于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于1921年,在阿爾卑斯登山俱爾部和皇家地理學會組織下,組成了英國歷史上第一支珠峰遠征隊,這次遠征有兩個目的:一是對珠峰進行偵察并尋找登山路線;二是對珠峰附近地區(qū)進行測量并繪制地圖。遠征隊一共九名隊員,主要由登山家和測繪專家組成,平均年齡41歲,最小的31歲,最大的56歲。他們是:Heron, Wollaston, Howard-Bury, Raeburn;后排:Bullock, Morshead, Wheeler, Mallory。
作為主要登山隊員的馬洛里一直參與這支遠征隊伍的活動,并于1921年、1923年和1924年三次攀登珠峰,最終和他的隊友歐文消失在皚皚雪山之巔。
在西藏登山學校的登山博物館二樓展廳,有兩張由登山畫家陳大衛(wèi)所創(chuàng)作的油畫,分別著是攀登珠峰的四位著名人物,一幅畫面是馬洛里和歐文,另外一幅畫面是希拉里和丹增。究竟是哪一組人物最早登頂,這將決定人類攀登珠峰的時間將定格在馬洛里開始攀登的1920年,還是希拉里和丹增登頂?shù)?953年,也將決定第一個攀登珠峰的人類是英國人還是新西蘭人。在希拉里和丹增之間,因為沒有留下希拉里登頂?shù)恼掌?,也存在是丹增先登頂還是希拉里先登頂,希拉里對外界一直宣布是同時登頂,直到丹增去世,才在出版的著作中說明當時登頂?shù)募毠?jié)。而圍繞著丹增的身世,也是一個謎團。外界一直公認丹增是夏爾巴人,要解開丹增身份之謎,其實是為最早攀登珠峰的民族正名之謎。
在眾多謎團中,關(guān)于丹增的國籍一直存有爭議,印度聲稱他是印度人,尼泊爾則聲稱他是尼泊爾人,但在眾多西藏登山向?qū)闹?,他們知道丹增是不折不扣的藏族人,這些來自西藏登山學校的年齡在20-30歲的登山向?qū)е校渲芯陀械ぴ龅暮筝?,作為同鄉(xiāng)人,他們在熟悉丹增的故事之前,就已經(jīng)無比熟悉他們家門口前的這座雄偉的山峰,不可高攀的女神。歷史總是在出人意料的時機被揭開謎底,美國登山家韋伯斯特在他的著作《雪國》終于將丹增的身份公布于世:丹增既不是印度人,也不是尼泊爾人,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藏族同胞!
那么丹增作為生長在珠峰腳下的藏族人,為什么會去到尼泊爾,和夏爾巴人一起成為向?qū)?,跟隨希拉里攀登珠峰?在詹姆士·尤爾曼代筆的自傳《雪虎》中,丹增講述他是在尼泊爾的一個名叫薩姆的小村子里長大的。但是他是因為父母生活困難,向當?shù)匾晃徊刈骞賳T借了債,但無力償還,才移居到薩姆。并沒有說他就是出生在薩姆,而關(guān)于他的出生地,丹增只作了如下介紹:“我出生在一個名叫薩楚的地方,那里距離馬卡魯山很近,距離珠穆朗瑪峰也只有一天的路程。1988年,《雪國》的主人翁韋伯斯特進行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動,選擇了一條過去很少有人走的路線,沿珠峰的東坡登頂。這樣,他們就必須經(jīng)過西藏的卡爾塔山口,而丹增真正的故鄉(xiāng)莫云就在那個山口附近。
書中介紹當時的登山隊員就包括丹增目前仍健在的長子諾爾布,他介紹說,他的父親丹增于30年代初移居印度的達吉靈,當時很多西方人跑到那里,希望成為珠峰登頂?shù)谝蝗?,所以丹增就開始把登山賺錢當成職業(yè),替這些西方登山者挑東西。那里的居民絕大多數(shù)是夏爾巴人,往山上挑東西也本是夏爾巴人的特長。
和很多夏爾巴人一樣,丹增登山并不是為了征服雪山,而只是將其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登山的人和航海的人一樣,都清楚了解,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渺小。從情感而言,如果可以,他們是不愿意冒這么大的風險去謀生的。這也是丹增不讓他的后代登山的原因,丹增對他們說:“你們不用去了,我已經(jīng)替你們登過了?!敝钡浆F(xiàn)在,丹增的同胞,生活在珠峰腳下的藏族們,仍舊像丹增一樣,成為登山向?qū)?,將登山當作一種職業(yè),一種謀生手段。在我所接觸到的西藏登山學校的眾多登山向?qū)?,他們身上具有和丹增一樣的品質(zhì),勇敢而忠誠,熱愛自己的工作,堅韌而低調(diào)。他們身材普遍矮小精干,臉龐黝黑,一笑起來露出一口白牙。他們中有些人已經(jīng)登頂珠峰10次,實在很難將他們的平凡和他們所作出的不平凡的事跡聯(lián)系在一起。
從馬洛里、歐文開始,攀登珠峰者前赴后繼,是什么鼓動人類一次又一次的挑戰(zhàn)自身,挑戰(zhàn)極限,創(chuàng)造紀錄?除了人體內(nèi)的冒險因子在作怪,更多的也許是一種征服欲和榮譽感。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極限挑戰(zhàn)背后,是個人難以用言語表述的努力和付出,從肉體甚至到生命的付出。
每年藏族同胞都會在特定的日子去轉(zhuǎn)山,一座山峰,登山者首先想到是垂直超越,但藏民則是平行地繞著它走。他們與自然達成一種平等共存的關(guān)系,而登山者則是在其中彰顯自我的力量。
關(guān)于珠峰的命名,國內(nèi)和國外還是存在爭議的。按照國際慣例,比如說對天體小行星的命名,第一位發(fā)現(xiàn)者有命名權(quán)。珠峰的命名,西方國家和部分亞洲國家習慣性稱之為額菲爾士峰或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是紀念英國占領尼泊爾之時,負責測量喜馬拉雅山脈的英屬印度測量局局長喬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
1865年前,珠峰被西方國家稱為十五峰(Peak XV)。關(guān)于珠峰的名字文獻記載,1258年,西藏出土的《蓮花遺教》中以“拉齊”稱之,這是最早的本土文獻中出現(xiàn)對珠峰有記載的文字,而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僧人桑吉堅贊則在《米拉日巴道歌集》中稱珠穆朗瑪所在地為“頂多雪”。1717年,清朝政府派駐藏人員在珠峰地區(qū)進行全面的勘測,用時兩年,標有珠穆朗瑪峰名字的地圖于1719年收錄進入康熙皇帝主持編繪的《皇輿全覽圖》,當時該峰的名字是用滿文標注。這是有關(guān)這座地球最高峰的最早的官方文獻。后來,參與了地圖修訂工作的法國傳教士雷孝思把《皇輿全覽圖》送到了法國,法國的皇家制圖官唐維爾于1733年根據(jù)該圖編制了“中國新圖”。
這一法國版的中國地圖冊包括兩幅西藏地圖,這兩幅地圖上都用法語標上了珠穆朗瑪峰的名字(M.TchoumourLancma)??滴鯐r期對珠穆朗瑪峰的測量和記錄比英國殖民者對該峰的測繪早了130多年,康熙版的《皇輿全覽圖》在道光和同治年間曾在中國復制并流傳到更大范圍。雖然當時的地圖中珠穆朗瑪峰的漢語名字與現(xiàn)代漢語書寫不同,但發(fā)音完全一樣,而且音譯與藏語的音節(jié)、發(fā)音非常吻合??梢娫诋敃r歐洲的學術(shù)界還是以清朝的官方史料為主,這一區(qū)域?qū)W洲人來說還是一個空白點。
1836年,德國地理學家克拉普洛息根據(jù)中國地圖和文獻發(fā)表了一份中亞地圖,其中標出了珠穆朗瑪峰的德語名稱(Disomolangma)。這一情況直到1921年英國人開始對珠峰區(qū)域進行測繪和英國組織攀登珠峰活動后發(fā)生改變,最終西方采用了負責測量喜馬拉雅山脈的英屬印度測量局局長喬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作為珠峰的官方命名,并成為珠峰在西方的通用名稱。
為珠峰正名,在2002年的時候,《人民日報》曾經(jīng)發(fā)表過一篇文章,認為西方世界通用的“Mount Everest”應該正名為藏語名字“Mount Qomolangma”。我國的臺灣地區(qū)采用“圣母峰”稱呼珠峰,并在教科書中采用此意譯。尼泊爾語則稱呼珠峰為薩迦瑪塔(Sagarmatha),意思是“天空之女神”,此名是由尼泊爾政府在60年代時起名。
記錄登山,不能忽略的就是山難,有冒險就有犧牲,在人類的探險史上,總是伴隨著死亡的記憶。珠峰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山難,莫過于1924年英國探險隊員馬洛里和歐文發(fā)生的山難,他們是最早挑戰(zhàn)珠峰的人,他們是珠峰的先驅(qū),在對頂峰一切未知的情況下,馬洛里倒在了海拔8600米的地方,而歐文的軀體至今還沒有找到。他們給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謎題,他們是否登頂了?一直無人證實。后人對馬歐的故事一直有著深厚的情感,甚至希望再現(xiàn)他們當年登山的場景,因為他們,是人類登山精神的典范。在講述馬洛里登山的電影《最狂野的夢》的拍攝現(xiàn)場,攝制組在珠峰復原馬歐當年登山的場景,道具師根據(jù)當年的照片復原了馬歐的登山設備,并讓演員們穿上,拍完一組鏡頭后,演員們立刻就鉆到帳篷里換上羽絨服等保暖衣物——因為實在是太冷了。
由此可見,攀登珠峰,不僅是挑戰(zhàn)人類的體能和意志力,同時也是在比拼登山設備。上世紀70年代末,西藏登山隊隊長兼總教練丹增旺加正式加入了西藏登山隊,四個人用一瓶氧氣,法國制造,最多250個大氣壓的氧氣。隊員們白天舍不得用氧氣,只有晚上的時候四個人輪流吸氧。而現(xiàn)在的登山者可以一人用幾瓶輕便的氧氣,大部分是俄羅斯生產(chǎn),可以裝350個大氣壓的氧氣,而且氧氣面罩的改進也提高了氧氣的吸入率。
登山的人都知道,在寒冷環(huán)境中從皮膚丟失的熱量多,不能使體溫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當體溫下降到35攝氏度以下時,就會發(fā)生“低體溫癥”。失溫是登山者一大隱患,和缺氧一樣的危險,輕者導致凍傷截肢,重者失去生命,所以攀登8000米以上的高山,除了解決缺氧方面的問題,還要提高人類的御寒保暖能力。人類最早的登山取暖設備,采用的燃料是汽油爐,汽油裝在塑料桶里,晚上帳篷里滿是汽油的味道,而現(xiàn)在則是煤氣罐。
早有記錄的羽絨睡袋是在1892年用于英國的ALFRED MUMMERY探險隊伍,由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的睡袋原型發(fā)展而來,并由英國家具公司制造,但這并不是生產(chǎn)真正意義上的商業(yè)睡袋。1890年挪威Asjungilak公司開始商業(yè)化生產(chǎn)睡袋,這一時期的睡袋都由木棉花填充。因此,直到19世紀20年代,睡袋都是特殊的制品,但由于不斷發(fā)展的戶外用品需求市場,更多的公司開始設計和生產(chǎn)睡袋?;谙柴R拉雅探險活動以及登山運動的興起,19世紀30年代開
始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睡袋的設計和制作,這時候誕生了能緊密包裹身體的木乃伊式睡袋,也就是現(xiàn)在連體登山服的雛形,英國登山家憑借這種睡袋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瑪峰。
從情感上而言,人們都希望挑戰(zhàn)珠峰3次的馬洛里最終是成功登頂?shù)模前凑振R洛里當時的裝備,重重的普通麻繩和氧氣罐,頭戴皮毛帽子、脖子纏著毛圍脖,用棉布護臉,穿著分體的棉襖和棉褲,打著綁腿,腳蹬著厚重的軍靴。如此笨重的服裝,無疑給登山行動增加了難度,雖然如此,馬洛里和隊友歐文的行為,還是鼓舞了人們對攀登珠峰發(fā)起一次又一次的挑戰(zhàn)。
照片里的馬洛里和歐文顯得年輕而帥氣,他們是當時英國精英青年的代表,朝氣蓬勃而充滿理想。馬洛里曾就讀于溫切斯特公學和劍橋大學,與著名經(jīng)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經(jīng)是同學與好友。劍橋大學一貫注重學生的運動技能培訓,并相信運動有助于提高大腦功能,年輕的馬洛里已經(jīng)是英國著名的探險家,所以將攀登無人登頂?shù)闹榉遄鳛樽约旱哪繕?。?921年起,馬洛里曾經(jīng)3次嘗試攀登喜馬拉雅山,1924年的第二次攻頂時因雨季來臨而中斷,當時馬洛里率隊友由新路徑下山遭遇雪崩,導致7名夏爾巴挑夫喪生,此事使他返國后飽受批評,但他對登頂?shù)臎Q心依然堅定,并促使在同年年中再度挑戰(zhàn)。1924年6月8日,馬洛里和歐文并肩,試圖第三次登頂,也是志在必得的一次。但這一次,他和歐文卻消失在茫茫雪峰上了,沒有證據(jù)可以證明他們已經(jīng)順利登頂。
由于他們沒有活著走下珠峰,并向世人展示他們登頂?shù)淖C據(jù),所以他們最終是否登頂,成為“馬歐之謎”。所以,第一登頂?shù)墓鸸?,就落在?953年5月29日,和向?qū)Уぴ觥ぶZ爾蓋(Tenzing Norgay )一起登頂?shù)男挛魈m人希拉里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