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陸海燕,貝麗霞,韓文革,趙長江,韓德權
(1.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大慶163319;2. 黑龍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副干酪乳桿菌是一種益生菌,其凍干菌粉可直接應用于家庭及工廠的蔬菜發(fā)酵中。用副干酪乳桿菌發(fā)酵蔬菜的亞硝酸鹽含量遠低于自然發(fā)酵蔬菜,并且使用方便,產品質量穩(wěn)定。在家庭以及工廠規(guī)?;a中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而在基礎培養(yǎng)基中副干酪乳桿菌菌體產量低。采用響應面法對副干酪乳桿菌培養(yǎng)基進行優(yōu)化,旨在提高菌體密度為工業(yè)化生產蔬菜發(fā)酵劑提供必要的參數。
菌種:副干酪乳桿菌(由實驗室分離并保藏)
試劑:葡萄糖、蔗糖、乳糖、半乳糖、麥芽糖、果糖、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大豆蛋白胨均為分析純。
儀器:SW-CJ-1FD 潔凈工作臺,LRH-250 生化培養(yǎng)箱,TDL-5 型臺式離心機,YXQ-SG46-280SA高溫滅菌鍋,752 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1.2.1 單因素試驗
碳源篩選:將副干酪乳桿菌以5%接種量接種于MRS 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基組分氮源固定為2%酵母膏;碳源分別選擇葡萄糖、蔗糖、乳糖、半乳糖、麥芽糖、果糖[1-2],接種后在37 ℃培養(yǎng)24 h,測定OD600值并計算含菌量。
氮源的篩選:將副干酪乳桿菌以5%接種量接種于MRS 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基組分碳源固定為2%葡萄糖;氮源分別選擇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大豆蛋白胨[3-4],接種后在37 ℃培養(yǎng)24 h,測定OD600值并計算含菌量。
1.2.2 培養(yǎng)基優(yōu)化
Plackett-Burman 試驗:從單因素試驗確定的最佳碳源(蔗糖),最佳氮源(酵母膏)以及緩沖鹽中篩選出對副干酪乳桿菌菌體密度有顯著影響的因素,實驗設計見表1,接種量5%,37 ℃培養(yǎng)24 h,測定OD600值。
最陡爬坡試驗:最陡爬坡法是尋找最優(yōu)區(qū)間的一種方法,可以最大限度接近最佳值,確保響應值的準確性[5]。對Plackett-Burman 試驗篩選出的主要影響因子進行實驗,對產生正效應的因子增加用量,產生負效應的因子減少用量。
中心組合試驗:對Plackett-Burman 試驗篩選出的對響應值影響顯著(P<0.05)的因素,通過SAS 軟件進行分析計算,預測最大響應值及與響應值相對應的各變量值,并按預測結果進行驗證試驗。
2.1.1 碳源篩選
副干酪乳桿菌對不同碳源的代謝能力不同,不同的碳源對菌體生長速度和最終密度都有很大影響。因此,選擇合適的碳源對菌體增殖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研究選取對乳酸菌增菌培養(yǎng)有較好作用的碳源,蔗糖、葡萄糖、乳糖、半乳糖、麥芽糖、果糖,并分別對其進行單因素試驗,確定最佳碳源及濃度,其中氮源固定為2%酵母膏。
由圖1 可知,隨著糖濃度的增加菌體密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碳源為葡萄糖或蔗糖時,隨著糖濃度的增加菌體密度提高幅度較大。蔗糖濃度為9%時菌體密度最大(40×108cfu·mL-1)。因此選擇蔗糖作為副干酪乳桿菌增菌培養(yǎng)基的碳源。
2.1.2 氮源篩選
氮源是副干酪乳桿菌生長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元素,不同的氮源對菌體密度也有較大影響。因此,選擇合適的氮源對菌體增殖培養(yǎng)是十分必要的。分別選取對乳酸菌增菌培養(yǎng)有較好作用的牛肉膏、酵母膏、大豆蛋白胨、蛋白胨進行單因素試驗,確定最佳氮源及濃度,其中碳源固定為2%葡萄糖。
圖1 糖濃度對菌體密度的影響Fig.1 Effect of the Sugar concentration on density
圖2 氮源濃度對菌體密度的影響Fig.2 Effect of the nitrogen source concentration on density
由圖2 可知,隨著氮源濃度的增加,菌體密度不斷提高,其中以酵母膏增菌效果最為明顯當酵母膏濃度2.5%時,菌體密度達到最大值6.05×108cfu·mL-1。酵母膏是常用氮源,價格低廉,易于被乳酸菌所利用,所以酵母膏較為適于作為副干酪乳桿菌增菌培養(yǎng)基中的氮源。
通過對幾種碳源、氮源的篩選,可以使菌體找到最佳營養(yǎng)條件,從而提高菌體密度。通過Plackett-Burman 試驗對以上單因素試驗篩選出的碳源、氮源及對乳酸增菌培養(yǎng)有輔助作用的無機鹽進行篩選,選出對菌體增殖有顯著影響的因素,進而確定響應面優(yōu)化對象。隨著培養(yǎng)過程中乳酸的不斷積累,pH值下降,菌體的增殖會受到限制,因此,在乳酸菌培養(yǎng)基中添加緩沖鹽來緩解pH 值下降,從而使菌體密度達到最高[6]。選擇對乳酸菌增殖培養(yǎng)有顯著影響的緩沖鹽:磷酸氫二鉀、檸檬酸鈉、乙酸鈉、硫酸錳、硫酸鎂及吐溫作為篩選因素,加上單因素試驗選出的最佳碳源、氮源共8 個因素進行Plackett-Burman 試驗,從這8 個因素中篩選出對增菌培養(yǎng)有顯著影響的因素[7-8]。
選用N=12 的Plackett-Burman 試驗設計,對蔗糖、酵母膏、磷酸氫二鉀、檸檬酸鈉、乙酸鈉、硫酸錳、硫酸鎂及吐溫8 個因素進行研究,每個因素分別選取-1,+1 兩水平。試驗設計及結果如表1 所示,8 個因素所代表的參數水平以及分析結果見表2。
表1 Plackett-Burman 試驗設計及結果Table 1 Plackett-Burman design and results
由表2 中的t 檢驗可知,對結果產生正效應的因素為蔗糖、酵母膏、乙酸鈉和吐溫80,產生負效應的因素為磷酸氫二鉀、檸檬酸鈉、硫酸錳和硫酸鎂。蔗糖和酵母膏在99%的水平上對響應值的影響顯著,硫酸鎂在95%的水平上對響應值的影響顯著,其他因素對響應值影響程度較小,所以選取蔗糖、酵母膏和硫酸鎂這3 個因素作為中心組合試驗的研究對象。其中負效應的因素固定在-1 水平,正效應的因素固定在+1 水平。
表2 Plackett-Burman 試驗分析結果Table 2 Analysis and results of Plackett-Burman
碳源是乳酸菌生長的重要營養(yǎng)物質,氮源是乳酸菌中蛋白質、核酸的物質來源,是乳酸菌生長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元素[9]。篩選結果表明,碳、氮源是影響乳酸菌生長的最重要影響因子。硫酸鎂作為無機鹽有助于乳酸菌生長,并對乳酸菌發(fā)酵產生的乳酸起到緩沖作用,進而減緩乳酸過度積累而抑制菌體增殖的現象。
響應面擬合方程只有在考察的鄰近領域里才能充分近似真實情況,在其他區(qū)間里,擬合方程與被近似的函數方程無相似之處,所以擬合是毫無意義的[10]。因此,必須最大限度的逼近最大菌體密度區(qū)域后才能建立有意義的響應面擬合方程。最陡爬坡法是以試驗值變化梯度方向為爬坡方向,以各因素的效應值大小來確定步長變化,能夠有效地逼近最大菌體密度區(qū)域。
根據Plackett-Burman 試驗分析的結果確定下一步試驗,即最陡爬坡試驗的研究對象。從表2 中可知,蔗糖、酵母膏有顯著正效應,在爬坡試驗中用量應增加;硫酸鎂有顯著負效應,在爬坡試驗中用量應減少。試驗設計及結果見表3,從表3 中可以清楚地看出,4 號試驗蔗糖、酵母膏、硫酸鎂質量濃度分別為9.6%、2.65%、0.027%時,菌體密度達到最大值,然后隨著質量濃度的變化菌體密度不斷降低。4 號試驗的質量濃度接近最大響應區(qū)域,所以研究利用該質量濃度作為中心組合試驗的中心點。
表3 最陡爬坡試驗及結果Table 3 The results of steepest climbing test
根據最陡爬坡試驗可知,響應變量Y 值逼近菌體密度最大值,以4 號試驗條件作為中心點進行中心組合試驗,中心組合試驗設計及響應值結果如表4和表5 所示。
表4 中心組合試驗中變量及其水平Table 4 Factors level of the central composite response test
以菌體密度Y1為因變量,因素X1,X2,X7為自變量的回歸方程為:
利用F 檢驗評價方程,得到概率水平在99%的條件下回歸是顯著的(P<0.000 1)。方程的確定系數R2=94.69%,這說明94.69%的試驗數據可以用這個方程解釋。圖3、圖4 和圖5 顯示方程的三維響應面,證實了擬合面有真實的最大值。
通過軟件計算得到,當蔗糖質量濃度為9.50%,酵母膏質量濃度為2.73%,硫酸鎂質量濃度為0.027%時,菌體密度達到了最大值5.18×109。為了驗證預測值,在這個點進行了3 次重復實驗,得到菌體密度的平均值為5.16×109,與數學模型得到的最大菌體密度數據有較好的吻合,這說明響應面法優(yōu)化得到的數學模型與實驗數據擬合的較好。
表5 中心組合設計及試驗結果Table 5 The results of central composite response test
圖3 蔗糖與酵母膏交互作用對菌體密度影響的響應面圖(A)和等高線(B)Fig.3 The peak response area and contour line images describing the effect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ucrose and Yeast extract on density
圖4 蔗糖與硫酸鎂交互作用對菌體密度影響的響應面圖(A)和等高線(B)Fig.4 The peak response area and contour line images describing the effect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ucrose and Dipotassium hydrogen phosphate on density
圖5 酵母膏與硫酸鎂交互作用對菌體密度影響的響應面圖(A)和等高線(B)Fig.5 The peak response area and contour line images describing the effect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Yeast extract and Dipotassium hydrogen phosphate on density
副干酪乳桿菌增菌培養(yǎng)基的優(yōu)化過程中,首先通過單因素試驗確定最佳碳源、氮源,然后通過Plackett-Burman 設計研究了培養(yǎng)基各組分對菌體密度的影響程度,找出了影響顯著的3 個因素蔗糖,酵母膏,硫酸鎂。然后通過最陡爬坡實驗逼近最大響應區(qū)域。最后設計中心組合實驗,擬合出一個三元二次多項式方程,找出了最佳值。最佳配方為蔗糖9.50%、酵母膏2.73%、硫酸鎂0.027%、檸檬酸鈉0.3%、乙酸鈉0.5%、磷酸氫二鉀0.15%、硫酸錳0.01%、吐溫0.05%,得到最大菌體密度5.16×109。實驗中的碳源采用了蔗糖,增菌效果優(yōu)于張建友等人[11]的菌體密度優(yōu)化結果108,不僅大幅度提高了菌體密度,而且由于蔗糖價格低廉,有利于工業(yè)化大規(guī)模生產。酵母膏是一種較易于乳酸菌利用的氮源,是乳酸菌中蛋白質、核酸的物質來源,是乳酸菌生長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元素[12]。硫酸鎂作為無機鹽有助于乳酸菌生長,并對乳酸菌發(fā)酵產生的乳酸起到緩沖作用,進而減緩乳酸過度積累而抑制菌體增殖的現象。
[1] 丁娟,魏敏,張莉,等.玉米漿發(fā)酵生產L-乳酸的工藝優(yōu)化[J].食品科學,2011,32(1):127-130.
[2] Cheu X M,Zhaug X J,Luo J P,et al. Studv on optimum basiss culture of lactobaci llus acidophilus[J].Sichuan Food and Fermentation,2010(2):40-42.
[3] 田康明,石貴陽,王正祥.凝結芽孢桿菌CICIM B1821 發(fā)酵生產L-乳酸的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1,32(10):245-248,276.
[4] Egon B H. Commercial bacterial starter cultures for fermented foods of the fu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Microbio- logy,2011,78(12):119-131.
[5] Li C,Bai JH,Cai ZL.Optimization of a cultural medium for bacteriocin production by Lactococcus lacti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2,93:27-34.
[6] 蒲洋,丁涓,李靜,等.不同中和劑對L-乳酸發(fā)酵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11): 15-18.
[7] Pouwels P H,Leer R J,Shaw M,et al. Multiplication with phosphate in lactic acid bacteria high density culture[J].Food Technology,2011,41:155-167.
[8] Collins E B,Hall B J. Growth of Bifidobacteria in multiplication culture medium[J].Dairy Science,1997,67:1376-1380.
[9] Liu S,Bischoff K M,Qureshi N,et al.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the thiolase gene thl from 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P260 in Lactococcus lactis and Lactobacillus buchneri[J].New Biotech,2010,27(4):283-288.
[10] 周睿,曹龍奎,鹿保鑫.響應面法優(yōu)化去除黃米淀粉中蛋白的研究[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1,23(2):53-57.
[11] 張建友,李艷武,趙群波,等.凍干乳酸菌菌種增菌培養(yǎng)基的優(yōu)化[J].中國乳品工業(yè),2002,30(5):40-43.
[12] 李士龍,陳明霞,田雪嬌,等.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Y-78 產苯乳酸發(fā)酵培養(yǎng)基優(yōu)化的研究[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2,24(4): 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