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彥鋒,姜春前,張守攻,雷靜品
(1.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林業(yè)研究所,北京100091;2.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保護研究所,北京 100091)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木質林產品是森林資源利用的自然延伸,且具有良好環(huán)保特性,如替代鋼鐵、水泥等能源密集型產品減少碳排放。森林采伐和木質林產品使用影響森林的自然碳平衡[1]。1996年,木質林產品碳儲量核算問題在附屬科技咨詢機構(SBSTA)第4次會議被首次提出,而后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IPCC1996指南》[2]中假設“木質林產品碳儲量在采伐當年立即氧化”,該假設主要基于 “各締約方木質林產品碳儲量不變或沒有明顯增長”。很顯然IPCC這種假設是不準確的,因為全球木質林產品的碳儲量正在不斷增加[1]。IPCC指南建議將木質林產品碳儲量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清單中,但要用文件證明這部分碳儲量是在增加[2]。為解決木質林產品碳儲量的合理估算的問題,1998年達喀爾會議上確定另外3種可供選擇的計量方法,即儲量變化法、生產法和大氣流動法[3]。SBSTA第21次會議要求附件Ⅰ締約方采用《IPCC1996指南》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yè)良好作法指南”[4](GPG-LULUCF)中方法進行計量,并向大會秘書處提交有關報告。在SBSTA會議上多次針對這3種不同方法的選擇及應用對木質林產品貿易和森林可持續(xù)經(jīng)營方面的潛在影響等內容進行討論,爭論的實質是如何解決計量方法選擇所帶來的碳權在不同締約方之間分配的公平性問題,導致目前仍沒有被普遍認可的方法學應用。當前,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已將木質林產品納入到碳核算體系中,各締約方對參與國際貿易木質林產品碳儲量歸屬和碳排放分配合理性還存在很大爭議[5]。因此,今后關于木質林產品碳計量方法學討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以往對木質林產品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儲量變化方面[6-9],或者是估算了參與國際貿易產品的碳流動[10-11],但未涉及木質林產品碳權分配的問題,也很少系統(tǒng)分析不同方法的潛在影響[12-15]。中國《林業(yè)應對氣候變化“十二五”行動要點》中提出要開展木質林產品碳源/匯核算及其碳儲存的碳計量技術方面的研究[16]。分析木質林產品不同的碳計量方法的差異及其應用對中國潛在影響,為今后中國制定林業(yè)戰(zhàn)略政策和更好參加該議題的談判提供參考。
IPCC缺省法假設木質林產品庫的碳儲量沒有發(fā)生變化,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達喀爾會議上確定的儲量變化法、生產法和大氣流動法等3種方法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系統(tǒng)邊界的不同以及對參與國際貿易產品的碳權分配方面處理不同,即碳儲量歸屬和碳排放分配的差異。如果在全球尺度上或在一個國家沒有進出口貿易的條件下估算木質林產品碳儲量,則理論上3種計量方法的結果是一致的。事實上,由于在計量范圍等方面的不同,且參與國際貿易產品的流動,最終導致這3種方法在計量結果、碳儲量歸屬和碳排放分配以及應用難易等方面存在不同[17]。
IPCC缺省法、儲量變化法、生產法和大氣流動法等方法的計量范圍不同。IPCC缺省法認為森林生長以及采伐的所有產品在國家范圍內計為碳排放(圖1A);儲量變化法國家邊界和計量系統(tǒng)邊界一致,認為在國家范圍內計量森林和木質林產品的碳儲量變化,包括森林生長、采伐及其產品使用和加工以及最終處理后產品的碳儲量變化,也包括參與國際貿易產品的碳儲量變化(圖1B);生產法的計量系統(tǒng)和國家邊界不一致,計量系統(tǒng)隨著木質林產品的流動而發(fā)生變化,但是凡來自國家范圍內的森林的木材所加工產品的碳儲量變化計入木材的生長國,包括出口到國外產品的碳儲量變化(圖1C);大氣流動法計量國家范圍的森林和木質林產品與大氣之間的碳流動,不包括出口產品的碳儲量變化(圖1D)。另外,儲量變化法和生產法計量產品的碳儲量變化,而大氣流動法計量產品的碳排放。
在國家水平上,3種計量方法的碳儲量歸屬和碳排放分配不同,這也是3種方法的本質區(qū)別。儲量變化法認為進口的產品碳儲量計入進口國,出口產品的被看做碳排放計入產品出口國(圖1B),進口會增加進口國的碳儲量,而出口相應會增加出國口的碳排放,因此,該方法不鼓勵產品出口。生產法認為來自木材生產國的產品在產品分解或燃燒后的排放計入木材的生產國,包括出口到國外產品的分解貨燃燒的碳排放,從國外進口產品的碳儲量變化不會對進口國系統(tǒng)內碳儲量變化結果有影響(圖1C);大氣流動法認為國內生產的產品和進口產品以及出口產品的碳排放均在消費國進行計量(圖1D),且進口不會增加進口國的碳儲量,同樣產品出口不會導致出口國碳排放的增加。
圖1 IPCC 缺省法(A),儲量變化法(B),生產法(C)和大氣流動法(D)示意圖[3]Figure 1 IPCC default approach(A),stock-change approach(B),production approach(C)and atmospheric-flow approach(D) [3]
1.3.1 方法的可行性 選擇方法首先要考慮方法的可行性。這主要受數(shù)據(jù)獲取難易程度和數(shù)據(jù)收集成本的影響。計量方法選擇最主要的問題是數(shù)據(jù)獲取的難易程度[3]。IPCC缺省法一般只需要木材的采伐量數(shù)據(jù),而儲量變化法、生產法和大氣流動法的數(shù)據(jù)需求以及成本要高于IPCC缺省法。對于大多數(shù)國家而言,一般比較易于獲得木材生產和貿易數(shù)據(jù),具有普適性的特點,因此,IPCC缺省法是最簡單易行的一種方法。儲量變化法需要木質林產品消費的歷史資料,但很少有國家有這些數(shù)據(jù),因此,可能會限制該方法的應用,但儲量變化法需要的數(shù)據(jù)要比大氣流動法需要數(shù)據(jù)要少[18]。生產法需要出口到國外產品的使用和處理數(shù)據(jù),成本高且應用技術難度大。另外一個問題是如何識別在用產品中哪些是國內木材生產的和哪些是進口木材生產的,這也是制約該方法應用的一個技術障礙。此外,工業(yè)原木和商品材的進出口數(shù)據(jù)易于獲得,但是薪材數(shù)據(jù)可信度低[19],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
1.3.2 結果的準確度 準確度是估測值和真值之間的接近程度。計量方法的數(shù)據(jù)質量越高,計量結果的準確度就越高,相應會增加方法應用的成本。估算過程中包含許多諸如使用壽命、木漿紙和紙板以及垃圾填埋部分的分解率等參數(shù)將會影響到計量結果的準確度。這些計量參數(shù)會因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社會生活習慣的差異而不同。計量方法包括3個層級的估算方法,它們依次是缺省法、一階分解法和國家具體方法[4]。3個層級的方法在估算過程中對數(shù)據(jù)的需求質量也是越來越高,缺省法估算中需要的數(shù)據(jù)最少,結果的準確度也越低;國家具體方法需要的數(shù)據(jù)完整性和質量最高,估算結果的準確度也最高。在方法應用過程中如果數(shù)據(jù)資料獲取完整且質量高,則可以根據(jù)具體國情選擇相應層級的估算方法。
IPCC缺省法假設木材產品在采伐當年發(fā)生排放,忽略了木質林產品碳庫隨著時間推移而發(fā)生變化,高估了碳排放;從應用方面考慮具有普適性的特點,應用簡便。儲量變化法將國家看作一個計量系統(tǒng),考慮木質林產品碳儲量變化的時間和地點,即何時、何地發(fā)生的變化;由于中國是木材進口大國,因此,該法應用對中國較為有利[14-15,17]。生產法考慮碳儲量變化的時間,不考慮變化發(fā)生的地點,生產法需要追蹤出口產品的碳流動;對方法的應用技術要求高。大氣流動法認為進口木質林產品最終的碳排放計入消費國,大氣流動法考慮的是碳排放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但該方法不鼓勵將進口的薪材用于替代化石燃料。此外,盡管京都議定書中未提及要附件I締約方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包含木質林產品的碳儲量,但是儲量變化法、生產法和大氣流動法均符合UNFCCC和京都議定書報告原則。
計量方法學的選擇最終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國情,且要與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和技術水平相一致,不能影響到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進而影響到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選擇方法不同,引起對參與國際貿易產品的碳權分配的差異,估算的碳儲量結果也有明顯差異,最終影響到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從而影響到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這也是各國對該議題方法學博弈的經(jīng)濟學本質。不同的方法選擇會對中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將通過下面的內容展開討論。
從上節(jié)的分析可知,選擇不同計量方法將會影響到木質林產品生產、貿易和消費,還會進一步影響諸如國際木材市場價格、勞動就業(yè)和人口動態(tài)等社會經(jīng)濟等方面,也會對生物質能利用和廢料回收產生影響[19]。中國是世界上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之一,目前還未承擔減排責任,然而今后中國將面臨嚴峻的減排形勢。為此,本研究分別從中國承擔減排責任和不承擔減排責任兩方面來分析應用不同方法對中國帶來的潛在影響(表1),以期為將來制定林業(yè)政策提供參考。
表1 不同方法對中國的潛在影響Table 1 Potential effects of application for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China
當前,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并未解決木質林產品碳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國國情和經(jīng)濟利益的不同,再考慮到方法的適用性和可行性方面的因素,導致IPCC還沒有確定普遍認可的一種計量方法。應用不同的計量方法估算木質林產品的碳儲量變化,就方法本身而言不會對中國木材貿易市場和森林可持續(xù)經(jīng)營產生直接影響,而是由于中國采用某一方法后,國家政策和措施對其產生間接影響。中國是木材進口大國,綜合4種方法的結果和以往研究,儲量變化法對中國較為有利。
由于目前國際上主要是集中在應用不同計量方法對不同國家木質林產品的碳儲量變化的研究,缺乏對不同計量方法結果應用潛在影響方面的定量化研究,國內對計量參數(shù)不確定性方面的研究也很少涉及。這些嚴重影響到該議題的談判進程,因此,建議中國加快計量方法應用潛在影響方面的定量化研究以及補充完善計量參數(shù)不確定性方面的內容,以更好的迎接未來的氣候變化談判的挑戰(zhàn),同時在氣候變化談判舞臺上提高我國的外交地位并推動該議題的談判。
[1]WINJUM J K,BROWN S,SCHLAMADINGER B.Forest harvests and wood products: sources and sinks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J].For Sci,1998,44 (2): 272-284.
[2]IPCC.Revised 199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R].Bracknell: UK Meteorological Office,1997.
[3]BROWN S,LIM B,SCHLAMADINGER B.Evaluating Approaches for Estimating Net Emissions of Carbon Dioxide from Forest Harvesting and Wood Products [R].DAKAR: IPCC/OECD/IEA Programme on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1998.
[4]IPCC-NGGIP-TSU.IPCC Good Practice Guidance for Land Use Land-Use Change Forestry [R].Manila: UNFCCC Workshop on the Preparation of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from non-AnnexⅠParties,2004.
[5]UNFCCC.Ad Hoc Working Group on Further Commitments for Annex I Partie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Item 3 (b)of the provisional agenda.Views on options and proposals for addressing definitions,modalities,rul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and use,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R/OL].[2012-06-11].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09/awg8/eng/misc11.pdf,2009.
[6]KARJALAINEN T,KELLOMAKI S,PUSSINEN A.Role of wood-based products in absorbing atmospheric carbon[J].Silva Fennica,1994,28 (2): 67-80.
[7]PINGOUD K,PER?L?A L,PUSSINEN A.Carbon dynamics in wood products[J].Mit Adapt Strat Glob Change,2001,6 (2): 91-111.
[8]TONN B,MARLAND G.Carbon sequestration in wood products: a method for attribution to multiple parties [J].Environ Sci Policy,2007,10 (2): 162-168.
[9]HENNIGAR C R,MACLEAND A,AMOS-BINKS L J.A novel approach to optimize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carbon stored in both forests and wood products [J].For Ecol Manage,2008,256 (4): 786-797.
[10]CHOI S I,KANG H M.The change in carbon stocks and emissions assessment of harvested wood products in Korea[J].J Korean For Soc,2007,96 (6): 644-651.
[11]阮宇,張小全,杜凡.中國木質林產品碳儲量[J].生態(tài)學報,2006,26(12):4212-4218.RUAN Yu,ZHANG Xiaoquan,DU Fan.Carbon stock of harvested wood products in China [J].Acta Ecol Sin,2006,26 (12): 4212-4218.
[12]SKOG K E.Sequestration of carbon in harvested wood products for the United States [J].For Prod J,2008,58 (6):56-72.
[13]DIAS A C,LOURO M,ARROJA L,et al.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estimating carbon in harvested wood products[J].Biom Bioenergy,2009,33 (2): 213-222.
[14]白彥鋒,姜春前,魯?shù)?,?中國木質林產品碳儲量變化研究[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7,24(5):587-592.BAI Yanfeng,JIANG Chunqian,LU De,et al.Carbon stock change of harvested wood products in China [J].J Zhejiang For Coll,2007,24 (5): 587-592.
[15]白彥鋒,姜春前,張守攻.中國木質林產品碳儲量及其減排潛力[J].生態(tài)學報,2009,29(1):399-405.BAI Yanfeng,JIANG Chunqian,ZHANG Shougong.Carbon stock and potential of emission reduction of harvested wood products in China [J].Acta Ecol Sin,2009,29 (1): 399-405.
[16]國家林業(yè)局.國家林業(yè)局辦公室關于印發(fā)《林業(yè)應對氣候變化“十二五”行動要點》的通知:辦造字[2011]241號[R].北京:國家林業(yè)局,2011.
[17]白彥鋒,姜春前,張守攻,等.氣候變化談判中木質林產品的相關概念及其碳儲量核算[J].林業(yè)科學,2011,47(1): 158-164.BAI Yanfeng,JIANG Chunqian,ZHANG Shougong,et al.Definitions and carbon stocks accounting approaches of harvested wood products in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 [J].Sci Silv Sin,2011,47 (1): 158-164.
[18]JAQUES A.Wood products carbon accounting: Canadian view [EB/OL].[2012-06-11].http://www.forestresearch.co.nz/research/frcc/ArtJaques.ppt.2001.
[19]UNFCCC.Estimating,Reporting and Accounting of Harvested Wood Products[R/OL].[2012-06-11].http: //unfccc.int/resource/docs/tp/tp0307.pdf.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