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婷婷
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在少數民族地區(qū)高職高專鋼琴教學中的應用
■盧婷婷
在少數民族地區(qū)高職高專鋼琴教學中合理地應用中國風格鋼琴作品,使學生掌握其彈奏風格提高彈奏技巧,體會作品中的民族氣質、風格、韻味,使得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得以傳承和發(fā)展,拓展學生鋼琴彈奏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高職高專鋼琴教學 中國風格鋼琴作品 民族音樂
在高職高專鋼琴教學中,多數接觸的音樂作品往往是一些傳統(tǒng)的外國音樂作品,像巴洛克時期,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印象派及近現代作品。對于中國風格作品涉及較少,即便是接觸中國風格鋼琴作品也是泛泛而談,多是解決彈奏技術問題,學生缺乏對于作品的音樂素材、音樂內涵、音樂背景等深入的了解,致使培養(yǎng)的學生“重技輕情”。處于祖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高職高專,在鋼琴教學中更應結合當地的民族音樂教學,促使學生學習,了解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增強民族精神,感受中國藝術魅力。
所謂的“中國風格”鋼琴作品指的是具濃郁的民族音樂色彩,表現中華民族精神,歷史文化,它講究的是意境和韻味。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演奏就是運用了鋼琴橫向、縱向的立體音響,把民族音樂和地方特色音樂表現得更具藝術生命力和藝術韻味,讓人們的感受力得到新的體驗。
用西洋樂器——鋼琴來表達中國題材的音樂作品,感受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氣韻,領悟“琴韻悠長”的藝術魅力,是一代代音樂家不懈努力地追求。從1914年趙元任作曲的《和平進行曲》發(fā)表,就標志著中國音樂家能西學東用地創(chuàng)作屬于自已民族的鋼琴曲,經過近百年的發(fā)展至現代作品《版納風情》、《憶》等,使得中國音樂文化元素在鋼琴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中西方音樂文化得到融合。
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取材的范疇很廣,但大都脫離不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和各民族地方音樂基調。它是中國音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20世紀30年代以賀綠汀為代表的作曲家創(chuàng)作了《牧童短笛》、《午夜的琵琶》、《買糖小販的金蘆笛》等等作品,都取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祖國的大好河山,為中國風格鋼琴曲開辟了一條堅定的道路。20世紀40年代以丁善德、桑桐為代表的作曲家綜合所學的西方作曲結合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了《第一新疆舞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等作品為中國鋼琴音樂做出了卓越貢獻。在解放初期作曲家們根據民間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鋼琴曲,如杜鳴心的《水草舞》、陳培勛的《旱天雷》、汪立三的《蘭花花》、黃虎威的《巴蜀之畫》、石夫的《第二新疆舞曲》等等,使中國風格鋼琴曲得以拓寬和發(fā)展。直至20世紀70年代初根據時代流行的歌曲創(chuàng)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鋼琴曲,像王建中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繡金匾》、汪立三的《兄妹開荒》、儲望華的《翻身的日子》、黎英海的《夕陽簫鼓》、杜鳴心的《快樂的女戰(zhàn)士》等等作品,讓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在人民群眾中產生良好效應,掀起高潮。20世紀80年代至今作曲家運用現代作曲創(chuàng)作思維,結合民族音樂基調創(chuàng)作出極富中國特色的鋼琴作品,例汪立山的《東山魁夷畫意》、趙曉生的《太極》、權吉浩的《組曲一“長短”的組合》、陳怡的《多耶》、譚盾的《憶》等等,把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推向一個多元化、多層次、與時俱進的階段,讓中國風格鋼琴曲成為世界鋼琴音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中國鋼琴風格作品得以壯大發(fā)展與眾多音樂家、鋼琴家、作曲家的艱辛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大量優(yōu)秀的作品在高職高專鋼琴教學中應當合理運用,讓學生從中學習到中華民族極具特色的創(chuàng)作手法、審美意識,掌握彈奏技術和演繹風格。使得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得以傳承和發(fā)展,為培養(yǎng)多元化、復合型的音樂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1.豐富高職高專鋼琴教材建設。高職高專鋼琴教材的編訂應遵循高職高專音樂專業(yè)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根據高職高專鋼琴教學的實用性、師范性特點,更要區(qū)別于音樂院校鋼琴專業(yè)的教學。目前各高職高專院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鋼琴基礎教程》四冊,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的《鋼琴教程》四冊。也有地方院校自編教材。這些教材中都包含了基本練習、練習曲、復調作品、中小型樂曲、大型樂曲、四手聯彈、歌曲伴奏等等。在中國風格鋼琴曲中大量選入了具有民族風格的代表性作品。特別是地方院校選用的作品都具地方民族特色音樂,像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音樂系鋼琴課選用的作品《劉三姐主題幻想曲》(蔡世賢曲)極具廣西壯族彩調色彩;《DOSOLRE——白褲瑤印象》(蔡世賢曲)表現了白褲瑤民俗風情;《山歌與銅鼓樂》(陸培曲);《東蘭銅鼓舞》(陸華柏)等等,展現了廣西山歌與銅鼓的文化以及少數民族地區(qū)民俗民風特色。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選用豐富了教材曲目,展示了地方教學的特色。
2.傳承中國音樂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要想完美地演繹一首作品,不單是解決技術上的問題,更要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包括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取材、音樂構思、表達的意境。這就需要學生貫通理解民族文化、藝術形態(tài),、音樂基調,需要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研究相關知識。例如學習《DOSOLRE——白褲瑤印象》(蔡世賢曲)這首作品,應了解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自稱“布諾”,因男子穿齊膝白褲而得名,主要聚住在廣西河池南丹縣及貴州省荔波縣,人口約三萬。白褲瑤民族勤勞、樸實、勇敢,他們在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了自已獨特的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銅鼓舞”、“猴鼓舞”。它是民族的象征,精神的寄托,更是白褲瑤人民婚嫁、喪葬不可缺少的音樂?!禗OSOLRE——白褲瑤印象》采用了白褲瑤民俗音樂中“512”三聲音列寫成。其音樂色彩是傳統(tǒng)的五聲調式與瑤歌音律的融合。通過深入地理解音樂,學生彈奏出來的作品才能正確把握音樂風格,反映出少數民族對生活的熱愛、向往,體現出民族精神。通過鋼琴的彈奏傳承了白褲瑤的音樂文化、民族文化。
1.有效地整合、學習相關課程。掌握好中國風格作品最主要的是要正確把握演奏風格。只有深入了解民族文化、音樂意境才能把握風格。這就要求學生要學好相關課程,像《音樂欣賞》、《民族民間音樂》、《中國音樂史》、《聲樂》、《視唱練耳》、《民族器樂》、《器樂合奏》等。如學習《百鳥朝鳳》這首作品,它的音樂元素來自于嗩吶主奏的民間鼓吹樂合奏曲。可通過《音樂欣賞》、《民族民間音樂》、《中國音樂史》課程熟悉原曲,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樂曲思想內容,在《民族器樂》、《器樂合奏》課程中學習掌握嗩吶的演奏方式和音色,只有準確地把握嗩吶音色才能在鋼琴中真正演繹好此曲。
2.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中國風格鋼琴曲結合著西方作曲和聲思維,用民族的表現手法和民間音樂素材。熟悉的旋律更容易讓學生接納和領悟。對學生學習起到促進的作用,提高學習積極性。
3.拓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學生人文、美學素質。學生在學習中國風格鋼琴作品時,通過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和聲色彩,能歸納總結出作曲者是如何把鋼琴的多聲性與民族音樂的單聲性結合起來,演繹別具風格的旋律線條。特別是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散板音樂”,它是西方鋼琴作品中沒有的音樂表達方式,是中國鋼琴作品中最具特點和較難演繹的音樂。如《瀏陽河》中多次出現的散板要求音樂處理中松、緊、快、慢的變化都體現出該曲濃郁的湖南民歌特色。再如《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引子部分采用了散板手法,展現了濃郁的陜北民歌“信天游”的色彩,表現出陜北樸質、豪爽的民風。通過分析學習,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發(fā)散,有利于歌曲寫作,幫助學生進行音樂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中國風格鋼琴作品與中國源遠流長的人文密不可分,要求學生在中國畫、民間舞、文學作品、茶文化等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讓民族音樂在鋼琴演奏中散發(fā)活力,彰顯魅力。
4.使舞臺音樂表演形式多樣化,促使學生多元化的學習。學生在舞臺藝術實踐中,可通過演奏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來豐富音樂會的內容。它濃郁的民族基調和熟悉的旋律更能使聽眾接受、喜愛,甚至推起音樂高潮,引起共鳴。像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中第四樂章《保衛(wèi)黃河》,此曲以短促跳躍、激動人心的旋律,堅定有力的節(jié)奏逐漸激進擴張的音型,刻畫出游擊隊員在青紗帳里、萬山叢中,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華北、保衛(wèi)全中國的場面。通過民族樂器與鋼琴的結合(民樂與西洋樂結合)彈奏;鋼琴與電聲樂隊的組合演奏;鋼琴與文學詩朗誦結合;鋼琴與聲樂、舞蹈結合;鋼琴與多媒體現代數字信息化的結合,以這些形式來演繹中國風格鋼琴作品,豐富表演形式,促進學生的舞臺表演欲望,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像彈奏孫以強《春舞》,配合多媒體展示畫面,可以讓觀眾在欣賞琴聲的同時觀賞到畫面,感受到新疆少數民族的音調與節(jié)奏和異域風情,體會新疆人們載歌載舞、興高采烈的氣氛。表演形式的多樣化促使著學生多元化的學習,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在高職高專鋼琴教學中,學生對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的演繹較為欠缺。原因在于對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未能透沏了解。側重偏向于外國作品的彈奏。然而只注重外國作品教學,忽略中國民族音樂、民族文化在教學中的應用,必然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和藝術蘊意在學生學習鋼琴音樂中喪失。如果連自已的民族音樂都不能理解透徹,又何從談論外國作品的演繹呢?
高職高專鋼琴教學應該立足于中國風格作品,利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大量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素材。在中西音樂中相融發(fā)展,在民族音樂中求創(chuàng)新。在教學大綱和教材編訂上加大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數量,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編、改編民歌彈奏。增強學生學習的知識面,啟發(fā)學習鋼琴思維,培養(yǎng)音樂創(chuàng)造力。
在少數民族地區(qū)高職高專鋼琴教學中,讓學生到實地觀摩,大量采集本土民族音樂、文化資源,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教師通過分析本土音樂作品,滲透廣西民族民間音樂到教學中,讓教學具有民族化、特色化,促使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拓展。
通過開展專題音樂會(中國風格鋼琴作品音樂會)、(廣西民歌鋼琴作品音樂會)、專題講座、專題比賽,讓學生積極參與。通過舉辦中國鋼琴作品比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自信心和榮譽感。從而推動高職高專鋼琴教學向多層面、多元化的發(fā)展。
在高職高專鋼琴教學中,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應用與學習促進了學生的音樂思維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習音樂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促進地方高校的發(fā)展,彰顯地方辦學特色,使得中國民族特色音樂在教學中得到傳承,推動高職高專教育的發(fā)展。
(桂林師范??茖W校音樂系)
[1]趙意明.鋼琴教學中的民族音樂教育新探【J】.中國音樂,2009(3).
[2]楊樹.簡論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意義【J】.中國音樂,2009(2).
[3]王慶.鋼琴中國卷【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4]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