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 田
賦,乃古典文學(xué)體裁,其貌謂美,艷而奪目;其源也遠(yuǎn),溯追千年;其質(zhì)乃鴻,兼蓋詩文:故堪稱文典至尊,風(fēng)及荒要。然自唐宋以下, 隨詩詞發(fā)展繁榮之勢 ﹐ 賦體漸頹,并最終走下古典文學(xué)圣壇,直至近代,鮮聞賦辭之文采。 可 憐千年瑰寶 ﹐ 庶幾沉入沙泥。眼下商市飆勁,古風(fēng)虛渺。 卻 俗辭時(shí)出 ﹐ 若偏愛巴人;賦律不諳,當(dāng)無知白雪。 沽 一味之腥 ﹐ 釣八方之譽(yù)。嗟乎!悲哉!可見為賦者,正名於渾濁 ﹐ 濯污於淤泥,唯此唯大矣。
何謂賦者? 賦者為何?賦之為義 ﹐ 始於《詩經(jīng)》六義﹕ 比 ﹐ 賦 ﹐ 興 ﹐ 風(fēng) ﹐ 雅 ﹐ 頌。 其 二曰賦 ﹐ 其義謂藝。賦藝為鋪 ﹐ 乃采諷揚(yáng)文 ﹐ 體物寫志﹐ 故 古人曰 ﹕ 賦 者 ﹐ 古詩之流。此一也。 古 人觸景起興 ﹐ 登 高抒情 ﹐ 不歌而誦謂之賦﹐ 此 高士大夫之雅為 ﹐ 以恥別於農(nóng)夫掮賈之傳謠﹐ 此二也。 賦 之孕萌 ﹐ 托 物而情 ﹐ 四 字為韻 ﹐ 也隱約可尋﹕ 泛泛揚(yáng)舟 ﹐ 載沉載浮。 即 見君子 ﹐ 我心則休”“百川沸騰 ﹐ 山 冢 崒 崩 ﹐ 高 岸為谷 ﹐ 深谷為陵”“ 昔我往矣 ﹐ 楊柳依依。 今 我來思 ﹐ 雨雪霏霏”“ 春日遲遲 ﹐ 卉木萋萋。倉庚喈喈 ﹐ 采蘩祁祁”“ 鳶飛戾天 ﹐ 魚躍於淵”“嵩高維岳 ﹐ 峻極於天”“ 滔滔江漢 ﹐ 南國之紀(jì)”“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鳳凰鳴矣 ﹐ 於 彼高崗 ﹐ 梧 桐生矣 ﹐ 於彼朝陽” 如 此陳字按節(jié) ﹐ 已初見四字為句; 揣 律侔色 ﹐ 又略揚(yáng)辭藻之韻。 然 覽閱詩篇三百 ﹐ 雖道原圣徵,經(jīng)宗緯正﹐然多為采歌輯風(fēng) ﹐ 句式上古 ﹐ 且用詞質(zhì)樸 ﹐ 無華少彩 ﹐ 相悖於賦體 ﹐ 本文概不以贅述。
賦之為名 ﹐ 蓋始于荀子《賦篇》﹐ 臣 問君答 ﹐ 喻 禮﹐知 ﹐ 云 ﹐ 蠶 ﹐ 箴於隱語?!疤斓匾孜?,四時(shí)易鄉(xiāng)。列星殞墜﹐ 旦暮晦盲。 幽 暗登昭 ﹐ 日月下藏。 公 正無私 ﹐ 見謂從橫。志愛公利 ﹐ 重樓疏堂。 無 私罪人 ﹐ 敬革貳兵。 道 德純備﹐讒口將將。 仁 人絀約 ﹐ 敖暴擅強(qiáng)。 天 下幽險(xiǎn) ﹐ 恐失世英。螭龍為堰蜓,鴟梟為鳳凰。 昭 昭乎其知之明也 ﹐ 郁郁乎其遇時(shí)之不詳也。 拂 乎欲禮之大行也 ﹐ 暗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復(fù) ﹐ 憂無疆也。千歲必反,古之常也……”如此等等 ﹐ 其陳辭也微 ﹐ 其用韻也延 ﹐ 短句長式 ﹐ 相交互替﹐且不乏淺色淡墨 ﹐ 猶潤其約簡。此可謂賦初之初也。
春秋之季 ﹐ 戰(zhàn)國之時(shí) ﹐ 天子勢微 ﹐ 周禮崩潰。五霸七雄 ﹐ 盟伯稱王; 公 侯大夫 ﹐ 革政求術(shù)。諸子順應(yīng)而出道,紛傳經(jīng)世強(qiáng)國之說,故而有百家之爭鳴;辨士隨之以周游﹐ 競標(biāo)縱橫權(quán)謀之策 ﹐ 因此有朝卑而暮尊。 如 此等等 ﹐ 已不為鮮矣。 孔 孟尚禮 ﹐ 源 仁義為本 ﹔ 老 莊悟道 ﹐ 窺宇宙之元。 公 孫韓非謀其法 ﹐ 孫吳二子談其兵。 陰 陽於萬物 ﹐ 風(fēng)化於經(jīng)綸 ﹐ 一舌之詭辯 ﹐ 千里而決勝。
荀子勸學(xué)曾以 “ 不登高山 ﹐ 不知山之高也;不臨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積 土成山 ﹐ 風(fēng)雨興焉; 積 水成淵 ﹐ 蛟龍生焉” 來 喻其為學(xué)之難 ﹐ 又以“青,取于蘭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而勉其功在不舍。老子悟宇宙原道而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之經(jīng)訓(xùn)。河伯凌波北海 ﹐ 觀 “ 天下之水 ﹐ 莫大于海: 萬 川歸之 ﹐ 不知何時(shí)此而不盈; 尾 閭泄之 ﹐ 不知何時(shí)已而不虛”﹐乃知河川之藐小 ﹐ 而望洋興嘆。海若喻 “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 夏 蟲不可以語于冰者 ﹐ 篤于時(shí)也”而譬天地陰陽與山丘石木之別。韓非竭誠勸君:“ 與死人同病者 ﹐ 不可生也 ﹔ 與亡國同事者 ﹐ 不可存也”然孤憤不遇,悲時(shí)命舛。孟子答粱王 “ 力足以舉百鈞 ﹐ 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而不見輿薪”諷其心有不致而非力不能矣。子產(chǎn)病疾遺訓(xùn):“ 夫火烈 ﹐ 民 望而畏之 ﹐ 故鮮死焉;水懦弱, 民 狎而玩之 ﹐ 則多死焉”,夫子稱其為政, 寬猛也善; 聞 其為賢 ﹐ 先逝也悲?!?/p>
召公進(jìn)言 ﹐ 以“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 為 民者 ﹐ 宣之以言”為警誡; 仲 尼勸善 ﹐ 有 “ 鳥之將死 ﹐ 其鳴也哀;人之將死 ﹐ 其言也善”之名言; 孫 子論戰(zhàn) ﹐ 得“知彼知己﹐勝乃不殆; 知 天知地 ﹐ 勝乃可全”之經(jīng)典;秦惠王對蘇秦以 “ 毛羽不豐滿者 ﹐ 不可以高飛; 文 章不成者 ﹐ 不可以誅罰 ﹔ 政教不順者 ﹐ 不可以煩大臣”相應(yīng)其連橫。
總觀諸子百家之文 ﹐ 縱橫權(quán)辯之術(shù): 用 字亦少鑿刻﹐列句且多鋪素。 若 無心於態(tài) 韡 姿 瑰 ﹐ 而著意於體健骨棱。然旨深意微 ﹐ 泠泠乎如叢林清泉 ﹐ 幽邃迥長;脣鋒舌厲,浩浩乎若海嘯排浪,吞岸沒陵。幾字之略, 能 光射星宿﹐長虹貫日;數(shù)句之長, 可 摧枯拉朽 ﹐ 力拔城池。且語句成對 ﹐ 節(jié)奏相應(yīng)。 擇 詞屬句 ﹐ 曲 不離物 ﹔ 成 段立文 ﹐ 意不偏宗。 其 約簡也精煉 ﹐ 有不雕之美; 其 神采也飛揚(yáng) ﹐ 見鋪排之勢。僅此已初具賦辭句式之貌,駢體偶聯(lián)之勢。
周世之季 ﹐ 王室益衰。 揮 劍中原 ﹐ 西秦頃天下之勢;負(fù)隅荊襄 ﹐ 南楚多宮辭之歌。 屈 子離騷湘沅 ﹐ 餐風(fēng)宿露。問天不應(yīng) ﹐ 為國難之憂 ﹔ 漁父嘆逝 ﹐ 懷背鄉(xiāng)之苦。愁滿山澤 ﹐ 沉吟九歌 ﹕ 與女游兮九河 ﹐ 沖風(fēng)起兮橫波……波滔滔兮來迎 ﹐ 魚鄰鄰兮媵子” 水 悠悠兮愁不盡 ﹐ 子之怨兮與誰讎。
悲荊楚之危殆 ﹐ 如人生之朝露 ﹐ 乃有“日月忽其不淹兮 ﹐ 春與秋其代序。 惟 草木之零落兮 ﹐ 恐美人之遲暮”“忽馳騖以追逐兮 ﹐ 非余心之所急 ﹔ 老冉冉其將至兮 ﹐ 恐修名之不立” 之 哀嘆 ﹔ 離 鄉(xiāng)漂泊 ﹐ 思 歸無期 ﹐ 而訴“朝飲木蘭之墜露兮 ﹐ 夕餐秋菊之落英。 茍 余情其信 姱 以 練兮 ﹐ 長顑 頜亦何妨”“ 望北山而流涕兮 ﹐ 臨流水而太息”之怨; 高 風(fēng)耿介 ﹐ 奮 袂揚(yáng)舟 ﹐ 故屈子詠 “ 后皇嘉樹 ﹐ 桔徠服兮; 受 命不遷 ﹐ 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 ﹐ 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之頌。
宋玉抒悲秋之感 ﹐ 續(xù)九辯之鳴 ﹐ 以風(fēng)而成賦 ﹐ 為子而招魂。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 ﹐ 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 ﹐ 若在遠(yuǎn)行。 登 山臨水兮 ﹐ 送將歸”若此秋風(fēng)起兮落葉 ﹐ 憑 高 極 目 兮 送 子 。 其 沁 悲 於 蕭 瑟 ﹐ 其 托 心 於 秋風(fēng) ﹐ 寥寥數(shù)句 ﹐ 已情不自禁 ﹐ 美不勝收矣。而“悲憂窮戚兮獨(dú)處廊 ﹐ 有美一人兮心不繹。 去 鄉(xiāng)離家兮徠遠(yuǎn)客 ﹐ 超逍遙兮今焉薄”, 雖 傾憫懷逐子之怨 ﹐ 卻吟七言詩句之韻。
楚懷有高唐之夢 ﹐ 襄王戀神女之情?!板皼捌錈o聲兮 ﹐ 潰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巨石溺溺之 瀺 潏兮,飛沫潼潼而高厲;水澹澹而盤紆兮,洪波淫淫之溶裔……上至觀側(cè) ﹐ 地蓋底平 ﹐ 箕踵蔓衍 ﹐ 芳草羅生 ﹐ 秋蘭芷蕙 ﹐ 將離載菁 ﹐ 青莖射干 ﹐ 揭車包并”﹐ 則乃入巫山之云 ﹐ 沐高唐之雨 ﹐ 臨大江之波 ﹐ 攬岸陵之翠。如詩 如 畫 ﹐ 如 夢 如 醉 也 。 云 夢 之 游 ﹐ 玉 夢 神 女 ﹐ 驚 其仙姿﹐ 恍惚有悟 ﹕ “其始來也 ﹐ 耀 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 其少進(jìn)也 ﹐ 皎 乎 若 明 月 舒 其 光 。 須 臾 之 間 ﹐ 美 貌 橫 生 ﹕ 曄 兮如華 ﹐ 溫乎如瑩。 五 色并馳 ﹐ 不可殫形。 詳 而視之 ﹐ 度人目精。 其 盛飾也 ﹐ 則 羅紈綺績盛文章 ﹐ 極服妙采照四方……夫何神女之姣麗兮 ﹐ 含陰陽之渥飾。 披 華藻之可好兮 ﹐ 若翡翠 之 奮 翼 。 其 象 無 數(shù) ﹐ 其 美 無 極 ﹔ 毛 嬙鄣袂 ﹐ 不足程式﹐西施掩面 ﹐ 比之無色……動(dòng)霧以徐步兮 ﹐ 拂聲之姍姍。望余帷而延視兮 ﹐ 若流波之將爛。 奮 長袖以正衽兮 ﹐ 立躑躅而不安”嗟乎! 巫山神女 ﹐ 入玉之筆。 其 姿也艷 ﹐ 卻端莊嫻淑 ﹔ 其質(zhì)也麗 ﹐ 且天然脫俗 ﹕ 從容飄逸 ﹐ 而不可褻玩焉。
夫靈均離情 ﹐ 而楚辭興焉 ﹕ 其歌也揚(yáng) ﹐ 百禽嚶嚶 ﹔ 其語也哀 ﹐ 若 衹 戚戚。 御 螭舞鸞 ﹐ 浪 漫遐想 ﹐ 美人香草﹐抒情傷心 ﹕ 鐘騷體之律而孕近詩之韻焉。 宋 玉失意 ﹐ 而賦風(fēng)始焉 ﹕ 毛施失冶之 姱﹐ 長 河裂岸之怒 ﹐ 千百成峰之奇﹐ 羽 獵 云 旆 之 壯 。 裊 裊 婷 婷 ﹐ 飄 飄 灑 灑 ﹐ 夸 張磅礴 ﹐ 文飛句揚(yáng) ﹕ 振騷體之 珮 而初揚(yáng)大賦之體焉。雙聲與疊韻聯(lián)磬﹐ 比興與排鋪相佐。 且 五七錯(cuò)落 ﹐ 四六參差﹐重字泠泠﹐小詞比比﹐ 如 此等等 ﹐ 不賦何焉?故曰屈辭耀明月之光﹐其此也奇誕 ﹔ 玉賦映彩云之爛 ﹐ 其彼也紛彩。楚辭則吟誦也隨情 ﹐ 但用字也參差 ﹔ 賦篇?jiǎng)t句式也多變 ﹐ 可格式也難尋。 然 屈子拓賦騷之宇 ﹐ 宋 玉 摛 賦騷之勢﹐ 自是無可非議。 可 謂賦律辭韻 ﹐ 自此始也。
四時(shí)迭運(yùn) ﹐ 世代更替 ﹐ 陰陽二極 ﹐ 五行位易。於是有赤帝斬蛇 ﹐ 火漢生焉。 自 江山劉氏 ﹐ 定 都長安 ﹐ 諸子書冊 ﹐ 殘存猶在 ﹐ 而辯士彈舌 ﹐ 無從用焉。 且 大漢泱泱 ﹐ 國力日強(qiáng)。 揚(yáng) 天威於蠻僻 ﹐ 頌愛騷之君王。於是上至公卿大夫 ﹐ 下至文人雅士 ﹐ 紛爭效楚辭之騷 ﹐ 假玉賦之體 ﹐ 御縱橫之能 ﹐ 揚(yáng)經(jīng)詩之藝 ﹐ 歌功頌德 ﹐ 吟宮唱館 ﹐ 漢賦由之興焉。
七發(fā)菟園 ﹐ 傳荀篇之續(xù)響 ﹔ 吊屈哀 鴞 ﹐ 繞楚辭之余音。 長 門 之 怨 ﹐ 千 金 為 賦 ﹐ 故 怨而不悲 ﹔ 召 隱 之 憂 ﹐ 春 草萋萋 ﹐ 乃憂其不歸。 叔 皮北征之悲愴 ﹐ 伯喈述行以憤郁﹐ 雖間世百載 ﹐ 而騷韻一焉。 大 人凌云 ﹐ 羽獵甘泉﹐ 固之二都 ﹐ 衡之雙京﹕ 覽 群山之峻極 ﹐ 府 川澤之廣袤 ﹐ 瞰殿宇 之 巍 峨 ﹐ 探 闈 闥 之 邃 洞。 飛 羽揚(yáng)旌 ﹐ 疾 矢連罘 ﹐ 百獸千禽 ﹐ 血染狂奔。嗟乎! 此君王之臨幸 ﹐ 而萬里卑微﹔ 高唐之遺韻 ﹐ 而大賦壯哉矣! 至於江南洞簫 ﹐ 終 南長笛 ﹐ 窮變於聲貌,不遇而長鳴。 武 仲論舞 ﹐ 俗 風(fēng)雅興 ﹐ 而不嫌其鄭衛(wèi)﹔ 正 平賦鸚 ﹐ 郁 悶失神 ﹐ 卻偏諷其剪羽。如此等等﹐不就一一而論。
然總觀漢賦之體 ﹐ 初乘風(fēng)騷 ﹐ 繼興大賦 ﹐ 弘博不拘﹐賦騷相滲 ﹐ 落英繽紛 ﹐ 四百余年。 其 氣勢也 ﹐ 則鋪張飛揚(yáng)﹐ 浩蕩磅礴 ﹐ 鋪天蓋地 ﹐ 呼風(fēng)喚雨 ﹐ 洋洋灑灑 ﹐ 而不可收焉 。 其 遣 文 也 ﹐ 則 雍 容 華 貴 ﹐ 措 辭 盡 妍 ﹐ 重 音 相 聯(lián) ﹐ 復(fù) 韻互響﹐ 燦 若彩云追月 ﹐ 爛如綠葉繁花。 如 此騁詞馳藻 ﹐ 孰能及焉?其句式也 ﹐ 則四六入主 ﹐ 五七襯輔 ﹐ 叁言振玉﹐八九時(shí)罄。 按 韻則多彩 ﹐ 散言也參間﹐ 且 偶對典雅 ﹐ 整齊艷麗 ﹐ 如此排句列式 ﹐ 乃揚(yáng)波而蕩激后世焉。
然漢賦之大 ﹐ 且排鋪之廣 ﹔ 精雕細(xì)刻 ﹐ 又奢夸侈張﹔綿綿無絕 ﹐ 而延宕不盡也。 若 辭藻堆砌 ﹐ 澀 字山積 ﹐ 則艱隱鮮聞 ﹐ 晦澀難識(shí) ﹔ 若偏為君賦 ﹐ 則覽者寡也 ﹔ 若為文造情 ﹐ 因章立意﹐ 詠 之則感而不切 ﹐ 思之則若有所失。若始而無覺 ﹐ 則差起毫厘 ﹔ 若終而不悟 ﹐ 則漸行漸遠(yuǎn) ﹐ 乃至宏偉其表 ﹐ 喪精其里也。 可 謂繁華損枝 ﹐ 膏腴傷骨矣。
漢炎即息 ﹐ 大賦如斯。 曹 魏先辟 ﹐ 而 建安風(fēng)起 ﹔ 兩晉相繼 ﹐ 則賦韻漸易。 宋 齊粱陳 ﹐ 迭代更替。南北對峙,動(dòng)蕩不已。 且 宗道飄渺 ﹐ 儒 學(xué)漸微 ﹐ 二 百 余 載 ﹐ 於 是 乎 情 賦盛焉。 其 遣詞也多情 ﹐ 屬 文且寄志 ﹐ 色 彩 斑 斕 ﹐ 萬 物 入 賦﹐ 玲玲上口 ﹐ 其韻不禁。
荊襄勁秋 ﹐ 登樓四望 ﹐ 極目川原 ﹐ 久懷不覺。羈旅流寓 ﹐ 多楚奏越吟之聲; 抑 郁不遇 ﹐ 畏匏瓜井渫之遺。當(dāng)下隨性鋪敘 ﹐ 逐情比興。於是有當(dāng)陽之歌﹐ 余 音繞梁﹐千載不絕。 即 性而賦情 ﹐ 托 物以言志 ﹐ 仲 宣之流 湧 其 前﹐子建之騷凌其後。 昔 者楚懷期巫山之約 ﹐ 今者陳王有洛水之遇。“ 翩若驚鴻 ﹐ 飄 乎若神 ﹐ 凌 波微步 ﹐ 羅襪生塵。 若太陽升朝霞 ﹐ 若芙蓉出綠波 ﹐ 若輕霧之蔽月 ﹐ 若流風(fēng)之回雪” 寥 寥數(shù)語 ﹐ 盡 驚艷之美 ﹔ 零 零 幾 字 ﹐ 展 仙 姿 之 豐 。然“恨神人之道殊 ﹐ 怨盛年之莫當(dāng)。 悼 良會(huì)之永絕 ﹐ 哀一逝而異鄉(xiāng)。 無 微情以效愛 ﹐ 獻(xiàn) 江南之明 璫 。 雖 潛 處 於 太 陰 ﹐ 長寄心於君王” 嗟 乎 ﹗ 天 上人間也 ﹗ 愛 而不可 ﹐ 去之不能﹐ 萬般無奈 ﹐ 刻骨銘心。 若 陳王有宓妃之懷 ﹐ 此亦不為過也。
風(fēng)凌建安 ﹐ 玄繞竹林。 日 月之精 ﹐ 天 地之醇 ﹐ 峻岳之梧 ﹐ 嵇康為琴。 長 賦清雅 ﹐ 宮羽飛沉。一旦顧視日影﹐ 絕響終乎廣陵。 向 秀迫而出仕 ﹐ 駕 臨子之故居 ﹐ 忽聞笛之慷慨 ﹐ 妙聲逝而復(fù)尋。遂乃思舊而賦。 闊 鋪小敘﹐漫調(diào)短引 ﹐ 悲從衷來 ﹐ 若一韻之吟。
若乃登岸臨川 ﹐ 逝者如斯。 天 水西來 ﹐ 九曲東赴。連五湖以漭沆 ﹐ 彙 叁 江而肆 浡 。 噴 沫相激 ﹐ 飛瀑直落。驚濤裂石 ﹐ 盤渦轉(zhuǎn)谷。 如 此浩浩蕩蕩 ﹐ 景 純以之入賦 ﹐ 何 其 壯矣! 至於凌巖觀海 ﹐ 萬里無際?;螨場L潛躍, 云 水騰翻﹐碧波瀲滟 ﹐ 吐納百川。 或 駭浪浮天 ﹐ 襄 陵震岸 ﹐ 山岳 隱 形﹐ 浺 瀜 渺瀚。 如 彼神思若海 ﹐ 玄 虛即興為誦 ﹐ 又何其闊哉!臨江嘆賦 ﹐ 與海長嘯 ﹐ 其 鋪張也多情 ﹐ 其陽厲也傳神﹐ 且羅列不贅 ﹐ 排比生動(dòng)。 如 此大筆賦水 ﹐ 實(shí)鮮聞矣。
西晉之初 ﹐ 安仁西征 ﹐ 遇物而反思 ﹐ 踐跡而追溯。述史抒懷 ﹐ 勉自強(qiáng)而不息 ﹔ 論典為鑒 ﹐ 感身世之憂患。於是情不自禁 ﹐ 為賦西行。 南 梁之季 ﹐ 子山北史??藿鹆曛呓?﹐ 悲中興而道沒。 喻 古人之奔命 ﹐ 嘆思?xì)w而不能。於是慟而涕下 ﹐ 哀乎江南。 此 二賦五千余言 ﹐ 無節(jié)而不用典; 洋 洋大觀 ﹐ 無句而不引文。 且 章啟鐘鳴 ﹐ 語末罄響。前人后者 ﹐ 無可逾也。
名門之后 ﹐ 陸才如海。 說 文論賦 ﹐ 推陳出新。且體物亮麗 ﹐ 列辭工整 ﹐ 章句對稱 ﹐ 用韻揚(yáng)抑??芍^“觀古今於須臾 ﹐ 撫四海於一瞬 ﹐ 籠天地於形內(nèi) ﹐ 挫萬物於筆端”﹐百年一人也。
昔論肥水之戰(zhàn) ﹐ 今有謝家之樹。 梁 王置宴於雪夜﹐眄千山俱白 ﹐ 及萬頃一色 ﹐ 不禁為雪而賦焉。陳王喪友以疚懷 ﹐ 望素月流光 ﹐ 而感慨動(dòng)心 ﹐ 故指月而歌焉。吟雪則千姿百態(tài) ﹐ 浩然冰心 ﹔ 詠月則銀暉萬物 ﹐ 警闕示盈。精雕而不失其自然 ﹐ 典雅而透其清秀。 如 此情物之章 ﹐ 交融沁心 ﹐ 孰能及也?
天下之富 ﹐ 莫非揚(yáng)州 ﹔ 九土之商 ﹐ 聚於廣陵。然兵家之爭 ﹐ 幾 度 瓜 破 豆 分 。 登 城 遠(yuǎn) 目 ﹐ 不 勝 感 慨 ﹐ 遂 賦為蕪城。 清 麗俊逸 ﹐ 為 歌吹沸天之盛 ﹔ 烘 托遒勁 ﹐ 哀熏歇燼滅之頹。 如 此惟悲惟美 ﹐ 鮑君不可多得矣。
江郎才盡於此 ﹐ 風(fēng)流於彼。 若 乃銷落 凐 沒 ﹐ 春草秋風(fēng) ﹐ 為怨難盛 ﹐ 引恨吞聲﹔ 至 夫沉彩日落 ﹐ 飛 光月升 ﹐ 暫游萬里 ﹐ 黯然銷魂。 嗚 呼 ﹗ 別 為心傷 ﹐ 恨 生情緣 ﹐ 吟詞雋秀 ﹐ 逐情引典 ﹐ 細(xì)膩綺麗 ﹐ 度曲自然。
十年慘淡 ﹐ 叁都無聞 ﹐ 皇甫為序 ﹐ 紙貴洛城。摛 言十千 ﹐ 浩浩乎與班衡競勢 ﹔ 錦繡一筆 ﹐ 洋洋乎與馬楊 併 麗。騁其揚(yáng)厲然少其堆砌 ﹐ 盡極羅列而物其屬實(shí)。如此贊京頌都 ﹐ 魏晉以降幾無。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游。 或 舒嘯於東皋 ﹐ 或吟詩於清流。 其 運(yùn)辭輕快 ﹐ 吐 字委婉 ﹐ 音 調(diào)和偕 ﹐ 韻似溪泉。若非申志於字里行間 ﹐ 有懷而瑯瑯上口 ﹐ 胡將陶公而揚(yáng)傳?
敘意於張鋪 ﹐ 抒懷於揚(yáng)厲 ﹐ 賦之易轍也;出典以層彩 ﹐ 引文以冰青 ﹐ 賦之獨(dú)秀也; 排 句於連偶 ﹐ 抑揚(yáng)而調(diào)韻﹐ 賦 之 旋 律也; 淡 妝 或濃 抹 ﹐ 清 新 且 自然 ﹐ 賦 之 姱 姿 也。 情 因賦而驚俗 ﹐ 賦因情而傳世。 集 千載之精華 ﹐ 沁墳典之瓊液。若譬東岳仰止,不可攀矣。魏晉六朝,辭賦飛揚(yáng)。奪目眩彩,耀人燦光。舊代新輩,前波后浪,層出不盡 ﹐ 奔流無擋。 然 致美則難妝 ﹐ 致精則難釋。肆配就偶 ﹐ 章段冗而旨晦 ﹔ 堆藻砌詞 ﹐ 語句華而實(shí)虛。南朝季暮 ﹐ 嘆如之何?至於唐賦及其律賦由多律而困 ﹐ 宋賦極其散賦因無律而散﹐ 將 另題別論 ﹐ 本文將不再述。
總而言之 ﹐ 文之為賦 ﹐ 有規(guī)可依 ﹐ 有律必行。類體勢也 ﹐ 大賦則文必極艷 ﹐ 句必極麗 ﹐ 竭全文之藻 ﹐ 窮康典之辭, 以 磅礴之態(tài)勢 ﹐ 盡排鋪之揚(yáng)厲;騷賦則凄吟于臆,揚(yáng)歌于心,浪漫瀟灑,纏綿深情,如自然之泉涌,承楚辭之風(fēng)韻; 論 情賦 ﹐ 則句成工整,語出精妍,平仄揚(yáng)抑,音節(jié)馳緩, 文 典互輔 ﹐ 四六偶聯(lián),詠若絲竹齊奏,思則余韻延綿。 以 之倫分 ﹐ 非此莫賦也。
論采辭也,則出句錘煉,言辭典雅,揚(yáng)抑妍麗,平仄偶錯(cuò),情則窮象以寫物,辭則竭力而追神。始無一言之糙語 ﹐ 畢不半節(jié)之粗韻。 且 章無不用典 ﹐ 句無不引文。若遺辭平淡 ﹐ 文典無尋 ﹐ 則僅為敗賦 ﹔ 若俗曲庸引 ﹐ 灑灑不絕; 粗 辭 糙 句 ﹐ 侈 綴 遂 多 ﹐ 且 節(jié)奏雜亂 ﹐ 句失工整,音容不規(guī) ﹐ 意群無韻 ﹐ 則百般諒難忍顧。
觀其句式也 ﹐ 則詩賦有別﹐ 小 詞入句 ﹐ 之乎而於,此賦之特區(qū)。 已 知詩賦歸宗于周詩 ﹐ 同源于楚辭,遂分溪并流 ﹐ 節(jié)奏迥異。 古 詩新律 ﹐ 以 五 ﹐ 七言成句,獨(dú)具一格; 賦 體駢辭 ﹐ 以 四 ﹑ 六 字為主 ﹐ 擴(kuò)及其它。以賦句入詩 ﹐ 詠若鐘鼓爰居之惑;以詩句入賦,吟有輪軒黃鶴之感。 故 毛施金胄 ﹐ 賁獲霓裳﹐ 詩 句綴多 ﹐ 賦之大忌也。此乃源出一泉 ﹐ 然后涇渭分明之談。
二0一三年六月三十日
(黃田:中國當(dāng)代辭賦大家、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專家,著名書法家,現(xiàn)旅居美國。)
注釋
[1] 邦內(nèi) ﹕ 夏 稱邦內(nèi) ﹐ 商 稱邦畿 ﹐ 周 又稱王畿 ﹐ 指國都周圍方圓千里的區(qū)域。 此 域之外 ﹐ 五 百里為一服 ﹐ 分別為侯 ﹐ 甸 ﹐ 衛(wèi) ﹐ 要 ﹐ 荒等服。
要服 ﹕ 指衛(wèi)侯以外五百里偏遠(yuǎn)地區(qū)的蠻夷少數(shù)民族。天子以“要”﹐ 即 盟約來束縛 ﹐ 使其服事天子 。
荒服 ﹕ 少數(shù)民族地處偏遠(yuǎn)荒野 ﹐ 名義上臣服於天子﹐因政教荒忽 ﹐ 以其治宜 ﹐ 曠期進(jìn)見天子 ﹐ 故稱荒服 ﹐ 如戎狄等。
[2] 《下里》﹐《巴人》﹐《陽春》﹐《白雪》 原為戰(zhàn)國荊楚一帶的歌曲?!断吕铩珐o《巴人》音沉且藝術(shù)性不高 ﹐ 易于流行俗唱?!蛾柎骸珐o《白雪》藝術(shù)較高且難於演唱﹐故和者蓋寡。(語源﹕《戰(zhàn)國策·宋玉對楚王問》)本文借《下里》﹐《巴人》指那些尚未真正了解古典文學(xué)的特點(diǎn)規(guī)律而為迎合世俗的低劣作品。而假《陽春》﹐《白雪》﹐相反見義。
[3] 此句意為賦正名 ﹐ 使 賦之好者及讀者賦為何物 ﹐ 并進(jìn)而區(qū)分賦之真?zhèn)巍?語源﹕宋周敦頤《愛蓮說》)
[4] 《毛詩·序》“ 故詩有六義焉 ﹕ 一 曰風(fēng) ﹐ 二 曰賦﹐叁曰比 ﹐ 四曰興 ﹐ 五曰雅 ﹐ 六曰頌……”此處的賦與比興并列 ﹐ 作為寫作修辭方式 ﹐ 其 藝 謂 排 鋪 敘 事 而 已 ﹐ 呈 誇 張揚(yáng)厲之勢 ﹐ 與本文後面所述體裁之賦相關(guān)但并非同一概念。
[5] 語源﹕陸機(jī)《文賦》“詩緣情而綺靡 ﹐ 賦體物而瀏亮”﹐ 意 為寫詩要由情而感發(fā) ﹐ 且 抒情要細(xì)膩艷麗 ﹔ 作賦則要描寫事物 ﹐ 敘述過程 ﹐ 用筆排鋪張揚(yáng)。
[6] 班固在《兩都賦序》 開 篇即稱 ﹕ “賦者 ﹐ 古詩之流也?!?此 處之詩 ﹐ 是指《詩經(jīng)》以及發(fā)展演變?!对娊?jīng)》三百 ﹐ 基本為四言句式 ﹐ 這影響到後來賦的句式。
[7] 《漢書·藝文志》有言﹕“不歌而誦謂之賦”?!睹姟む{風(fēng)·定之方中》傳“升高能賦……可以為大夫。”
[8] 見《詩經(jīng)。小雅。彤弓》
[9] 見《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
[10] 見《詩經(jīng)。小雅。采薇》
[11] 見《詩經(jīng)。小雅。出車》
[12] 見《詩經(jīng)。小雅。旱麓》
[13] 見《詩經(jīng)。大雅。崧高》
[14] 見《詩經(jīng)。小雅。四月》
[15] 見《詩經(jīng)。小雅。小旻》
[16] 見《詩經(jīng)。大雅。卷阿》
[17] 據(jù)劉勰《文心雕龍》提出 “ 圣因文而明道 ﹐ 道因圣以垂文”﹐稱“原道” 為 天地宇宙之本 ﹐ “徵圣”為學(xué)圣人如何垂文 ﹐ 《宗經(jīng)》 為 宗法經(jīng)書以明道 ﹐ 《正緯》為取緯書之其奇?zhèn)ヒ栽鑫恼轮省?/p>
[18] 見《荀子。賦篇》。所摘之句文已有賦文句式的特點(diǎn)及韻味。
[19] 見《荀子。勸學(xué)篇》
[20] 見《老子。道德經(jīng)一章》
[21] 見《莊子。秋水》
[22] 見《韓非。孤憤》
[23] 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七章》
[24] 見《左傳。昭公二十年。子產(chǎn)論寬猛》
[25] 見《國語。召公諫厲王止謗》
[26] 見《論語。衛(wèi)靈公篇三十二章》
[27] 見《孫子。地形第十》
[28] 見《戰(zhàn)國策。秦策》
[29] 戰(zhàn)國楚大夫屈原經(jīng)歷威王 ﹐ 懷 王 ﹐ 頃 王三代 ﹐ 極力上諫聯(lián)齊抗秦 ﹐ 曾兩次流放于漢北 ﹐ 江南 ﹐ 以 及沅 ﹐ 湘二水之間 ﹐ 憤激悲壯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卜居》《漁父》 等 優(yōu)秀辭篇 ﹐ 以 傾訴自己報(bào)國無門 ﹐ 懷才不遇的苦悶。 其 豐富的神幻奇想象與浪漫主義風(fēng)格 ﹐ 成為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重要的源泉 ﹔ 其小詞間句 ﹐ 首子間節(jié) ﹐ 又開了騷賦之先河。其 “ ……與女游兮九河 ﹐ 沖風(fēng)起兮橫波…… 波滔滔兮來迎 ﹐ 魚鄰鄰兮媵子……”引自《楚辭·九歌·河伯》。
[30] 見《楚辭。離騷》。
[31] 見《楚辭。離騷》。顑頷(kanhan): 因饑餓以至面黃肌瘦
[32] 見《楚辭。九章。抽思》
[33] 見《楚辭。九章。橘頌》
[34] 此處不討論《九辯》﹐《招魂》是否確為宋玉所作。“悲哉! 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 ﹐ 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 ﹐ 若在遠(yuǎn)行。 登 山臨水兮 ﹐ 送將歸”見《楚辭。九辯。一》
[35] 見《楚辭。九辯。二》
[36] 見宋玉《高唐賦》。瀺潏﹕ 水 流急湧
[37] 見宋玉《神女賦》
[38] 屈原在《離騷》等楚辭里經(jīng)常以香草譬喻品德高尚 ﹐ 用美人比若君子行操。
[39] 鐘即黃鐘 ﹐ 為古代樂律之一。中國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樂律的器具 ﹐ 以管的長短確定音調(diào)的高度。共十二調(diào) ﹐ 從低音管起 ﹐ 成奇數(shù)的六管為律 ﹕ 黃鐘 ﹐ 大簇 ﹐ 姑洗 ﹐ 蕤賓 ﹐ 夷則 ﹐ 無射 ﹔ 成 偶數(shù)的六管為呂 ﹕ 大呂 ﹐ 夾鐘﹐ 仲呂 ﹐ 林鐘 ﹐ 南呂 ﹐ 應(yīng)鐘。其中黃鐘為基調(diào)(類似于西洋樂律的C大調(diào))﹐其它律調(diào)以此而定。故曰黃鐘為定調(diào)之基律。本文的“鐘騷賦之律”意為屈原楚辭創(chuàng)作為騷體賦予了特定神韻 ﹐ 開拓了先河。
[40] 毛施即古越美女毛嬙與西施。此處形容巫山女神之美麗為毛嬙西施所不及。
[41] 振 珮 ﹐ 古 代公卿大夫腰間懸玉 珮 ﹐ 行 步時(shí)玉 珮 相撞而發(fā)出悅耳節(jié)奏之罄。據(jù)《禮記。玉藻》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 ﹐ 右徵角 ﹐ 左宮羽”。 玉 質(zhì)不同與地位相應(yīng) ﹐ 憑玉罄即可得知佩玉者的身份。本文借用“振珮”來強(qiáng)調(diào)宋玉在騷體的創(chuàng)作中﹐尤其是在《高唐賦》《神女賦》中﹐成句趨于工整 ﹐ 寫物極盡詞 彙 之 美 ﹐ 猶 如為賦懸 珮 ﹐ 振之罄遠(yuǎn)。
[42] 雙聲疊韻 ﹐ 指兩字聯(lián)用 ﹐ 多 用于形容詞 ﹐ 副詞或動(dòng)詞等。 雙 聲指其聲母相同﹐如“仿彿”其聲母部分都為“F”﹐“澎湃”其聲母部分都為“P”等等。疊韻則指其韻母相近 ﹐ 如“徘徊”其韻母部分都為“ai”﹐“ 蕩漾”其韻母部分都為“ang”等等。辭賦中經(jīng)常雙聲疊韻這類表現(xiàn)手法。比興﹐也是辭賦中大量運(yùn)用修辭手法。比是比喻﹐多以 “ 如 ﹐ 若 ﹐ 似 ﹐ 猶 ” 來 描 繪 ﹐ 此 為 明 喻 ﹐ 如 “ 江 山 如畫”﹐“月輝似雪”等。 另 外還有暗喻 ﹐ 隱喻等修辭手法從略。 興 指托物起興 ﹐ 是《詩經(jīng)》中大量運(yùn)用的修辭手法。常常先引出為興之物 ﹐ 而被興起之物緊隨其後。如《詩經(jīng)》開篇之句 “ 關(guān)關(guān)雎鳩 ﹐ 在河之洲。 窈 窕淑女 ﹐ 君子好逑。”以雎鳩摯情來托其淑女的執(zhí)著情感。
[43] 屈原的楚辭句式中 ﹐ 由 四言 ﹐ 五言 ﹐ 六言 ﹐ 七言參差間錯(cuò) ﹐ 有時(shí)甚至八言九言 ﹐ 而宋玉之賦句四六 ﹐ 五七居多 ﹐ 而且更趨于對稱工整 ﹐ 更具有賦題句式的特徵。
[44] 重字 ﹐ 是 指兩個(gè)相同的字聯(lián)用 ﹐ 如《高唐賦》里的“洶洶”“ 淡淡”“ 洋洋”“ 磕磕”等等。小詞﹐是指“之 ﹐ 乎 ﹐ 其 ﹐ 於 ﹐ 而 ﹐ 若” 等 在句中大量應(yīng)用 ﹐ 此乃賦句與詩句最重要的區(qū)別之 一。
[45] “屈子拓賦騷之宇” 是 指屈原開了楚辭之先河﹐賦騷體以神韻 (參見註釋39)﹔“宋玉 摛 賦騷之勢” 是指宋玉繼之工妍騷辭之句 ﹐ 揚(yáng)采騷辭之體 ﹐ 使其雛漢初騷賦之形。
[46] 中國古代王朝常與五行相聯(lián)。 大 漢屬火 ﹐ 故與五行中的火相關(guān)。
[47] 漢初枚乘曾作《七發(fā)》﹐《梁王菟園賦》等﹐其賦句間有散文 ﹐ 故曰“傳荀篇之續(xù)響”﹔而賈宜的《吊屈原賦》和《鵩鳥賦》等 ﹐ 則以兮間句 ﹐ 且首字孤節(jié)引句﹐乃繼楚辭之騷。“余音繞梁” 是 說秦國薛譚拜師秦青學(xué)歌﹐不時(shí)自以為得法欲去 ﹐ 秦青設(shè)宴引歌送行 ﹐ 并講述韓娥去齊 ﹐ 困於糧盡以歌乞食於城西雍門 ﹐ 其音美而動(dòng)人 ﹐ 繞梁叁日不散。本引自《列子·湯問》。
[48] 陳皇后持驕?zhǔn)?﹐ 以百金憑相如為賦《長門》﹐然相如鴻儒嘉冠 ﹐ 又不諳深宮積怨 ﹐ 既受 僱 於 重金 ﹐ 便勉而為之 ﹐ 故《長門賦》 訴 怨侈多 ﹐ 而 慟悲虛渺 ﹐ 猶 如 僱 人哭喪 ﹐ 焉能悲也?而淮南小山之《招隱士》 不 直敘情 ﹐ 但筆 落 危 處 ﹐ 墨 泚 險(xiǎn) 情 ﹐ 若 呼 還 隱 者 于 空 谷 ﹐ 讀 之 令 人 心顫。
[49] 《北征賦》 寫 於漢王莽之亂 ﹐ 世 遭顛覆 ﹐ 班彪離長安北上 ﹐ 沿途所見 ﹐ 敘其政見 ﹐ 抒其悲涼?!妒鲂匈x》寫於東漢末年恒帝延熹二年 ﹐ 權(quán)宦迫蔡邕由陳留赴東都鼓琴﹐蔡邕至偃師稱病而返。 歸 途中所見官宦大興宮苑 ﹐ 而難民饑寒陳尸道野 ﹐ 感朝綱已亂極 ﹐ 遂 積 鬱 發(fā)憤而賦。此二賦相間約百二十年 ﹐ 社會(huì)政治背景相似 ﹐ 賦之所敘關(guān)連﹐同悲而慨 ﹐ 且托韻情於騷體。
[50] 此指司馬相如的《大人賦》﹐《子虛賦》﹐《上林賦》等。漢武帝讀《子虛賦》興起﹐相如遂作《大人賦》﹐ 《上林賦》﹐ 武 帝吟誦猶若天馬行空 ﹐ 飄 飄凌云 ﹐ 故稱其為“凌云賦”?!队皤C賦》與《甘泉賦》為楊雄所作。這些都是漢代大賦的代表作品。
[51] 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被稱為鋪寫漢代京都大賦的代表作品。
[52] 語源﹕吳質(zhì)《答東阿王書》“夫登東岳者 ﹐ 然後知眾山之邐迤也 ﹔ 奉至尊者 ﹐ 然後知百里之卑微也?!?/p>
[53] 宋玉在《高唐賦》 中 對山 嶽 江 河之揚(yáng)厲鋪敘 ﹐ 對禽獸花木之激情描述 ﹐ 對王侯狩獵之 誇 張渲染 ﹐ 都對漢代大賦的發(fā)展興旺產(chǎn)生了巨大深遠(yuǎn)的影響。
[54] 王褒的《洞簫賦》 是 最早音樂賦篇之一 ﹐ 既是一篇描述洞簫之音的精美賦文 ﹐ 又是古代音樂理論的重要文獻(xiàn)。馬融的《長笛賦》繼承了《洞簫賦》 創(chuàng) 作手法 ﹐ 大賦間有騷句 ﹐ 然四言繁華 ﹐ 句式駢麗。 或極聲盡貌 ﹐ 或托志寄情 ﹐ 一簫一笛 ﹐ 飛沉揚(yáng)抑。
[55] “鄭衛(wèi)之音” 本 指春秋鄭衛(wèi)兩地的一些歌謠 ﹐ 其曲若淫 ﹐ 其調(diào)細(xì)靡 ﹐ 轉(zhuǎn)引為亡國之音。見《左傳·襄公廿九年。季札觀周樂》“……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xì)已甚 ﹐ 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又見《論語·陽貨》 “惡鄭衛(wèi)聲之亂雅也?!薄抖Y記·樂記》也有“鄭音好濫淫志” 之評語。傅毅作《舞賦》﹐ 假 楚王云夢 ﹐ 宋 玉高唐之事 ﹐ 排鋪而細(xì) 緻 地描述了神姿仙態(tài)的民族歌舞 ﹐ 視鄭衛(wèi)為民俗﹐但并不以“雅頌之曲”排斥“鄭衛(wèi)之音”﹐而是稱其殊韻異宜 ﹐ 雅俗共賞。
[56] 《鸚鵡賦》 為 江夏太守黃祖長子射 ﹐ 迫禰衡為西域鸚鵡作賦於宴。 禰 衡一揮而就 ﹐ 借鸚鵡翦羽自喻身困不遇 ﹐ 比興鋪排 ﹐ 抒情感人。
[57] 重音﹐復(fù)韻即是雙聲疊韻。見[42]
[58] 賦的句式基本以四言六言為主 ﹐ 五 ﹐ 七言句大量運(yùn)用 ﹐ 同時(shí)三 ﹐ 八 ﹐ 九 言若組句得當(dāng) ﹐ 則能為賦辭錦上添花。
[59] “按韻則多彩”﹐ 指 漢賦用韻豐彩 ﹐ 如 四句韻﹐六句韻 ﹐ 八 句韻 ﹐ 甚 至整段同韻 ﹔ “散言也參間” 是指賦句里有時(shí)會(huì)間介散句。
[60] 此處是說漢賦修辭艷麗 ﹐ 用韻豐彩 ﹐ 句式整齊﹐排列偶對等 ﹐ 魏晉南北朝抒情小賦正是繼承了漢代大賦的這些特點(diǎn)而興起的。
[61] “為文造情 ﹐ 因章立意”﹐ 顧 名思義即指 ﹕ 本乏感觸 ﹐ 而偏作文抒情 ﹔ 原無意向 ﹐ 而先編章尋旨 。
[62] “ 繁華損枝 ﹐ 膏腴傷骨矣”引自劉勰《文心雕龍·詮賦第八》﹐ 枝 與骨是指賦文的情志 ﹐ 華與膏則指辭彩。漢代大賦特徵之一即是辭藻堆砌之極 ﹐ 而抒情抱志不足。
[63] “建安風(fēng)起”是指東漢末年獻(xiàn)帝建安年代以曹氏三人以及建安七子為核心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風(fēng)格 ﹐ 劉勰《文心雕龍。時(shí)序》將其特徵概括為 “ 觀其時(shí)文 ﹐ 雅 好慷慨 ﹐ 良由世積亂離 ﹐ 風(fēng)衰俗怨 ﹐ 并志深而筆長 ﹐ 故梗概而多氣也”﹐意為建安文學(xué)能真實(shí)反映世代的動(dòng)蕩離亂 ﹐ 抒發(fā)個(gè)人情志 ﹐ 風(fēng)格悲涼慷慨。在“建安風(fēng)起” 的 影響下 ﹐ 魏晉時(shí)期的辭賦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從漢代大賦辭藻堆砌有過 ﹐ 而抒情抱志不足中脫出 ﹐ 逐漸形成了因情而起 ﹐ 惟 志 泚 墨 ﹐ 辭 句雅妍﹐句式對稱的抒情小賦。
[64] 此處指王粲的《登樓賦》。王粲《登樓賦》中“楚奏”的典故本引自《左傳·成公九年》。 據(jù) 記載 ﹐ 春秋時(shí)鄭國將楚國琴師鐘儀為戰(zhàn)俘獻(xiàn)於晉國。晉國君在俘虜隊(duì)伍中發(fā)現(xiàn)鐘儀戴楚冠 ﹐ 詢問後命其鼓琴 ﹐ 鐘儀遂奏了一曲楚樂。“越吟”引自《史記。張儀列傳》。 據(jù)載戰(zhàn)國越人莊舄在楚國身居高位 ﹐ 有疾 ﹐ 楚 王欲窺其心思 ﹐ 遣 人往探 ﹐ 聞其越語吟歌。《登樓賦》用“楚奏越吟” 來 比喻順逆窮達(dá)﹐其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是一樣的。
[65] 《登樓賦》用典“匏瓜井渫”。“匏瓜”引自《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用?”意為不可像匏瓜之懸可觀而無用?!熬疀币浴吨芤住ぞ浴贰熬筒皇?﹐ 為我心惻” 意 為井淘水凈而無人汲飲 ﹐ 我為之傷心。王粲在《登樓賦》用此典來譬喻懷才不遇而為之憂心。
[66] 《登樓賦》為王粲羈旅荊州期間登麥城城樓時(shí)所作 ﹐ 此樓即今湖北的當(dāng)陽樓。
[67] “余音繞梁,千載不絕”見注釋[47]“韓娥去齊……其音美而動(dòng)人 ﹐ 繞梁三日不散”
[68] 此處指魏文帝黃初叁年 ﹐ 曹植至京都洛陽述職還封地 ﹐ 將濟(jì)洛川 ﹐ 臨水觸景 ﹐ 發(fā)巫山神女之感 ﹐ 以洛水神女為題 ﹐ 揮毫而謂《洛神賦》。
[69] “翩若驚鴻 ﹐ 飄乎若神 ﹐ 凌波微步 ﹐ 羅襪生塵……雖潛處於太陰 ﹐ 長寄心於君王……”見《洛神賦》。
[70] 此句謂宓妃之疑。 傳 說宓妃為伏羲氏之女 ﹐ 溺于洛河 ﹐ 化為洛神。 而 曹丕之妃名曰甄宓 ﹐ 莊 重 美麗 ﹐ 脫俗大度 ﹐ 曹植極為傾慕 ﹐ 叔嫂關(guān) 係 一直很好 ﹐ 曹丕為之嫉恨﹐稱帝後最終賜死甄宓。曹植為之傷心之極。 當(dāng) 濟(jì)洛河﹐觸景生情 ﹐ 假洛神宓妃以懷念甄宓 ﹐ 于情于理 ﹐ 都不為過。
[71] “玄繞竹林”是指自魏正始年間開始形成崇尚老莊玄學(xué)的思潮 ﹐ 在魏曹司馬的激烈政權(quán)爭斗中 ﹐ 原曹氏集團(tuán)中的一些文人大夫不滿司馬氏專權(quán) ﹐ 而采取了 迴 避退隱 。 嵇 康 ﹐ 阮 籍 ﹐ 山 濤 ﹐ 劉 伶 ﹐ 阮 咸 ﹐ 向 秀 ﹐ 王 戎 等 ﹐ 經(jīng)常會(huì)集竹間林下 ﹐ 談經(jīng)論道 ﹐ 放浪不羈。時(shí)稱“竹林七賢”。
[72] 《琴賦》是嵇康的辭賦中的代表作。以琴質(zhì)憂聲美自喻 ﹐ 撫之則能感天地泣鬼神?!肚儋x》雖馳大賦排鋪的手法 ﹐ 然自始至終都沁馨了嵇康不屈強(qiáng)權(quán) ﹐ 潔身清遠(yuǎn)的情志?!皩m羽飛沉”﹕《國語·周語》說 “ 大不逾宮 ﹐ 細(xì)不逾羽”。據(jù)黃侃《札記》載﹕“宮商為濁 ﹐ 徵羽為清”。這是說在宮商角徵羽五音中 ﹐ 宮商發(fā)音低沉渾厚 ﹐ 徵羽發(fā)音高亢細(xì)揚(yáng)。
[73] 據(jù)《晉書·嵇康傳》載﹐嵇康終被司馬昭殺害。臨刑 ﹐ 叁千太學(xué)生挺險(xiǎn)刑場拜師 ﹐ 嵇康從容不迫 ﹐ 向家兄索取五弦琴 ﹐ 回首一顧日影 ﹐ 彈了一曲《廣陵散》﹐嘆惜此曲“於今絕矣!”
[74] “竹林七賢” 中 ﹐ 嵇 康 ﹐ 呂 安被司馬氏殺害 ﹐ 向秀被迫赴都為仕 ﹐ 返程路過嵇呂故居 ﹐ 感慨不禁 ﹐ 忽聞傳笛 ﹐ 更 是 ﹐ 悲 憤 不 已 ﹐ 遂 寫 下 《 思 舊 賦 》 這 篇 抒 情 小 賦 。
[75] 此指西晉郭璞的《江賦》。
[76] 此指西晉木華的《海賦》。
[77] 此指西晉潘岳的《西征賦》。
[78] 梁武帝太清二年發(fā)生“侯景攻陷金陵致亂”。 梁元帝承盛三年庾信從江陵出史西魏 ﹐ 而同年年底西魏攻陷江陵 ﹐ 庾信被迫留在西魏 ﹐ 有去無還。
[79] 庾信在此歷史背景下寫了著名的《哀江南賦》與潘岳的《西征賦》 一 樣 ﹐ 大 量用典 ﹐ 引 古喻時(shí) ﹐ 同樣被稱為“抒情賦史”﹐這在辭賦史中是無與倫比的。同時(shí)﹐《哀江南賦》 還 尤其注重四六句 ﹐ 將駢體偶聯(lián)之美推向更高境界。
[80] “章啟鐘鳴 ﹐ 語末罄響”古代奏樂以擊編鐘為始﹐以敲玉磬為終。 編 鐘玉磬都能發(fā)出最為優(yōu)美高雅聲音﹐表達(dá)了一曲始終完美樂曲。這里借此比喻潘庾的章句始終優(yōu)美難匹。引自《孟子》“ 金聲者也 ﹐ 始 之條理 ﹔ 玉振者也﹐終之條理”以贊賞孔子思想深邃博大有始有終。
[81] 西晉陸機(jī)為名門之后 ﹐ 其 祖陸遜 ﹐ 父陸抗皆東吳將相 ﹐ 族中十多人封侯 ﹐ 拜將。“陸才如?!币早妿V《詩品》卷上:“余常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此處陸是指陸機(jī) ﹐ 潘是潘岳。
[82] 陸機(jī)作賦約三十篇 ﹐ 其主要作品有《文賦》﹐《豪士賦》等。此指陸機(jī)的《文賦》?!?觀古今于須臾 ﹐ 撫四海於一瞬” 意 為作文時(shí)即能瞬間貫通古今 ﹐ 聯(lián)想萬物。“籠天地於形內(nèi) ﹐ 挫萬物于筆端”是指將所有有用的素材匯集起來 ﹐ 經(jīng)過整理 ﹐ 充實(shí)于文章構(gòu)架 ﹐ 這樣就能將任何想論證或描述的事物寫出來。
[83] 此指東晉謝安 ﹐ 謝 玄 ﹐ 謝石以八萬精兵擊潰前秦苻堅(jiān)號(hào)稱百萬強(qiáng)敵于肥水。 謝 家為晉世族 ﹐ 文學(xué)才子輩出 ﹐ 其中 以 謝靈運(yùn) ﹐ 謝 惠 蓮 ﹐ 謝 朓 ﹐ 謝 莊等最為著 名?!爸x家之樹”引自王勃《滕王閣序》“ 非謝家之寶樹 ﹐ 接孟氏之芳鄰”句。
[84] 此指謝惠蓮的《雪賦》。賦中假西漢梁孝武王乘時(shí)昏暮雪擺宴于菟園 ﹐ 與名士以雪而賦。
[85] 此指謝莊的《月賦》?!对沦x》以陳王曹植為因染瘟疫病逝的“建安七子” 應(yīng) 玚 ﹐ 劉 楨傷懷憂 鬱 。夜深月明 ﹐ 與王粲詠月抒情。
[86] 此指月圓即虧 ﹐ 物極必反 ﹐ 以此來警示人們不得自滿忘乎所以。
[87] 蕪城是指南朝宋時(shí)的廣陵(揚(yáng)州)﹐昔時(shí)繁華天下﹐ 因?yàn)閹捉?jīng)戰(zhàn)亂 ﹐ 城敗人亡 ﹐ 鮑照登此城樓 ﹐ 興亡之感﹐身世悲怨 ﹐ 頓 時(shí) 湧 來 ﹐ 遂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蕪城賦》。
[88] 南朝江淹 ﹐ 歷 仕宋 ﹐ 齊 ﹐ 梁叁朝。早年家貧不得志 ﹐ 貶任建安吳興縣等地為令 ﹐ 然江淹之文, 窮而後工﹐膾炙人口的《恨賦》與《別賦》就是仕途沉晦時(shí)期的由衷之情 ﹐ 故曰彼時(shí)文采風(fēng)流。 當(dāng) 時(shí)來運(yùn)轉(zhuǎn) ﹐ 官 運(yùn)亨通後 ﹐ 江淹再無佳作 ﹐ 故有“江郎才盡”之諷。
[89] 語源﹕江淹《恨賦》﹕“……含酸茹嘆 ﹐ 銷落湮沉……春草暮兮秋風(fēng)驚 ﹐ 秋風(fēng)罷兮春草生…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p>
[90] 語源﹕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 ﹐ 唯別而已矣……日下壁而沉彩 ﹐ 月上軒而飛光……暫游萬里 ﹐ 少別千年……”
[91] 據(jù)《晉書。左思傳》 載 ﹐ 左 思妹左芬入宮 ﹐ 左思隨遷洛陽 ﹐ 創(chuàng)作《三都賦》﹐ 慘 淡十余年 ﹐ 備受嘲諷。當(dāng)黃甫謐 ﹐ 張載等文壇泰斗為之作注寫序 ﹐ 一時(shí)“豪貴之家﹐競相傳寫 ﹐ 洛陽為之紙貴”。
[92] 與漢代大賦鋪敘事物相比 ﹐ 左思更注重考查地誌﹐稽驗(yàn)地圖 ﹐ 禽獸草木皆入核徵之列。
[93] 此指陶潛的《歸去來兮辭》。
[94] 語源﹕《歸去來兮辭》“登東皋以舒嘯 ﹐ 臨清泉而賦詩。”
[95] 陶潛的詩賦都樸質(zhì)自然 ﹐ 音韻隨和 ﹐ 情感真切﹐清新上口。
[96] 短小而抒情是魏晉南北朝辭賦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也 有不少賦文 儘 管 篇幅較長 ﹐ 但 都抒意懷志 ﹐ 情感充沛 ﹐ 這已經(jīng)不同與漢代大賦了。
[97] 與漢代大賦了相比 ﹐ 魏晉南北朝辭賦第一用典不僅更多 ﹐ 涉及更廣 ﹐ 而且技巧更嫻熟 ﹔ 第二引語不僅量大﹐而且往往比語源更優(yōu)美 ﹐ 這在抒情辭賦中尤為突出。
[98] 與漢代大賦了相比 ﹐ 魏 晉南北朝辭賦聯(lián)詞對偶﹐特別四六排句更工整 ﹐ 處理音律揚(yáng)抑更為協(xié)調(diào)。
[99] 與漢代大賦了相比 ﹐ 魏晉南北朝辭賦不管是小賦﹐還是長文 ﹐ 閱讀起來總能使人感到抒情清新 ﹐ 自然優(yōu)美。
[100] 限于篇幅 ﹐ 本文僅列舉的辭賦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十分有限 ﹐ 實(shí)際上還有更多辭賦作家與優(yōu)秀作品 ﹐ 無法一一列出。
[101] 引語﹕東方朔《答客難》。“水至清則無魚 ﹐ 人至察則無徒”﹐意為魏晉南北朝情賦是辭賦美 學(xué)與藝術(shù)的頂峰 ﹐ 同時(shí)也逐漸默然在否定自身。
[102] 賦在修辭上講究配對成雙 ﹐ 不管是遣詞還是排局 ﹐ 用典還是引文 ﹐ 都要對稱聯(lián)偶 ﹐ 相應(yīng)工整。少則兩句﹐ 多則四句 ﹐ 六句 ﹐ 八句 ﹐ 甚至更多。這就容易造成為一味追求工整對稱 ﹐ 而極力尋詞覓典 ﹐ 形成辭藻浮華而失其麗 ﹐ 語句齊整而乏其實(shí)。 此乃南北朝暮季騷人為賦之風(fēng).
[103] “唐賦多律而困 ﹐ 宋賦無律而散”隨著唐詩興盛 ﹐ 賦已經(jīng)過了繁榮 ﹐ 凋零落葉。不過賦同詩一道仍然是唐時(shí)科舉必試課目。因此賦又演變?yōu)橐环N應(yīng)試的“律賦”。由考官命賦題 ﹐ 以八個(gè)韻字為限 ﹐ 再規(guī)定八個(gè)韻腳 ﹐ 對於平仄對仗更為嚴(yán)格 ﹐ 甚至類似于近體詩律 ﹐ 相當(dāng)窒息形像思維與創(chuàng)作激情。 與 此相反的另一端是晚唐始興 ﹐ 宋代光大的散文賦。 散 文賦基本無律可依 ﹐ 其特點(diǎn)是在散文的章斷里時(shí)列排偶 ﹐ 參間賦句 ﹐ 一般都因情而發(fā) ﹐ 為志而賦。當(dāng)文中賦句較多時(shí) ﹐ 句音協(xié)調(diào)時(shí) ﹐ 讀之尚有賦韻 ﹐ 如蘇軾《前赤壁賦》的前半部。 當(dāng) 文中賦句不多 ﹐ 且 音韻不齊 ﹐ 讀之與散文大體無異 ﹐ 如蘇軾《后赤壁賦》﹐歐陽修的《秋聲賦》等。
[104] “全文”﹐其全名為《全上古叁代秦漢叁國六朝文》﹐ 簡稱《全文》﹐ 由 清嘉慶五年舉人嚴(yán)可均 彙 編 ﹐主要取材明梅鼎祚的《文紀(jì)》及張溥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共收唐代以前作者3400多人,其內(nèi)容覆蓋了別集、總集、史書、類書以及金石拓片等,規(guī)模博采宏大。全書以“文”為編選對象,其中唐以前歷代辭賦(包括殘篇)儘收彙編。 對 於研究辭賦理論或創(chuàng)作 ﹐ 閱讀和掌握《全文》是必須的。此外這里提到的《全文》在廣義上講還應(yīng)包括由南朝梁武帝長子蕭統(tǒng)召集當(dāng)時(shí)名士編集的《昭明文選》(收集從先秦到南朝梁時(shí)得共七百篇優(yōu)秀詩賦)﹐由唐歐陽詢主編的《藝文類聚》( 全書約百余萬言 ﹐ 分類按目編次保存了唐代以前大量的詩文歌賦等珍貴文學(xué)作品,其中許多篇章早已失傳)等。這是辭賦學(xué)習(xí)者必讀之文典。又據(jù)恒譚《新論。道賦第十二》載 “ 余素好文 ﹐ 見 子云工為賦 ﹐ 欲從學(xué)之。子云曰 ﹕ ‘能讀千首賦 ﹐ 乃能為之’”?!翱档洹笔侵盖蹇滴跄觊g由張玉書 ﹐ 陳廷敬等卅多位名儒奉旨編選的字典 ﹐ 收錄了四萬七千個(gè)漢字 ﹐ 命名《康熙字典》﹐為漢字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xiàn)。 因 為創(chuàng)作辭賦的基本修養(yǎng)之一是詞 彙 量豐富 ﹐ 故以窮“康典”之辭以形容之。
[105] 辭賦與詩詞一樣 ﹐ 要求用詞錘煉 ﹐ 出句精美﹐自始至終 ﹐ 決不能出現(xiàn)任何一處陋字俗語 ﹐ 否則將損害賦文的整體觀感。
[106] 賦與詩都源于詩經(jīng)楚辭 ﹐ 其共同特徵是抒情懷志 ﹐ 工辭盡美 ﹐ 但是二者的句式以及節(jié)奏是 完全不同的。
[107] “之”“ 乎”“ 於”“ 若”“ 如”“ 似” 在四字以上的句式中全面運(yùn)用 ﹐ 這是辭賦區(qū)別于詩句的重要特點(diǎn)之一。
[108] 見注釋[105] 。
[109] 詩歌的發(fā)展規(guī)律使詩句的字?jǐn)?shù)最終落在了奇數(shù)﹐特別是五言七言上。 而 賦句則以四言六言為主 ﹐ 同時(shí)也經(jīng)常用在五言 ﹐ 七言 ﹐ 有 時(shí)八 ﹐ 九言上。然而即使詩賦都用五言七言上 ﹐ 彼此句式節(jié)奏是不一樣的。筆者曾在“文菀競芳 ﹐ 孰謂魁乎”中已詳細(xì)論述。
[110] 爰居乃一種大海鳥。據(jù)《國語。魯語》載﹐某日有爰居者避海風(fēng)歇於魯國東門外 ﹐ 三日不去。大夫臧文仲以魯宮樂隊(duì)為其鼓之 ﹐ 使魯都人祭祀之。祭祀乃國之大典大事。 祭 之鼓之 ﹐ 但 爰居不明其意 ﹐ 而惶惶不安。其意為賦句不可入詩。
[111] 又據(jù)《左傳。閔公二年》載﹐春秋衛(wèi)國國君衛(wèi)懿公喜好黃鶴 ﹐ 并為其加官進(jìn)爵 ﹐ 出入隨懿公同乘一軒﹐顯貴已極。 但 是黃鶴因喪失自由而 鬱 鬱不樂。此處引據(jù)二典 ﹐ 在於說明雙方再好 ﹐ 如果搭配不當(dāng) ﹐ 則適得其反。其意為詩句不可入賦。
[112] 與上同理。 毛 嬙西施美麗已極 ﹐ 金質(zhì)甲胄也是極品 ﹐ 但二者不可結(jié)合 ﹔ 孟賁是衛(wèi)國大力士 ﹐ 烏獲是秦國大力士 ﹐ 皆能徒手搏熊 ﹐ 如果披著美麗的錦繡絲紗 ﹐ 會(huì)令人啼笑皆非。
[113] 涇河清 ﹐ 渭河渾。 當(dāng) 涇河流入渭水 ﹐ 延綿數(shù)里﹐ 清濁不混。 此 處是說 ﹐ 賦 詩發(fā)展雖是同源 ﹐ 但都逐漸形成了各自獨(dú)特體裁與特徵 ﹐ 彼此分明 ﹐ 一定不可混為一談。